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1. 名词作动词呀!你看“驴不胜怒,蹄之”,这里的“蹄”本来是名词“蹄子”,现在却变成了动词“踢”,是不是很神奇呢?就好像一个物品突然活过来能行动啦!
2. 形容词作动词真好玩呢!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却表示“使……变绿”,就像是给江南岸施了魔法让它变绿了,多有意思呀!
3. 动词作名词也很特别哟!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原来是动词奔跑,在这里就变成了名词“飞奔的马”,这就好像是一个动作突然变成了具体的东西一样,很奇妙对吧?
4. 名词作状语真的绝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原本是名词,却来作状语表示“用箕畚”,这就如同给动作增添了独特的方式,超酷的啊!
5. 使动用法也很带劲呀!“苦其心志”,“苦”就让“心志”变得痛苦,仿佛有股力量在驱使着一样,太有意思啦!
6. 意动用法也值得一提呢!“渔人甚异之”,“异”就是觉得奇怪,把……当作奇怪的,是不是感觉很奇特呀?
总之,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丰富多彩,让我们能看到文字如此多变而有趣的一面呀!。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2)《陈涉世家》: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5、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6、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1)邑人奇之(《伤仲永》)(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1、狼不敢前(前:上前名词用作动词)《狼》2、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狼一样名词作状语)《狼》3、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用作动词)4、渔人甚异之。
(异:对此感到诧异意动用法)《桃花源记》5、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用做动词)《口技》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名词用做动词)《口技》7、邑人奇之(奇:以之为奇意动用法)《伤仲永》8、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其父为宾客意动用法)《伤仲永》9、父利其然也(利: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意动用法)《伤仲永》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愚公移山》11、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飞奔的马名词用做动词)《三峡》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潭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心乐之(乐以之为乐意动用法)《小石潭记》凄神寒骨(凄:使--- ---凄凉,寒:使--- ---寒冷使动用法)《小石潭记》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14、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名词用作动词)《唐雎不辱使命》15、死国可乎?(死:为国事而死为动用法)《陈涉世家》16、陈胜王(王:为王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7、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8、忿恚尉(忿恚:使尉恼怒使动用法)《陈涉世家》1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铁甲,锐:武器形容词用作名词)《陈涉世家》20、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作动词)《与朱元思书》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醉翁亭记》。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其材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三、回答下面问题1、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作用?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描写“食马者”形象的是哪一句?。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东"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南"用作动词:向南流去。
)得其尤绝皆家焉(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今予家是溪(名词"家"用作动词:安家。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字笨百态,而无所避之(包罗,名词作动词用。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仍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
)一人缓板而歌(击板。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劝饮。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交错。
)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描写其状。
)壮士听而下泪矣(流下。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做官。
)宰严限追比,甸余,杖至百(挨棍棒。
)上大嘉悦,沼赐抚臣名马衣缎(下诏。
)裘马扬扬(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
)儿涕而去(流泪。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旅居他乡。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风,风吹;雨,雨打。
)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奏乐)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放一把火)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2)名词用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莫如巧归(方位名词"两"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归"的方向:向西。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3)(能源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4)(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5)(所+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比喻),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3)(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宋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1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X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
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美匠人斫而小之使。
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
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
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
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
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X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
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中心思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词类活用6 大类型(一)名词作状语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
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间:从小路)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下:向上、向下)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如上面第1 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如上面第2 句中的“兄”。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如上面第3 句中的“箕畚”。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
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
如上面第4 句中的“法”。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
如上面第5 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
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如上面第6句中的“日”(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卖油翁》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
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如:《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表示方位)《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表示方位)《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表示方位)《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表示处所)《战国策·齐策》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表示处所)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范雎说秦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三国志·华陀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陈涉起义》失期,法.当斩。
(“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孟子·万章下》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犬马畜伋”意为“把伋当作犬马畜养”)《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韩信破赵之战》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
(“师”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父”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4.表示比喻。
例如:《左传·庄公八年》射之,豕人立..而啼。
(“人立”就是“像人一样站着”)《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蛇行”是“像蛇一样爬行”)《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是“像鸟翅一样遮挡着”)《陈涉起义》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过秦论》天下云集..。
(“云集”是“像云一样聚集”;“景(影)从”是“像..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子一样跟着”《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或词语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瓜分”、“蜂拥”、“响应”。
(1)时间名词作状语,如:《郑伯克段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
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2.“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如:《史记·田单列传》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3.“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左传·昭公七年》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十六年》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比喻)《伤仲永》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天天”。
《黔之驴》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是“用船”的意思。
《小石潭记》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醉翁亭记》7.山行六七里“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愚公移山》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岳阳楼记》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2)一般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3.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狼》“其一犬坐于前”“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三)意动用法《伤仲永》1.父异之“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4.吾妻之美我者“美”是“以我美”。
《桃花源记》5.渔人甚异之“异”是“以之为异”。
《论语·公冶长》6.不耻下问“耻”是“以……为耻辱”。
(四)使动用法《陋室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捕蛇者说》3.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之生”。
《与朱元思书》4.望峰息心“息”,“使心息”。
《钱塘湖春行》5.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人眼迷”。
(五)形容词作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送东阳马生序》“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陈涉世家》如“天下苦秦久矣”“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