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咏怀古迹(其三)郭旺焕【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鉴赏咏史怀古诗需注意问题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在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一定要读好注解,因为注解中往往有对历史事实的交代。
只有了解了史实,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二是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例如,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而浩叹自己报国无门。
三是要把握好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有的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有的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有的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有的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咏怀古迹(其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主要内容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诗眼:“怨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研读课文】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的作品,无论思想价值、艺术成就都很高,其中第三首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一直采用王嗣奭《杜臆》的说法:“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种说法虽能解释该诗主旨。
但总感不够具体,有必要详细分析一下。
一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题意,“咏怀古迹”如何理解。
中国一直有“咏怀”、“咏史”两大主题的诗歌。
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
如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为后人熟知。
从班固的《咏史》到左思的《咏史》,再到唐宋,“咏史”诗也蔚为大观。
杜甫的“咏怀古迹”似有不伦不类之感。
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问题。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
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
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
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
”浦起龙虽然发现“殊不成语”这一问题,但解释大多为臆测,没有根据。
《杜臆》、《杜诗镜诠》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能说得通,但这是以诗意解题,对诗意理解不同,其解释也会不同,也难令人信服。
王运熙在《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一文中解释为“歌咏怀念古迹”,其言曰:“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
”这种说法强调了“怀念”之意,而“咏”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衬字。
我同意王运熙先生将“咏”、“怀”二字理解为动词的思路,但不能认为“咏”字是可有可无的衬字,这里将“咏”理解为咏叹比较符合诗意。
因此,这首诗只能归为“咏史”诗,而不是“咏怀”诗。
二再来看一下唐时以昭君为题材的诗的内容。
韩愈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皆有弗平者乎!”咏史诗从左思开始便形成借咏史以抒己怀的传统。
唐代咏昭君的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首诗歌还比较感兴趣,借此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3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邹城一中郑媛媛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咏怀古迹(其三)》是通过对王昭君其人其事,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思乡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知人论世,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通过了解王昭君和杜甫的经历,更加理解这首诗的背景,能够对一词一句进行深入理解。
另外,在阅中解决问题,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阅读,有粗读、品读。
同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交汇,并且实现合作能力的发展。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3、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
(结合背景)4、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引导,理解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的抒发。
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出对比、拟人、借景抒情,炼字。
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总体而言,这堂课使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都获得了进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提纲人教版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提纲【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2. 了解诗人古迹游记的内涵和方式3. 理解并领会“忠实、纯情、真挚”的人生感悟4. 实现文学艺术和人文情怀的统一【教学重点】1. 杜甫诗歌的文学特色2. 杜甫的人生感悟3. 诗人在游览古迹时的感觉体验4. “忠实、纯情、真挚”的诗意【教学难点】1. 如何从杜甫的诗中认识他的思想风貌2. 如何理解诗人“忠实、纯情、真挚”的写作态度3. 如何培养学生“忠实、纯情、真挚”的思想感悟【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百度百科、课本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简单背景和让学生感受杜甫的诗为什么一直深受人们关注。
【呈现】先带学生朗读全诗,再让学生揣摩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其次,告诉学生通过实地游览诗中所提到的地点,能体验到的人生感悟。
【探究】1. 诗人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真挚感人的诗?(认识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2. 诗中的“忠实、纯情、真挚”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语言特点)3. 游览古迹的方式使诗人感悟到了什么?(分析诗歌感情表达)【解决问题】1. 很多学生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背景,教师应该注重杜甫的人生和时代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诗人;2. 很多学生习惯于死记课文,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与感悟不深,教师应该尝试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自己去运用课文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 很多学生缺乏实地感受古迹的经历,教师应该通过校外活动安排、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地感受,更真切体会诗人的感悟。
【拓展】1.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游览古迹、去寻找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悟;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诗人的做法,提高文学鉴赏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学生可以通过手稿鉴赏等方式,更深入了解诗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总结】1. 杜甫诗歌以革命风貌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著称于世,他的人文情怀是其写作的重要特征;2. 杜甫的人生感悟渗透到他的诗歌之中,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3. 学习杜甫的诗歌要关注对文学艺术和人文情怀的统一,培养学生真诚、纯情、忠实的人生态度。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1/ 1。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特色鉴赏赏读此诗,要突出两点: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形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虽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不同凡响的高大形象。
接着叙述王昭君悲壮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写出昭君“关山度若飞”的气概,“独留”表现了昭君孤苦孑然的哀伤。
“画图”句揭示了造成她悲剧的原因,“环佩”句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不幸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二就是诗人借古渔父。
这首诗表面看看,就是写下昭君的遭遇,写下昭君的愤恨,实际上就是借咏古迹以感己容。
杜甫当时身处异地、靠近故园,处境和昭君相近。
作者写下昭君“环佩觑归属于月夜魂”,字面上固然就是惊叹昭君对故土的憧憬,实际上也就是写下自己“身在夔州,魂归故园”。
杜甫一生的遭际也与昭君相近。
昭君才华卓立,美貌超群,因汉元帝暴虐,不得不嫁到异乡,流徙而严禁归属于,身死而遗长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低,济世之才甚异,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志向。
肃宗朝虽供职京师,也只不过就是一左拾遗。
还因疏救房?,惹怒肃宗,差点判刑。
虽然救起,却终被疏离,不得志辞官,飘泊西南。
“怅望千秋一泪如雨下,不景气异代不同时”(杜甫《题壁古迹五首》其二),杜甫置身于明妃村中,凭吊前人遗址,思想自己身世,怎能不老泪纵横,而心存有戚戚焉。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