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018)
- 格式:pptx
- 大小:26.10 MB
- 文档页数: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地位;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①(生产力角度)②(基本经济制度角度)2、什么是按劳分配?(基本内容与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①(由谁决定?) _____②(前提)③(物质基础)④(直接原因)(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激励劳动者,提高,从而促进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的根本否定,是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
(3)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等的制度。
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认。
②体现了③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四、【合作探究】1、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好;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的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含答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知识梳理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
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试判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个人收入分配来源中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提示。
按劳分配在我国的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而不是在个人的收入分配来源中占主体地位。
重点突破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形式和表现所有制角度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如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角度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报酬形式尽管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但在不同的企业里并非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主要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及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选择题1.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之所以在各种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因为()A.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B.按劳分配的收入占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最大C.按劳分配彻底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D.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收入来源越来越单一答案 A解析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故选A。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够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B.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C.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答案 A解析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它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故选A。
B是结果,不是原因;C本身正确,但与题目无关,题干是从生产力角度讲的,而C项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说的;D错误,它体现了劳动者“平等分配”而非“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换股权”模式,该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
对该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②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③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④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故选①,排除②;③说法错误,“土地换股权”模式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有甲、乙、丙三人,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总工程师,并有一项技术专利卖给该企业;乙是一日本在中国独资企业的职工;丙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
工作一年后,下列对甲、乙、丙三人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甲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②甲转让专利技术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③乙的收入形式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④丙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总工程师,其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①正确;甲转让专利技术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②正确;③说法错误,排除;丙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丙的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④说法错误。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已经预习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制定了一份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的调查表格,包括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等。
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要适应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新课讲授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