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羊多莉
- 格式:docx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3
《克隆羊—多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克隆羊—多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克隆羊—多莉》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教材中关于生物技术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细胞工程中的细胞核移植技术,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基因工程等其他生物技术奠定基础。
教材中对克隆羊多莉的介绍较为详细,包括其培育过程、原理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命现象和科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对于细胞工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技术,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
(2)理解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
(3)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克隆技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和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
(2)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教学难点(1)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
(2)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克隆羊多莉的相关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和细胞核移植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克隆羊—多莉》知识清单一、多莉的诞生背景在 20 世纪末期,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克隆技术成为了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当时,科学家们渴望通过克隆技术来深入探究生命的奥秘,并为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克隆羊多莉应运而生。
二、多莉的诞生过程多莉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首先,科学家们从一只成年绵羊(A 羊)的乳腺细胞中提取出细胞核,这个细胞核包含了 A 羊的全套遗传物质。
然后,他们将这个细胞核植入到另一只已经去除了细胞核的绵羊卵细胞(B 羊)中。
接下来,通过电脉冲等技术手段,促使这个重组的卵细胞像受精卵一样开始发育。
最后,将发育而成的胚胎移植到第三只绵羊(C 羊)的子宫内,让其继续发育直至诞生。
经过漫长的等待,多莉终于成功诞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成年体细胞克隆而来的哺乳动物。
三、多莉的外貌和特征多莉看起来和普通的绵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它有着柔软的羊毛,温和的性情。
从外貌上看,多莉与提供细胞核的 A 羊非常相似,这也验证了克隆技术在遗传特征传递方面的准确性。
在性格方面,多莉表现得相对温顺,与饲养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四、多莉的成长历程多莉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在它的成长过程中,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监测。
多莉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和其他正常出生的小羊一样,需要依靠母乳来获取营养,逐渐成长和发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莉逐渐长大,它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五、多莉的健康问题尽管多莉在成长过程中看起来正常,但它最终还是面临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多莉患上了关节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在正常绵羊中通常是在老年阶段才会出现的。
此外,多莉的免疫系统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它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健康问题可能与克隆过程中细胞核的老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
六、多莉的寿命多莉的寿命相对较短,仅仅存活了 6 年多。
正常绵羊的平均寿命通常在 10 12 年左右。
《克隆羊多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九课《克隆羊——多莉》二、教学设想:学生从课外知识的阅读中接触并了解了一些克隆和基因知识,也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的事例,教材中做了相对系统一点儿地安排,想让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就要给他们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动脑想,认真思考,互相研讨,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学情分析:学生前期学习了生物的繁殖,知道一个新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了解了相似与差异性,知道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在课下独自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1、能通过讨论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设计成有条理的讲演稿向其他人介绍。
3、能有一定根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含义5、能解释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6、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2.认识到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新成果的关注。
难点:1、认识了解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2.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3.理解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是把“双刃剑”。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幻灯片;搜集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影片《逃出克隆岛》等学生准备:搜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七、教学过程实施:(一)、激趣导学,揭示课题师:(PPT出示一组多莉的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动物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它可不是只普通的羊,是一只……生:克隆羊。
师:对,它是一只克隆羊。
(板书:克隆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克隆羊——多莉》。
