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合理利用机械能.ppt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5
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量。
知识巩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换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利用视频资料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书P210:1、2、3、4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理解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义;掌握用机械能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等)。
•教学材料:课本、教师讲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问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机械能呢?举例讨论。
•列示学生回答的示例,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展示学习目标: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速度而拥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介绍机械能的计算公式: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其中动能 = 1/2 * m * v^2,势能 = m * g * h。
•注重概念的解释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3. 实验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利用小车实验,观察斜面上小车运动的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
•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实验相关问题,如小车在不同高度释放时的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讨论。
4. 计算练习•布置小组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和高度,计算物体具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指导他们合理利用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适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弹簧储能、电梯运动等,展示实际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3.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守恒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它具有哪些形式的能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机械能的概念。
接下来,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将机械能定义为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并给出机械能计算公式:E=K+U,其中E表示机械能,K表示物体的动能,U表示物体的势能。
然后,介绍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机械能的单位为焦耳(J),动能和势能的单位分别为焦耳和焦耳/千克。
机械能的量纲为[M][L]2[T]−2。
3.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时,它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否会发生转化?”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然后,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最后,讲解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方法。
将问题拆分为两个部分: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建立和机械能守恒方程的使用。
通过具体案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拓展和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机械能的单位? A. 米/秒 B. 千克 C. 焦耳 D. 牛顿2.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
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能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难点:⑴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⑵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的分析。
三、教具:课件、斜槽、钢球、木块、小桌、沙、重物1、重物2、橡皮筋、弹簧、滚摆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演示: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市面上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分析推力和重力的做功情况。
结论:推力做了功,重力没有做功。
2、引入出示斜槽,并演示(1):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分析钢球撞击木块的过程中的做功情况,(引出能的概念)(二)新课教学★能如果一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动能再演示(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
引出动能的概念。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举例:流动的水、风(流动的空气)、运动的汽车、运动的火车、飞行的飞机等都具有动能。
以汽车和火车为例,设问:运动的汽车和运动的火车都有动能,它们动能是一样大吗?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新问题)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这里以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如自由落体运动或各种抛体运动;或者虽受其他力,但其他力并不做功,如物体沿图11-24所示光滑曲面滑下的情形。
一句话,在我们所研究的情形里,只有重力做功。
在图11-24中,物体在某一时刻处在位置A,这时它的动能是E k1,重力势能是E p1,总机械能是E1=E k1+E p1。
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运动到另一位置B,这时它的动能是E k2,重力势能是E p2,总机械能是E2=E k2+E p2。
图11-24 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
以W表示这一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从动能定理知道,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即W=E k2-E k1。
另一方面,从重力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即W=E p1-E p2。
从以上两式可得E k2-E k1=E p1-E p2。
移项后,有E k2+E p2=E k1+E p1,即E2=E1。
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同样可以证明,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我们的结论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
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它是力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