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知识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资料
药品不良反应(ADR)培训资料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的身体或心理反应。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是医务人员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资料:
1.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包括预测性反应、已知反应和未知反应等。
- 介绍药物副作用、药物过敏反应和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表现。
2. 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
- 探讨可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一些风险因素,例如患者个体差异、药物特性、用药方式、剂量等。
- 强调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的风险。
3. 药物监测和报告:
- 讲解如何进行药物监测和不良事件报告,包括观察药品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记录相关信息和报告给有关机构。
- 强调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性,以便改善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理:
- 探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策略,包括合理用药、严格控制
药物剂量和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 介绍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如药物停止、对症治疗和药物调整等。
5. 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和宣传:
- 强调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宣传。
- 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和资源,以便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识别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以上是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资料的一些内容,最终的培训计划可以根据目标群体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从业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管理能力,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1. 你知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有多重要吗?就好比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这能保障我们的安全呀!比如上次小李在医院,就是因为及时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呢。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这可不是随便听听就行的哦!想想看,如果不重视,那不就像没有指南针在大海里航行一样危险吗?咱可不能马虎呀,就像小张那次遇到的情况,还好及时上报了。
3. 嘿,你可别小瞧了这个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啊!它就像是我们的保护神呢!你看隔壁病房的王大爷,就是因为有这个制度,他的问题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呀。
4.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真的超级重要啊!这就如同战士上战场要有好装备一样。
记得有一次,小王就是因为熟悉这个制度,才第一时间察觉到了异常并报告。
5. 哇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这可绝对不能忽视呀!好比盖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关键。
上次小赵遇到特殊情况,就是靠这个制度才妥善解决的呢。
6. 你想想,要是没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那会怎样?那不就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嘛!就像那次老孙碰到的状况,幸好有这个制度保障。
7.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是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哟!就好像运动员要遵守比赛规则一样。
上次小李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呀。
8. 哎呀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真的很有必要呢!这就跟出门要看天气预报一样重要。
记得有一回,小刘就是因为了解这个,才避免了麻烦。
9. 嘿,朋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这就像夜晚走路要有灯光照亮一样。
那次老张就是靠这个制度化险为夷的呢。
10.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绝对是重中之重啊!就如同船在海上航行要有灯塔指引一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从以往那么多例子就能看出来啦!我的观点结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培训真的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教案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参与者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症状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其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二、培训内容1. 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和意义a. 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指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对身体不利的反应。
b. 意义: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a. 按临床表现分类:- 药物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斑等。
- 药物中毒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累积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
- 药物副作用: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b. 按发生时间分类:- 即刻反应:药物立即引发的不良反应。
- 延迟型反应:药物使用后一段时间内才出现的不良反应。
3.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症状a. 药物过敏反应:- 皮肤瘙痒、红肿、荨麻疹等。
- 呼吸道反应:气喘、喉咙紧闭感等。
- 全身过敏反应:伴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
b. 药物中毒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
- 肝肾功能异常反应:黄疸、尿量减少等。
c. 药物副作用:- 消化系统副作用: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
- 神经系统副作用:疲乏、失眠、焦虑等。
- 内分泌系统副作用:激素水平异常、月经紊乱等。
4. 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a. 优化用药方案: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避免多药合用或潜在药物相互作用。
b. 严格控制剂量:服用药物时,遵循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不超量或者停药。
c. 重视个体差异: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差异,定制个性化的用药计划。
d. 及时记录不良反应:若感觉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和反应情况。
e. 寻求专业帮助:若遇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用药情况。