克隆羊多莉原理嘿,各位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一个科学界里的大新闻,那就是克隆羊多莉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直接蹦跶出来的,但其实,它就在咱们眼皮子底下,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想当年,科学家们可是脑洞大开,想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克隆一只羊!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是真刀真枪地干。
他们选中了一只名叫多莉的小绵羊,打算让她成为“复制粘贴”的典范。
你们猜怎么着?他们还真就成功了!想象一下,多莉不是从羊妈妈肚子里蹦出来的,而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
这得多神奇啊!科学家们先是从一只母羊身上取出了它的乳腺细胞,这可是多莉的“蓝图”啊。
然后,他们又找来了另一只母羊的卵子,但这卵子可不是用来生小羊的,而是当了个“空壳子”。
科学家们把乳腺细胞里的遗传物质塞进了这个“空壳子”里,就像咱们往蛋糕里加果酱一样。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这个融合了两种母羊遗传信息的“新蛋子”,被放进了第三只母羊的子宫里。
没过多久,嘿,一只小羊羔就呱呱坠地了。
这就是多莉,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事儿一传开,整个科学界都炸了锅。
大家纷纷议论,说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奇迹嘛!不过话说回来,多莉虽然是从实验室里出来的,但她跟普通的羊也没啥两样。
她爱吃草,爱晒太阳,还特别喜欢跟其他小羊羔一起玩耍。
看到她那活蹦乱跳的样子,你根本就不会想到她其实是个“科学怪胎”。
当然啦,克隆技术这事儿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人觉得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帮助解决很多难题;但也有人担心这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甚至引发伦理道德上的混乱。
不过嘛,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就别操那份心了。
咱们就好好欣赏这个科学奇迹吧!说到多莉,她的一生也是挺传奇的。
她不仅成为了克隆技术的代名词,还活得好好的,享受了属于她的羊生。
虽然她最后因为年老体弱而离开了我们,但她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总而言之啊,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就像是一场科学界的盛宴。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思考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微妙平衡。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和死亡一、“多莉”的诞生1.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技术的发展在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维尔穆特博士科研组公布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1986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一只羊;此后,牛、鼠、兔、猴等动物也利用这样的技术相继克隆成功。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了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兔;1991年诞生了一只胚胎细胞克隆羊;1993年又通过胚胎细胞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1996年胚胎细胞克隆牛也获得成功。
另外还有美国的胚胎细胞克隆猴等,都是这一研究阶段的成功事例,这些动物的克隆,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而取得的成功。
2.“多莉”——体细胞克隆成功第一例1996年7月5日对罗斯林研究所伊恩·维尔穆特科学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对全世界也是值得庆贺的一天。
因为一只妊娠了148天,体重为6.6千克,编号为6LL3的小绵羊,来到这个世界,它是科学家们用克隆技术“复制”出来的。
维尔穆特用他喜爱的乡村歌手多莉·帕顿的名字为这只小棉羊命名为“多莉”。
3.“多莉”培育成功的意义事实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术上沿袭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能减低“多莉”的重大意义,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
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多莉”的死亡1.“多莉”的幸福生活1998年和1999年是多莉最幸福的两年,它不仅继续享受作为首只克隆羊应享有的超级待遇,还与一只名叫戴维的威尔士山羊“喜结良缘”,于1998年4月13日凌晨4时生下一只雌性的体重2.7千克的小羊羔,取名“邦妮”。
克隆羊多莉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
这只小羊与它的“父亲”一模一样。
动物的繁衍一般都要经过有性繁殖过程,要使它们能够无性繁殖,必须经过复杂的操作程序。
克隆羊多莉基本信息脊索动物门1名字:Dolly(Dolly Parton)名字来源:美国乡村音乐女歌手多利·帕顿(Dolly Parton)性别:雌编号:6LL3出生日期:1996年7月5日出生地点:英国爱丁堡市罗斯林研究所创造者:威尔马特及其领导的小组死亡日期:2003年2月14日死亡原因:被确诊患进行性肺病后处以安乐死词条名称解释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
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2家族成员基因父亲:无基因母亲:一只芬兰多塞特白面绵羊线粒体母亲:一只苏格兰黑脸羊生育母亲:另一只苏格兰黑脸羊子女:生育6名,存活5名3多利亮相1997年2月27日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1996年7月5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Roslin)的伊恩·维尔穆特(Wilmut)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一只小母羊。
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已经分化的成熟的体细胞(乳腺细胞)克隆出的羊。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热烈争论。
是科学界克隆成就的一大飞跃。
克隆羊多莉接受安乐死
1996年7月5日克隆羊多莉出生。
多莉是人类首次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成功的第一个生命。
它的基因母亲是一头普通白绵羊。
1998年4月产下第一个羊宝宝邦尼,从而证明了克隆动物也能生育。
1999年又产下了三个。
2003年2月14日,经兽医诊断,多莉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病。
所谓“进行性”疾病是指患者病情不断发展恶化,生命危在旦夕。
鉴于这种情况,研究所决定为多莉实施“安乐死”,只有6岁。
我国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叫阳阳,2000年6月22日出生,2001年8月和2003年2月两次产子。
《克隆羊—多莉》知识清单一、多莉的诞生背景在 20 世纪末期,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克隆技术逐渐成为科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
当时,科学家们对于细胞的全能性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克隆动物的尝试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莉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验。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克隆技术来探索生命的奥秘,解决一些生物学和医学上的难题。
二、多莉的诞生过程多莉的诞生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技术操作。
