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作文《写作:审题立意》
- 格式:ppt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
《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一)审题1. 审清题目:以“翻过那座山”为例,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翻过那座山“的含义。
2. 分析材料: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立意的提示。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材料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3. 注意限制:题目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体裁、字数等方面做出限制。
例如,《翻过那座山》可能要求你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二)立意1. 确定主题:根据审题,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可以是”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或者”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提炼观点:根据主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观点可以是”翻过那座山,你将看到更美的风景“,或者”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等。
3. 选择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来选择角度。
(三)主题分析1. 主题内涵:深入分析主题的内涵,理解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的内涵可能包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毅力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主题联系现实: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来阐述主题的现实意义。
3. 主题延伸:对主题进行延伸,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探讨如何培养毅力和勇气,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二、习作指导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主题、体裁等方面的提示,确保自己的写作符合题意。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应明确、独特且有深度,能够体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写作:审题立意(精品教案)写作审题立意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重点)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重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
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
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
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
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
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
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
知识板块二结合例文,技法指导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
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册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写作训练点。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写作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题目,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审题的重要性、审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根据题目进行立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对题目理解不透彻,导致写作内容偏离题目要求;立意不明确,使得文章内容空洞、杂乱无章。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正确地审题;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立意的能力,使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立意,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使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正确地审题;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立意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审题方法进行实际写作,使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时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中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讲解审题方法:讲解如何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何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如何根据题目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法。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写得不好的文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审题的重要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写作指导【文题内容】请以“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题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文题解读】寓意类作文是陕西中考作文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所选取的对象既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又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内涵,所以备受出题人青睐。
例如2014年的“答卷”、2018年的“阳光”、2020年的“合唱”。
本次作文题目“灯”同样是寓意类作文。
“灯”这一物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照亮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同时“灯”也寓意着光明、温暖、方向等美好事物,给人无限的遐想。
所以在选材时一方面要接地气,写自己身边的事情。
另一方面又不止于“灯”本身,又能生发出“灯”的象征义。
文章立意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但是也不能脱离地面去空谈。
【作品正文】灯文/孙艺菡入了冬,夜也来得早了些。
下了课已是八点半了,抬头望去,窗外灯火通明。
我叹了口气,背上书包下了楼。
今晚妈妈开会,爸爸出差未归,无奈之下我只得独自回家,好在上课的地方也离家不远。
我在空荡的大街上行走着,似乎只有头顶的月亮和身旁的路灯还有些许生气。
有了橘黄色的光与我相伴,心中瞬间被暖意包裹。
走着走着,前方的灯似于更亮了,耳边渐渐传来了嘈杂的声音。
这段路上可不仅只有月亮与路灯,还有附近最热闹的夜市。
平日日里妈妈也会买上一些给我当夜宵。
想到这里,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远远望去,夜市街如同一条火龙延伸开来。
我继续往前走,每个摊位都是坐满了人。
刚下班的白领,刚下课的学生,约会的情侣……他们一边吃着一边和身边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丝毫不介意坐在低矮而简陋的桌椅上吹着刮起的风。
笑着闹着,一天的疲惫却也得到了释放。
夜市里没有人脸上是挂着苦闷的,一眼望去,尽是畅快。
他们品尝着人间美味,我品味着他们,目光所及尽是人间烟火。
几分钟后,夜市的热闹淡出了我的视线,我的路又回到了最开始安静的样子。
离家越来越近了,回到家后我又该面对如何的冬夜的清冷?我摇了摇头,有些失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学习目标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2.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3.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写作指导审题是作文的重要步骤之一,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题目的含义、范围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核心词和写法的过程。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日含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有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对象范围、内容范围等。
如《初中生活二三事》,时间范围是初中三年,空间范围是与初中生活相关的学校、家庭等,文中主人公应该是“我”,记叙的事件应该是两三件。
二、审清“标志",确定文章的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虽然中考作文一般不限制体裁,但是文题或者材料本身是有差别的,有的题目适合记叙,有的题目则更适合议论。
审题时必须认真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文章体裁。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
一个好的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需要清晰、深刻,能引起共鸣,同时兼具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写作时,我们应深思熟虑,确保立意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兼美,使文章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品鉴。
以写作实践一为例,我们可以多变换几个角度,从中确定一个新颖、深刻,又能驾驭的角度展开论述:角度一,支持斑鸠改变叫声的观点。
可以从适应社会、提升自我、面对现实的角度出发,强调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角度二,支持猫头鹰改变环境的观点。
从坚持自我、维护个性、寻找适宜环境的角度出发,论述改变环境以保持真实自我的必要性。
【导语】作⽂就像琢⽟,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选⽤好的⽟料,才能创作出⾼⽔平的作品。
歌德甚⾄说:“如果题材不合适,⼀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所以,要想写好⽂章,必须注重选材与加⼯。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理解审题和⽴意在作⽂实践中的重要作⽤。
2.学习并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并熟练运⽤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法 1.引导学⽣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意”,明⽩审题⽴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意的⽅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使⽤科学辩证的思维⽅法来审题⽴意,进⼀步提⾼写作能⼒,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审题⽴意,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
教学难点 懂得审题⽴意的重要性,明⽩审题要准确到位、⽴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宋代宫廷举⾏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画家宋⼦房做画院博⼠,以“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画了⼭林、古寺,⾦碧辉煌,⾹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后,只露出寺庙⼀⾓。
(符合题意)有考⽣画了苍郁的群⼭,中间露出庙⾥的半截旗杆,⼀条⽺肠⼩道蜿蜒曲折,直通到⼭涧边,有个⼩和尚正在担⽔。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意。
⼆、⽂题展⽰ 1.阅读下⾯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的⼈都讨厌我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