三、培训方法1. 讲座:由专业人员进行理论讲解,解答参与者的问题。
2.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加深参与者对知识的理解。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培训课件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正常剂量和使用条件下,由于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或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起的有害的、非预期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是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本次培训课程将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能及时发现和记录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2. 提高药物监测水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药物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药物研发和改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能够为药物研发和改进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帮助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改进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流程1. 不良反应的识别和确认-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根据国际规范,不良反应被定义为在正常剂量和使用条件下,由于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或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起的有害的、非预期的反应。
不良反应按照严重程度和预测性进行分类。
- 不良反应的识别和确认:医务人员需要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情况和检查结果等,结合药物说明书和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记录- 不良反应的报告渠道: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医疗机构、药店、药物生产企业、患者和监管部门等多个渠道进行报告。
医务人员应及时将不良反应报告给相关部门。
-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信息收集:医务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信息,包括发生时间、症状描述、用药情况、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3. 不良反应的评估和分析- 不良反应的评估方法:医务人员可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不良反应评估方法,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分级,以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与药物的关联性。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目录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2)1. 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及分类 (3)2.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表现 (4)3.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5)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6)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流程 (7)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要求 (9)3. 报告表格填写规范与注意事项 (10)三、药品不良反应评估与处理 (11)1. 药品不良反应评估原则及方法 (12)2.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措施与流程 (14)3. 严重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 (15)四、药品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15)1. 合理用药原则及实践 (16)2. 患者教育在预防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17)3. 药品生产企业与医院的责任与义务 (1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19)1. 典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20)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实操演示 (21)3. 药品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及指导 (22)六、培训测试与评估 (24)1. 知识测试题目及答案 (25)2.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25)3. 持续改进计划与建议 (26)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效果或副作用。
ADR的发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全球范围内药品使用的不断增加,ADR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ADR,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药物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ADR的发生率。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评价和处理进行了规范。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推动药品安全领域的发展。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知识培训资料
一、ADR病例报告属性分类
二、ADR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标准
三、上报ADR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四、出现下列情况,可以看成是可疑的严重的ADR病例报告
五、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六、过敏性休克的判断标准
七、ADR病例报告中,“严重过敏样反应”判定标准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属性分类
一般、严重的、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四种
新的不良反应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也可理解为在药品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目下记载容均没有提及的表现(如药品不良反应名称项下未列出的不良反应表现:肝功能异常/肝坏死);也不包括仅在文献报道提及的不良反应。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异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新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均需有国家药品监督权威机构认定。
二、ADR病例报告的质量评估标
准
(一)评价的总体原则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核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报容是否符合真实、完整、准确的要求。
(二)、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指导意见
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促进ADR监测工作规开展,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科学预警作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依据ADR报表各项信息在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将相关信息给予不同的权重比,赋予分值来体现,总分110分。