首先,科学家们从一只成年绵羊(A 羊)的乳腺细胞中提取出细胞核,这个细胞核包含了 A 羊的全套遗传物质。
然后,他们从另一只绵羊(B 羊)的卵巢中取出一个未受精的卵细胞,并将其细胞核去除。
接下来,将 A 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到 B 羊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一个融合细胞。
最后,通过电脉冲等技术手段刺激这个融合细胞,使其像受精卵一样开始分裂和发育。
这个胚胎随后被植入到第三只绵羊(C 羊)的子宫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多莉就诞生了。
三、多莉的特征和意义多莉的外貌和遗传特征与提供细胞核的 A 羊几乎完全相同,这证明了克隆技术可以成功地复制动物的遗传信息。
多莉的诞生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1、证明了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即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2、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培育用于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3、促使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四、多莉的生命历程多莉出生于 1996 年 7 月 5 日,它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
在成长过程中,多莉与正常绵羊一样,经历了吃草、玩耍等生活过程。
然而,多莉的健康状况在后期出现了问题。
它患上了多种疾病,包括关节炎和肺部感染等。
最终,多莉在 2003 年 2 月 14 日被实施了安乐死,结束了它短暂而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生。
五、多莉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多莉的诞生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社会争议。
伦理方面,有人认为克隆动物违背了自然的生殖规律,可能导致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滥用。
《克隆羊—多莉》知识清单一、多莉的诞生背景在 20 世纪末期,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克隆技术成为了科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克隆羊多莉应运而生。
克隆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关于细胞和遗传的基础研究为克隆技术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多莉的克隆过程多莉的克隆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操作。
科学家们首先从一只成年绵羊的乳腺细胞中提取出细胞核,这个细胞核包含了该绵羊的全套遗传物质。
然后,他们选取了另一只绵羊的去核卵细胞。
将之前提取的乳腺细胞核植入到这个去核卵细胞中,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促使这个重组细胞发育成胚胎。
最后,将胚胎移植到第三只代孕母羊的子宫内,经过正常的妊娠过程,多莉顺利诞生。
整个过程涉及到细胞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多项关键技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熟练的操作技巧。
三、多莉的特点与意义多莉的诞生具有众多显著的特点和重大的意义。
从特点上来说,多莉是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体细胞克隆而成的哺乳动物。
这意味着她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那只成年绵羊,而不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新的组合。
在意义方面,多莉的成功克隆突破了传统的生殖观念,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成年体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这为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多莉的出现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伦理讨论。
人们开始思考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能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四、多莉的一生多莉出生于 1996 年 7 月 5 日,她的成长过程与普通绵羊并无太大差异。
然而,她的健康状况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多莉的生命后期,她患上了多种疾病,包括关节炎和肺部感染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克隆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有关,也引发了科学家对于克隆动物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最终,多莉在 2003 年 2 月 14 日被实施了安乐死,结束了她短暂而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生。
克隆羊诞生的过程,克隆羊多莉活了多久1、从一只6岁芬兰多塞特白面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
2、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
3、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
4、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小绵羊多利。
一、克隆羊诞生的过程1、步骤1首先从1只6岁芬兰多塞特白面母绵羊(称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然后将其放到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这时细胞会逐渐停止分裂,这个细胞被称之为“供体细胞”。
2、步骤2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马上将细胞核除去,只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这个细胞被称之为“受体细胞”。
3、步骤3(1)可以利用电脉冲的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进行融合,最后形成“融合细胞”。
(2)电脉冲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这样就能使融合细胞像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
4、步骤4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C)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进行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小绵羊多利。
二、克隆羊多莉活了多久1、克隆羊多莉活了6年半。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在1997年出现了克隆技术,这一技术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这项科学研究成果当时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克隆羊多莉也产生了不少的争议。
2、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进行交配,也不需要精子和卵子进行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就能将其培养成胚胎。
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以孕育出新的个体。
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
3、在培育多利羊的过程中,科学家使用了体细胞克隆技术。
