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高二地理12月冬学竞赛试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6
山东学情2021年12月份高二质量检测地理试题(人教版A卷)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选项内)。
为了使正午阳光刚好照射到晾衣杆上,我国某地一同学发现自家的阳台上伸缩式晾衣杆的绳索长度在不同的季节需要调整(如下图)。
某日正午时,测得晾衣杆的绳索长度为1.96m,经测定这天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分别为05:20、19:21。
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所在的城市为A.成都(105°E)B.武汉(115°E)C.杭州(120°E)D.拉萨(90°E)2.该同学家的晾衣杆的绳索长度最长的季节A.亚欧大陆内部高压强盛B.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丰富C.开普敦森林火险等级高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图1为日本富士山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于2020年1月21日拍摄的“钻石富士”景观(太阳“恰好”位于富士山山顶,状如钻石般耀眼)。
完成3~4题。
3.该摄影爱好者拍摄“钻石富士”景观时的位置和当地时间最可能是A.甲湖岸,5时前后B.甲湖岸,9时前后C.乙湖岸,18时前后D.乙湖岸,19时前后4.该月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B.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盛行西北风C.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降水D.赤道附近的马六甲海峡巨浪涛天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呈弧形可能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呈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下图为某次台风的移动路径局部示意图,在台风中心位于图中M处时,台湾以东洋面出现9到13米的狂涛区,台湾海峡出现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2021—2021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二地理考试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代码填涂到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
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知A.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米B.乙地海拔可能为1030米C.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米D.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2.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A. ①B.3C.④D.⑤3.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A.水库最深为10~15米B.水坝高度为15~20米C.库区水面大于1.2平方千米D.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读某日我国四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完成4~5题。
4.若四城市为广州、武汉、北京、海口市,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城市为A.武汉、北京、广州、海口B.广州、武汉、北京、海口C.海口、北京、武汉、广州D.广州、北京、武汉、海口5.据图判断,此时我国最有可能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
图甲是烟台市某小区楼房十楼正南向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照片,图乙是太阳能集热器装置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冬季某晴朗日10:00左右,该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影子偏向于(面向集热器)照片中A.①处的左下方B.②处的左上方C.③处的右下方D.④处的右上方7.关于使用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叙述,可信的是A.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朝向,南、北半球相同B.该装置的“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随楼层不同而发生变化C.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集热器冬季集热时间会缩短D.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应该拉长读某地某时间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完成8~10题。
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年3月14~16日,一场大范围强沙尘暴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先后遭受严重影响。
这是近10年来我国遇到的强度最大,影响最广的沙尘天气。
下图示意2021年3月14日14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沙尘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气压偏低B.东南季风强盛C.地形区域差异大D.甲乙间气压差大2.图中乙地天气系统控制下()A.气流上升,利于扬尘B.气流下沉,利于扬尘C.气流上升,抑制扬尘D.气流下沉,抑制扬尘自然界中水体转换形式多样。
下图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b中能较好反映图a所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游河段可能发生图a所示关系的河流是()A.伏尔加河B.密西西比河C.黄河D.莱茵河我国沿岸流始于渤海湾西部,自北向南有辽南沿岸流(图中①)、鲁北沿岸流(②)、苏北沿岸流(③)、浙闽沿岸流(④)等。
读冬夏季我国沿岸流分布图,完成5~7题。
5.与图示同纬度日本暖流流经海域相比,我国沿岸流流经海域盐度较低是由于()A.降水量少B.河流汇入多C.蒸发量小D.海域较封闭6.下列有关苏北沿岸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B.冬季较弱,夏季较强C.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显著D.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7.浙闽沿岸流方向随季节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B.日本暖流流向随季节变化C.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D.季风风向发生季节变化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大约500万~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高二地理12月冬学竞赛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右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答第3~4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约为( )A.3° B.5° C.8° D.10°2.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C.③和⑤ D.④和⑤3.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A.土壤肥力 B.热量 C.水 D.光照4.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①年太阳辐射总量高②多大风③水能丰富④森林分布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划分。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间差异明显。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完成5-6题。
5.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III区比II区纬度低,故光照较II强B.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C.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6.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A.地形条件不同B.土壤条件不同C.水热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7-8题。
7.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A.300mm—450mm B.300mm—530mm C.450mm—530mm D.≥450mm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B.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C.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D.年降水量超过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有热心驴友将“追寻金秋”的四条路线晒到网上,线路分布如图所示。
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
山东学情2021年12月份高二质量检测地理试题(B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下面两图,回答1~3题1.图1为某时刻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该日乙地的夜长是A.6小时B.8小时C.10小时D.14小时2.图1所示时刻,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比为A.4/5B.4/7C.5/8D.5/93.图2为山东某市(116°E,36°N)某小区外挂式太阳能集热器示意图,若使集热器效率最高,图1日期集热器和外墙夹角应为A.30°34′B.59°26′C.62°34′D.77°26′某摄影爱好者到北京(116°E,40°N)天安门广场去拍摄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旗手升旗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手表,显示的时间正好6:00。
