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略读《吻火》优质课件(共32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64
姓名,年级:时间: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纰缪./谬.误猜.谜/倩.影调.门/无穷情调.B。
琐.事/封锁.够呛./踉跄.着.陆/着.手成春C。
瘫痪./涣.散胯.上/纨绔.炙.烤/洗敷熏灸.D。
瞎逛./诳.语偏.方/煸.炒侍.弄/时不我待.解析A项,miù,cāi/qiàn,diào;B项,suǒ,qiàng,zhuó;C项,huàn,kuà/kù,zhì/jiǔ;D项,guàng/kuáng,piān/biān,shì/dài。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B。
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最近报道显示,虽然出现了疫情,但由于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肉类的销售量和消费信心并未受太大影响.解析A项,“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主客关系颠倒,可改为“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使中外游人倾倒”。
C项,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
D项,搭配不当,“肉类”可修饰“销售量”,但不能修饰“消费信心",可删去“和消费信心”或在“和”后加上“消费者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备受打击之人,刘禹锡却很少有垂头丧气....的感觉,连他所写的诗歌,也是引人向上,给人带来勃勃生机.B.大型公益焰火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在湘江畔橘子洲震撼上演,绚烂的焰火点亮了长沙的天空,许多市民隔江观火....,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Kissing the Fire(吻火)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
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
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
“甜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
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一、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他的散文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
他的散文虽然总数不过50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二、整体感知本文在梁遇春所有的散文中是最短的,而且不属于纯议论性的散文,它是为追悼一个朋友、追悼一个作家所写的特殊的文字。
本文又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
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略读1Kissing_the_Fire_(吻火)对应学生用书P54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
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北京大学。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
散文集有《春醪集》《泪与笑》等。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
《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
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
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
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
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别具一格,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与作者独特的角度选择、高超的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
在短短五百多字的篇幅中,作者既没有详细、全面地叙述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浓墨重彩地书写与诗人交往的重大事件,而是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对应学生用书P54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眸.子(móu)(2)希腊.(là)(3)厌倦.(juàn)(4)火焰.(yàn) (5)冷酷.(kù) (6)琐.事(suǒ)2.多音字(1)量⎩⎪⎨⎪⎧ 衡量.(li áng )量.体裁衣(li àng ) (2)似⎩⎪⎨⎪⎧ 相似.(s ì)似.的(sh ì) (3)佛⎩⎪⎨⎪⎧ 仿佛.(f ú)佛.像(f ó) (4)调⎩⎪⎨⎪⎧情调.(di ào )调.整(ti áo ) 二、写准字形(1)⎩⎪⎨⎪⎧ su ǒ(锁)钥su ǒ(琐)事 (2)⎩⎪⎨⎪⎧ 亲w ěn (吻)w ěn (刎)颈之交 (3)⎩⎪⎨⎪⎧ àn (暗)杀àn (黯)然 (4)⎩⎪⎨⎪⎧ m ó(摩)擦m ó(磨)蹭 (5)⎩⎪⎨⎪⎧ qi án (虔)诚n üè(虐)待 (6)⎩⎪⎨⎪⎧m óu (眸)子m ōu m ōu (哞)(哞)叫 (7)⎩⎪⎨⎪⎧ 希l à(腊)l à(蜡)烛米c ù(醋)(8)⎩⎪⎨⎪⎧ 火y àn (焰)xi àn (馅)饼xi àn (陷)阱 三、词语辨析1.神秘·奥秘2.消失·消逝四、熟语积累1.出乎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之二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生命是一次旅行,在漫漫旅途里跋涉着的人们用自己坚定不移的步伐探寻着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也从未停止过探求的脚步,从哈姆雷特“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咏叹到“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警醒,直到今日对生命的深入求索,在实践中,人们证明着生命的真谛……美字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美文胡杨树的三千年情怀许宝镇沙漠中的胡杨树,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树!一棵胡杨树,能牢固一亩沙地,成片的胡杨林,则能挡住狂风飞沙。
狂风漫卷的时节,飞扬的黄沙被胡杨树的柔枝嫩叶慢拨轻扫,便散落于树下,脚下的黄沙愈积愈高,胡杨树却益发向上,傲视身旁的沙丘……胡杨树给荒凉的沙漠,印证生命,带来希望。
在有胡杨树的沙漠地带,芨芨草、骆驼刺、旱芦苇、红柳树会相继前来投靠,交织出一片翠绿,洋溢着生命的欢欣!爱,也是轰轰烈烈的爱恋,更是坦坦荡荡的忠诚!【课内挖掘】本课的两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课外应用】请你以“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一周的学习。
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
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合欢树【画面内容】刘伟出生在北京一户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
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当袖管空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
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
在刘伟表演结束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
【寓意点评】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识作者]文体家——梁遇春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
同时写作散文,结集出版有《春醪集》《泪与笑》。
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慨,又热忱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文体上颇受英国随笔体散文尤其是兰姆作品的影响,常以娓娓而谈的形式立论驳谬,思辨阐新,展开议论时兼用记叙、描写、抒情、对话、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段,且佐以旁征博引、援古道今,洋洋洒洒而开阖自如,言旨归一。
笔致活泼恣肆而不乏诗意与哲理。
唐弢称之为“文体家”。
命运的抗争者——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