也就是从一只成年绵羊身上提取体细胞,然后再把这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另一只绵羊的卵细胞里面,这个卵细胞已经被抽去了细胞核,最终新合成的卵细胞在第三只绵羊的子宫内发育形成了多利羊。
《克隆羊—多莉》知识清单一、多莉的诞生1996 年 7 月 5 日,一只名为多莉的绵羊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成年体细胞克隆而成的哺乳动物,它的诞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
多莉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科学家们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
其培育过程涉及到细胞核移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只成年绵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植入到另一只已经去除细胞核的绵羊卵细胞中,然后通过电击等方式促使这个重组细胞发育成胚胎,最后将胚胎植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内,使其发育直至分娩。
二、多莉的身世之谜多莉有三位“母亲”。
第一位“母亲”提供了去核的卵细胞,第二位“母亲”提供了细胞核,而第三位“母亲”则承担了孕育多莉的任务。
这种独特的身世使得多莉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多莉的基因完全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绵羊,这意味着它从基因层面上与提供细胞核的绵羊是完全相同的。
这一特点使得多莉成为了研究基因和遗传的重要对象。
三、多莉的成长历程多莉出生后,科学家们对它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密切的观察和研究。
它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与正常绵羊相似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然而,多莉的健康状况并非一直良好。
在它的生命后期,出现了多种疾病,包括关节炎和肺部感染等。
这些疾病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克隆动物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多莉的意义和影响1、科学研究多莉的诞生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它证明了成年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即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一发现对于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多莉的诞生也为人类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通过克隆技术可以获得与患者基因相同的细胞,用于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等领域,从而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2、伦理和社会问题多莉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例如,克隆技术是否应该应用于人类生殖领域,克隆人的出现是否会对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负面影响等。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法律和社会秩序等方面。
由“多利”引发的思考
当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地用体细胞克隆出“多利”羊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克隆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类在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表明了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可以重编体细胞核的程序,使已分化了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与此同时,对于克隆人可能对于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克隆人在技术上是可以做的,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然而,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有益的,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
“克隆”是英文中"Clo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就适宜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它们很容易形成克隆。
在动物界,这种繁殖方式多见于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等。
但是,对于高等动物,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它们一般只能进行有性繁殖,所以要使它们进行无性繁殖,科学家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程序。
首先要用外科手术除去受精卵的细胞核,或用辐射等手段使受精卵内的细胞核失去活性,然后再将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核转换到已去除细胞核的受精卵中。
本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用上述方法成功地无性繁殖出一种两栖动物——非洲孤蟾,此举揭开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篇章。
“多利”羊是第一只利用成年动物细胞核经过无性繁殖方式获得的哺乳动物,因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多利”的核遗传物质来源一只六岁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维尔穆特及其同事将获得的乳腺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这些细胞的主要类型为乳腺上皮细胞(90%以上),并包括成纤维细胞等其他类型的分化细胞。
他们利用降低培养基中血清浓度的方法使培养乳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停滞状态(G[,0]期),然后将处于G[,0]期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称植到去核的未受精卵细胞中,在绵羊输卵管中把融合细胞培养至桑椹胚或胚泡期,大约6天的培养后,植入受体羊子宫中进行孕育和分娩,“多利”就是精确地通过这种方式诞生的。
“多利”的新奇之处在于:第一,不用并挑出胚胎细胞的细胞核,而“装入”体细胞(乳腺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核移植,它也照样可以分裂并发育成个体。
按照发育生物学的观点,成羊体细胞是一种“定向”了的、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的细胞,即这种细胞的性质已经定型,是哪种类型的细胞或组织就是哪种类型的细胞或组织,正如乳腺细胞只能发育成乳腺组织一样,不可能“再回头”,重新获得“全能性”。
然而“多利”的成功依然说明,即使分化了的体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全能性”。
第二,由于移入卵内的是体细胞,不仅含有双倍的染色体,而且由此产生的后代细胞的染色体均是该体细胞的遗传拷贝,因而由此发育而成的个体的遗传性质与核供体的亲本是一致的。
另外,由于“多利”的产生未经过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的受精过程,属于无性繁殖,故此称为“克隆羊”,意思是“无性繁殖的羊”。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哺乳动物获得了一种人为的全新的生殖方式,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一个细胞大量生产出完全相同的生命体。
