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14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安排紧凑,由浅入深,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测量的意义,进而掌握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基础,对长度、面积的概念和单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的掌握。
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公园、教室、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提问:“你们能用量筒和尺子测量这些图片中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以长度为例,讲解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如米、分米、厘米)。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教材中的实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选取自己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如桌子、书本、水杯等。
有趣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使用升、毫升等度量单位测量容积的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先出示两个容器,让学生猜猜哪个容器的容积更大。
之后教师测量两个容器的容积并对比,引入体积的概念。
2.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体积是指物体内部所占的空间大小,是用来度量空间大小的。
3.演示教师现在用不同形状的容器出示,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容器的容积,并让学生自己测量以验证答案。
4.练习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不同形状的容器,要求学生测量其容积,并计算其容量的数值,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5.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巩固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对所遇到的困惑进行提问。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根据学生上机实践表现,集中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适当的辅导。
2.教师可对学生学习笔记以及课堂提问的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建议1.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测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2.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度量单位,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在本节课之前让学生再次复习计量单位换算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教案教案八、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
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
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
数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篇1知识技能: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感觉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法,归纳法。
学法:实验法,交流探索法。
教学准备:水槽、量筒、水、不规则石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自学指导:为了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石头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三、精讲点拨: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四、当堂训练:1、第4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六、作业布置:练一练1——3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教案:有趣的测量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单元——有趣的测量。
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通过实例来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 能够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 能够通过实例练习,提高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难点: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实例进行测量和估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教学卡片;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想测量这条直线的长度,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得出答案。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们介绍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解释每个单位的意义。
然后,我会通过实例来展示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 实例讲解我会拿出一把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在测量过程中,我会向学生们解释如何正确使用卷尺,如何读取测量结果,并如何进行估算。
4. 随堂练习我会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教学卡片,上面有一些测量问题。
学生们需要自己使用学生尺进行测量,并填写答案。
5. 练习反馈我会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解释他们的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测量步骤: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读取测量结果、进行估算。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米和厘米分别测量你的身高,并记录下来;2. 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3. 设计一个测量游戏,邀请你的家人或朋友一起参与。
答案:1. 身高(以厘米为单位);2. 教室长度(以米为单位)、教室宽度(以米为单位)、教室高度(以米为单位);3. 测量游戏设计(包括游戏规则和测量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长度单位和测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趣的测量》(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有趣的测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117页,第三章《测量与图形》的第三节《有趣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理解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工具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量筒、橡皮泥、计时器。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情景:小明想知道他家客厅的面积和体积,但是不知道如何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2. 讲解测量方法(10分钟)教师分别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直尺、三角板、量筒等工具。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每组选择一个测量项目(长度、面积或体积),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
例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8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测量方法。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
六、作业设计2.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并记录数据。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可以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传统测量工具,如尺子、量杯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测量。
2.能够理解并运用不同度量单位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换算。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合理运用测量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运用传统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容量的测量。
2.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运用测量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不够透彻。
2.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测量技能不够熟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导入环节,老师将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出测量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场景:•班级里的某个同学,请他或她举起自己的手臂,由其他同学估测它的长度。
•请学生估测一下课桌的面积、容积等。
•站在黑板前,让学生自愿上来,用尺子测一下自己的身高,然后将结果标在黑板上。
通过引出这些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地测量长度、面积、容积等。
2. 学习传统测量工具传统测量工具是测量长度、容积最常见的工具。
我们需要教导学生什么是尺子,什么是量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进行测量。
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尺子的读数方法、量杯的使用方法等,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试验。
3. 理解度量单位换算原理在学习测量原理之后,让学生探究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类比和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单位换算的原理。
例如,在学习长度换算时,我们可以把小学生比喻成厘米,初中生比喻成米,高中生比喻成千米,然后通过类比方式,让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 练习与拓展在学习了测量和单位换算知识之后,需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拓展,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技能。
针对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技能解决问题。
例如:1.某种饮料公司准备出售一种新型饮料,为此宣传启动了味道测量,为了尽快推向市场,需要知道1000升饮料大概有多少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两个方面展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基础,他们能够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测量问题和测量工具的使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能够正确读取测量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测量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践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尺子、卷尺、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物体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测量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测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测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加深他们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其中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有趣的测量”。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米、分米、厘米、毫米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并能够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
难点:学生能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实际物体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实物模型、PPT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大小,比如测量身高、测量书桌的长度等等,那么你们知道长度有哪些单位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每组选择一个测量对象,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测量书本的长度和宽度等。
学生用尺子或卷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分析。
如测量教室的长度为10米,宽度为8米,那么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教室的面积为80平方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 选择测量工具2. 确定测量对象3. 进行测量4. 记录数据5. 分析数据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略2.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书桌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有趣的测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重量、容积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应的测量;2.初步掌握测量的计数单位和换算方法;3.发现测量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学重点:1.理解并熟练使用长度、重量、容积的计数单位;2.掌握测量中的换算方法;3.教育学生发现测量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进行测量,并进行换算;2.在测量中发现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案一:测量小矮人的高度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我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一位小矮人,想知道它有多高,该如何测量呢?”2.学习当地的长度计数单位(如:厘米),并进行测量矮人的高度;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
教学方法与步骤1.观看老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和厘米尺进行测量;2.拿出尺子或厘米尺,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小矮人进行测量;3.引导学生思考,询问若使用英制计数单位进行测量,应该使用什么单位(如:英寸);4.学生自己完成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教学资源1.尺子、厘米尺、小矮人的图片;2.计量单位表格。
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尺子或厘米尺测量出小矮人的高度;2.学生是否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案二:测量物品的重量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小明买了一份蛋糕,请问它的重量是多少?”2.学习当地的重量计数单位(如:克),并进行物品的重量测量;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
教学方法与步骤1.观看老师演示如何使用称重机进行物品的重量测量;2.根据老师的指导获得跟多的细节信息,并掌握如何解决一些小问题;3.分组进行物品重量的测量,对结果进行分享并进行总结;4.为老师提供代用铲的服务并且请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一份难度更高的练习。
教学资源1.称重机、物品;2.计量单位表格。
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称重机测量出物品的重量;2.学生是否能够进行重量单位的换算。
教案三:测量物品的容积教学内容1.引入:“有一天,小明借了个水杯,想知道它能装多少水?”2.学习当地的容积计数单位(如:毫升、升),并进行物品的容积测量;3.学习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