据此回答4~5题。
4.如果这位摄像师当天还想拍摄降旗仪式,他最迟几点安装好设备A.17:44之前B.18:00之前C.18:16之前D.18:32之前5.当天赤道地区看到日出的方位为A.正东B.东南C.东北D.西南2021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回国的12件文物艺术品整体划拨西藏博物馆收藏。
其中1件铜鎏金水晶嵌宝石供养塔(图3)制作工艺精良,专家建议暂定为三级文物(宝石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岩浆侵入大理石内部,经过长时期复杂置换作用而形成的)。
读下面两图,完成6~7题。
6.图4中I、II、III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属于A.②B.③C.④D.⑤7.铜鎏金水晶嵌的宝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置换作用B.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置换作用C.置换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置换作用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二中学高二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下面经纬网示意图,相邻的经、纬线之间的度数相差10°,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关于各点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在②的西南方B.③在④的正北方C.⑤在⑥的正西方D.④在⑤的东南方5.②③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1110千米 B.2220千米 C.555千米 D.3330千米参考答案:D A2. 2011年11月29日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驶抵中山站。
图15为“南极科考船航行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27—28题。
27.流经①②③海域的洋流类型依次是A寒流、暖流、暖流:学科网 ] B.暖流、寒流、暖流C.暖流、暖流、寒流D.暖流、寒流、寒流[来源28.科考人员沿途可观察到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景观,这种景观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洋流参考答案:D B3. 右图图1是一幅经纬网地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数码代表的四地中,位于西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是、A.① B.② C.③D.④5.图中①地位于④地的A.东南方 B.西北方 C.东北方D.西南方6.某人从②地出发,先向正南方向,后向正东方向至③地,其路程约为A.6600km B.5000km C.3330km D.420 0km参考答案:4-6 DAA4. 湖泊也是重要的湿地,下列图示的湖泊(或湖群)可能为咸水湖的是参考答案:A5. 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长江的主要手段是A. 修建水库B. 加固大堤C. 植树种草 D. 修建梯田参考答案:A略6. 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
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7.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冬季风B.地势C.天气 D.纬度8.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雨多⑥地下有冻土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参考答案:D B D7. 下图为某地区商业网点大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中学2022年高二地理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
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30. 依据资料推断A. 油棕种植注重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B. 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C. 为保护雨林生态,农业生产宜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D. 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31. 油棕产业链中A. 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B. 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C. 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D. 棕榈油榨取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参考答案:30. B 31. D【30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油棕种植使红猩猩失去栖息地,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B正确;“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雨林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不矛盾。
【31题详解】油棕种植业属于商品农业;从图中看油棕产业链规模较小,不会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方便面生产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棕榈油榨取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D正确。
2. 以下为四个地区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A B CD参考答案:B略3. 降水空间分布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区域内各地降水与区域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
读某半岛1965~2006年某月降水空间分布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5. 该月份半岛东北部最有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为A. 雪灾B. 洪涝C. 台风D. 风暴潮16. 导致图示区域降水空间分布距平百分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 地形地势C. 洋流性质D. 大气环流参考答案:15. A 16. D15.有材料可知,降水空间分布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区域内各地降水与区域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
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文化第二初级中学高二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4.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 .甲地B . 乙地C . 丙地D . 丁地 5.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 . 甲乙丙丁B . 甲乙丁丙C . 丙丁乙甲D .丁丙乙甲6.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参考答案: D B D2.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
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的冲击,豆价大幅度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 ,下降到现在的1.6元/kg 。
以下为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A. 劳动力价格 B . 运输方式 C. 机械化水平 D . 单位面积产量13. 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
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A. 扩大种植规模,获得规模效应B. 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C. 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生产效率D. 大量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参考答案:12. A 13. C 【12题详解】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成本相比,进口大豆运输成本低、机械化水平高、单位面积产量高,使得进口大豆成本低,但国内的劳动力价格较进口大豆的劳动力成本低,故劳动力价格是我国大豆成本中的优势,不是中国大豆成本高的原因,据此分析选A 。
【13题详解】进口大豆的成本中,中国东北大豆相比进口大豆的最大劣势在于中国大豆的科技含量低,因此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生产效率、创建大豆品牌才是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的关键性措施。
中国可垦荒地已经不多,扩大种植规模不现实;东北地广人稀,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单产不现实,同时,劳动力投入增加不一定会提高单产;大量施用无机肥会使土壤肥力过剩,反而不利于产量、质量的提升。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高二地理12月冬学竞赛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