克隆羊继承了核供体羊的全部遗传特性,超越了传统生殖方式之下子代兼有亲代双方遗传特性的常规。
由于克隆技术具有应用于人类的潜能,那么,从克隆羊联想到克隆人的产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
从技术上看,克隆羊的成功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迈出了一步,人们似乎看到了克隆人诞生的前景。
人不仅是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社会特性的个体,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本质区别。
从人的社会性考虑,克隆人的产生势必带来对社会组成结构的冲击,引起的社会问题将会是多方面的:
(1)从社会伦理角度看,用克隆技术来培育具有特定生理性状的人,对于作为自然物种一部分的人类的发展是一种过强的干预。
这种干预可能影响人类的人种自然构成和自然发展。
被克隆的人,其生理性状是完全受到控制的,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和宿命感可
能比正当生育出来的人更强,他们能否有完整的正常的生活过程?如果这种人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的,则会有强烈的自己是社会工具的感觉,甚至会产生反抗报复心理。
这种技术如果是为了生产商品化的人体器官而生产克隆人,其社会后果就更难以预料。
(2)从家庭伦理角度看,将克隆技术用于人体繁殖,会加剧家庭多元化倾向的发展,还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亲缘关系,确定人类亲缘关系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
克隆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模式,使生育与男女结婚紧密联系的传统模式发生改变,降低了自然生殖过程在夫妇关系中的重要性,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到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
在克隆人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这样三种对象:体细胞核的供者、去核卵供者和孕育者,三者可同为一人,也可为数人。
他们和克隆子代的生物学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何确定?按照传统父亲和母亲的定义,则他们一个都不是。
换句话说,克隆复制人体将彻底搞乱世代的概念,他们与细胞核的供体既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
他们类似于“一卵多胎同胞”,但又存在代间年龄差,这将在伦理道德上无法定位。
世代的概念搞乱了,法律上的继承关系也将无从定位。
由于个体识别是法医的重要内容,因此相应的执法也将受到严重障碍。
(3)从性伦理角度看,它完全改变了人类自然的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从有性繁殖回到无性繁殖,使人口的生产与性爱分离,从而破坏男女之间基于性爱而获得后代的情感,并由此改变人类的基础本性伦理关系。
传统生育模式中,离不开男性和女性,他(她)们各司其事,提供精子和卵子。
尽管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对于患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或体外孕育等生育模式作为补充模式,但从根本上说,由于没有脱离精卵结合进行生育的规则,还是可以得到理解的。
但是,克隆人的生育模式则完全不同。
通过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就可以克隆出与单一亲代遗传特性完全相同的子代。
这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人只要有女性的存在,就可以繁衍生存下去,而男性对于维持人类的延续则不是必要因素,从而会改变男性的社会地位,人们对此在观念上不能接受,本能的反应自然是拒绝无性繁殖人类的生育观念。
(4)从遗传学上看,它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型的权力。
在自然界,生命繁殖开始时都是无性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有性。
这种有性繁殖增加了变异的可能性。
无性繁殖导致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一样,从而增大了这个物种被消灭的风险。
克隆使人的遗传基因成为单一的,有可能导致人种的退化。
而有性繁殖则使生物的可能性变异在群体中大大增加,从而增强了物种的竞争力适应力,有利于人种的进化,这是生物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此,从有性繁殖再回到无性繁殖,这是反自然的。
对于克隆技术应用于人可能引起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影响,各国政府、议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纷纷作出反应,提出通过立法加以限制的呼声。
美国总统克林顿已下令禁止使用政府资金资助人体无性繁殖试验;德国政府宣称它将绝不允许人类无性繁殖;意大利政府发布命令,禁止克隆人和动物;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敦促人们要谨慎对待任何企图克隆人类的做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利用克隆技术对人体复制的做法在道德上是无法接受的,并建议禁止朝这个方面进行试验。
我们应当看到,克隆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对于新的科学发现和伦理道德的高度敏感和重视,正说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人类正在走向理性的成熟。
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因此,发展克隆技术,禁止产生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
当我们对于克隆人的后果进行伦理思考时,不能忽视或否定克隆技术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深远意义以及于人自身领域以外的广阔应用前景。
克隆羊的成功是对细胞生物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推翻了这个领域在细胞生发方面的
传统定论。
大量证据表明尽管许多物种从青蛙、鼠、牛到现在的猴子可以通过移植其胚胎细胞核的克隆得到,但却不能用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核的克隆得到。
克隆羊诞生的最大理论意义在于证明一个已经完全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还能恢复到早期的原始细胞状态,还能象胚胎细胞一样保存全部的遗传信息。
这同过去的科学结论是不同的。
克隆羊诞生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深远意义是无法否定的。
如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生产大分子有机药物的动物;或者利用克隆技术,改造动物,使它们优质高产,都是大有前途的。
人类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
追求知识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如果由于担心克隆技术的应用不当造成不良伦理影响而禁止克隆技术研究,无疑会阻碍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很明显这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在科学发展史上比较多见的是先发现某项科学理论,并使之系统化,然后再以理论为指导建立技术,应用于社会,为人类带来福利。
但克隆羊的成功表明了技术与理论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般来讲,科学理论本身不存在伦理的价值,或者说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但是其理论的应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社会产生种种影响,获得包括伦理价值在内的各种价值。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为全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