具体将审核项目分为为三大类,即病例报告真实性、规性、完整性,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质量评估表》进行考查,不合格者扣除相应分值。
真实性(100分)为否决项。
通过对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来源、报告单位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逻辑判断,对报告真实性做出初步判断,经核实确认报告信息存在虚假,此份报告核查分数为“0”分。
规性(44分):
1)报告属性(5分):分为一般、新的一般、严重、新的严重四类;报告属性选择有误,该项分值扣除;
2)不良反应名称(8分):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名称的判断参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该项填写存在如下情况:症状表述与不良反应名称不相符,填写错误,有标准名称而未采用标准名称,多个不良反应名称输入不规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均扣除此项分值;
3)药品信息(23分):包括怀疑药品和并用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生产厂家、批号、用法用量和用药原因6项,任一一项出现填写不完整、名称不规、缺漏项、药品剂量和给药途径及剂型填写错误,均予以扣分。
其一:①通用名称不规、不完整、存在错字扣5分。
②其他5项按分值标准扣除。
其二:用药原因应填写使用该药品的直接原因(需注明用药原因不等同原患疾病,二者存在差异),否则视为填写错误,该项分值扣除。
4)原患疾病(2分):原患疾病的名称即病历中的诊断,原患疾病的名称不规,存在缩写、英文符号,或同时患有几种疾病,填写不完整或输入不规,均扣2分。
5)关联性评价( 3分)关联性评价不符合评价标准即扣除此项分值。
6)ADR分析(3分)ADR分析5项中任何一项判断错误,此项分值全扣。
完整性
ADR过程描述以及处理情况
(1)未填写原患疾病描述和用药情况,直接描述ADR表现,每项扣3分。
用药情况未描述合并用药或描述混乱,扣3分;
(2)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和ADR终结时间未填、填写不准确或时间顺序出现逻辑错误均须扣分,每项3分,合计9分;
(3)ADR描述包括ADR症状、ADR体征、相关检查、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措施、治疗后效果,共计34分;
①仅告知诊断,如“皮疹,停药。
”“用药3天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扣30分。
②必要的体征未描述扣8分,如“出现轻度休克状态”,无过敏性休克的体征描述;如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者,未估计呕血量的多少;如皮疹,未描述皮疹的类型、性质、部位、面积大小;严重病例没有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记录。
③必要的相关检查未填写扣5分,如怀疑某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应填写用药前的血小板计数情况及用药后的变化情况。
④严重病例没有病情的动态变化记录,即缺乏病情进展描述,扣5分。
⑤治疗措拖过于笼统,如“对症治疗”、“报告医生”“转院”,扣5分。
“停药”在轻型病例可视为治疗措施之一,但
经停药后反应并没有好转,报表中没有记录其它治疗措施者仍视为记录不完整。
⑥没有填写治疗后效果,扣3分。
其他项目缺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出生日期、民族、体重、联系方式、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医院名称、病历号/门诊号)和报告人职业、企业报告人职务/职称,如缺项1-2项扣2分,3项以上扣5分,“不详”视为缺项。
(三)、加分标准
1.经评价判断为新的严重的病例加2分;
2.在报告中尤其是死亡和严重病例报告中提供患者病程记录、医嘱单、死亡病例讨论报告、尸检报告和调查报告的加8分。
三、上报ADR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1、ADR的过程描述:如2011年某月某日某时患者因某某疾病使用某某药,用药多长时间后出现何种症状,于2011年某月某日某时采取措施干预,最后于2011年某月某日某时得到一个什么结果(ADR的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 的时间和ADR的终结时间一定要填准确,也就是三个时间一定要填准确)。
2、ADR的过程描述中体征描写一定要详细。
如“出现轻度休克状态”,要有过敏性休克的体征描述;如出现上消化
道出血要估计呕血量的多少;如出现皮疹,要描述皮疹的类型、性质、部位、面积大小;严重病例一定要有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记录。
必要的相关检查一定要填写,如怀疑某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应填写用药前的血小板计数情况及用药后的变化情况。
3、一般的报告表病例发现时间与省中心接收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其中新的或严重的报告表应于病例发现之日起15日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4、报告表中的医院名称、病历号/门诊号、联系方式一定要填写;联系方式如果病人没有就填医院相关科室的。
5、报告表中不良反应名称与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中的症状必须一致,不良反应名称不能带星号。
不良反应名称按具体症状填写一般不能超过三个,如超过三个一般用“过敏样反应”代替,属于严重的病例用“严重的过敏样反应”或符合过敏性休克的情况用“过敏性休克”代替。
6、药品的商品名称如果有的话就如实填写,如果没有就只能填“无”,不能填“不详”。
怀疑药品的批号一定要写正确。
7、怀疑和并用药品的通用名称和生产厂家一般在国家食品药监局—数据查询中可以一一核实。
8、要注意怀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用量单位一定要正确。
9、用药原因就是为什么要用这种药,也就是使用这种药的直接原因,一般与原患疾病相同,但有时也有一定的区别。
原患疾病的名称也就是病人病历中诊断的名称,用药原因、原患疾病都不能带星号。
四、出现下列情况,可以看成是可疑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报表:
1、出现发热超过39℃的情况。
2、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情况。
3、出现血小板小于4万的情况。
4、出现脱头发的情况。
5、精神病用药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
6、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比基础血压降低20%或脉压差小于20mmHg或者舒压达不到60mmHg。
7、出现延长住院时间或出现生命威胁的情况。
五、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1、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有一过性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鼻、眼、咽喉粘膜充血、水肿等。
2、呼吸系统表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常可见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降
至90mmHg以下或比基础血压降低20%或脉压差小于20mmHg 或者舒压达不到60mmHg。
病人还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然后发展为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弱、心动过速及晕厥等。
4、神经系统表现: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膜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5、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过敏性休克的判断标准:
1、血压下降为必需指标,再伴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表现的1-2个指标即可判定;
2、报告情况符合血压诊断标准,同时临床过程描述中有抗过敏治疗经历,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
3、报告人认为是过敏性休克,而现有病例报告信息无明确证据反驳的,不良反应名称可归纳为“过敏性休克”,如不良反应过程描述欠缺多,请报告人追踪原始病例,补充报告情况。
七、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严重过敏样反应”判定标准:
1、患者表现类似于过敏性休克,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描述里无或达不到休克血压指标的严重不良反应;
2、患者出现累及三个(含)以上系统、且必须含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不良反应。
3患者出现累及三个(含)以上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且需要抢救或者住院治疗才可恢复的严重不良反应。
(注:如不属于严重过敏样反应,不良反应名称按具体症状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