右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
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
答第3~4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约为( )
A.3° B.5° C.8° D.10°
2.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⑤ D.④和⑤
3.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 C.水 D.光照
4.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
①年太阳辐射总量高②多大风
③水能丰富④森林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划分。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间差异明显。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完成5-6题。
5.有关I,II,III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III区比II区纬度低,故光照较II强
B.I区比III区纬度高,故热量较III少
C.II区比I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III区与I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
界线
6.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土壤条件不同
C.水热条件不
同D.光照
条件不同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7-8题。
7.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的年降水量范围是
A.300mm—450mm B.300mm—530mm C.450mm—530mm D.≥450mm
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B.当年降水量超过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C.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D.年降水量超过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
增加
有热心驴友将“追寻金秋”的四条路线晒到网上,线
路分布如图所示。
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
据此回答31-33问题。
9. 我国各地入秋时间的序列是()
A. 路线①的秋色是从南往北演进
B. 路线②的秋色是从北往南演进
C. 路线③的秋色是从中部往南、北演进
D. 路线④的秋色是从东往西演进
310. 影响路线③的入秋时间序列的原因主要是()
A. 纬度与大气环流
B. 地形与大气环流
C. 纬度与地形
D. 人类活动
11. 有学者将景观分为叹为观止、景致卓绝、别具一格、风光宜人、平凡无奇、无足轻重六
个等级。
金秋时节,游客对“寻秋”景观线路的客观评价应该是()
A. 路线①无足轻重
B. 路线②平凡无奇
C. 路线③风光宜人
D. 路线④景致卓绝
右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2. 图示区域()。
A. 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 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C. 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D. 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13. 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B. 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开始进入汛期
C. 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D. 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最主要经济作物
生态小康家园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
下图为我国
某地生态小康家园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的首要目的是()
A.减少病虫害
B.减少能量损耗
C.减少水分蒸发
D.增加水分下渗
15、“楼顶花园,楼上家园,地面果园”是对生态农业庭院的真实写照,楼顶花园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增加湿度,利于产出
C.天然氧吧,实现零排放
D.资源再生,提高产能
2013年12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线一期工程预计202X年建成通水。
下图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
答下列各题。
1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调
往北方,该调水工程会
①加重海河的防洪压力②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
沉降③补充黄河的入海流
量
④增加长江下游的泥沙淤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
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C.促进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19.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
城市空气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
20.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
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
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
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 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
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西横贯9个省区,最终到达上海市,全长4200千米。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
材料2: 2011 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
东段工程投产,这标志着中亚—西气东输二线
干线全线贯通送气,来自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
岸的天然气可以直达珠三角。
下图为西气东榆
二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3:国内最重要的天然气管道之一——西
气东榆三线工程在2011年开始建设,整个项
目覆盖国内十个省市,其首站仍然和西气东输一线与二线一样,设在新疆,且部分管道走向与西气东输二线并行。
整个项目总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气源地仍为中亚。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干线全长4859千米,加上若干条支线,管道总长度超过7000千米。
(1)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无一例外地选择经过河西走廊,而不是直线距离更近的柴达木盆地,原因是什么?
(2)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至中卫段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行,简述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陆续修建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的主要意义。
(4)广东省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除了西气东输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平均海拔 1500 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 169 天,年均 6 级以上的大风日数 47 天,年均无霜期仅72 天。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
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
到 20 世纪 50 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1962 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
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 10%。
材料二:北京市某中学在十月中旬到塞罕坝林场进行游学活动,有图示
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大巴车进入林场大门后,高度显示已经接近1500米,两侧的白桦林树叶尽落,一望无际的华北落叶松泛着金色的光芒。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大巴一路向西,森林逐渐疏朗,被一片片草场替代,越过一道和缓的山坡,太阳湖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真是幸运,如果晚来几天,太阳湖景区就要因为封冻而关闭了。
在与林场老工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林场建设之初(1962 年)塞罕坝的无霜期一-年只有56天,比现在短多,大风天比现在多,降水量也比现在少很多99月份就会开始下雪。
-- -摘自同学游学日记
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近几年林场中的太阳湖湖水逐渐增多,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
下图是同学拍摄的太阳湖照片,左图是站在湖边拍摄的,右图用无人机在空中拍摄。
(1)简述塞罕坝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2)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太阳湖的形成原因。
(4)说明塞罕坝无霜期变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