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23
一、社会政策的概念第十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定义和内涵社会政策是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李迎生和关信平主编教材综合)二、福利国家的概念指政府保障每个国民的最低所得、营养、健康、住宅、教育之水平►主要特征国家介入市场经济国家保障每位国民最基本的需要福利是一种权利而非慈善福利提供是具有强制性、集体性及无差别性►福利国家的分类(埃斯平-安德森,Andersen)●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保守组合主义的福利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挪威、瑞典、丹麦等►对Andersen 分类的批评缺乏对地中海国家做适当分类缺乏对澳洲与新西兰做适当分类缺乏对性别议题的讨论►东亚社会福利模式的特质社会福利居于次要地位社会福利经费与人事支出较有限不鼓励对于政府的依赖,重视其它部门(如家庭、社区、雇主等)的角色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性第二节一般过程与决策模式一、一般过程►一般过程的五个阶段界定社会问题、提出各种可能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某个具体政策过程不一定依照此五个阶段来发展►政府、市民和社工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在社会政策不同阶段中的角色不同三方的积极互动是社会政策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二、决策模式►理性模式旨在周全考虑并计算出各种政策因素后选择最佳政策有系统分析的特征,理性化与科学化西蒙(Simon)“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观点:在某个限度范围内考虑数种政策选择,并决定出一个适当政策,该政策较能在合理成本范围内达成既定目标。
►政治模式涉及权力分配,认为政策是权力大小相互影响与抗衡的产物政府责任就是管制因权力不同产生的冲突►渐进模式主张新政策产生是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增删或变更(DiNitto,2000)新政策未必能真正处理社会问题,但能避免太多变动带来的反抗或冲突第三节理论观点一、国家社会政策形成的理论►工业主义逻辑或聚合论从经济决定论解释社会政策的形成工业化、人口迁移等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政府应对社会变迁必须制定社会政策►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国家论从政治经济论解释社会政策的形成政府提供福利的不同动机存在矛盾:刺激经济增长vs. 保持社会稳定►国家价值说从文化决定论说明社会政策的产生文化和主流价值影响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动家庭对儿童和老人的责任多于政府►权力资源论和社会抗争论从民主政治的观点分析社会政策的制定权力资源论:工会和左派政党的影响社会抗争论:其他利益团体(老人)的影响政府可能采取社会政策方式响应民意►扩散模型从外部环境解释政府社会政策的制定政府会以国外经验作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国家中心论重视国家在政策制定上的自主性决定政策制定的是国家既有的制度与政策传承二、社会福利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会强化既有社会关系,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祉,也不能减少贫穷或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透过民主议会方式推动社会政策的发展相信福利国家能改善人民福祉,减少贫穷与社会不平等政府的福利支出可刺激人民的购买力,刺激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有利总体经济的发展►新保守主义对福利国家的运作与效果提出质疑经济:高税率增加生产成本政治:不良运作会产生人民对政府的不信赖社会:对政府过多的依赖造成道德危机►第三条道路积极性福利(positive welfare)社会投资(social investment)新型混合经济(the new mixed economy)社会包容、个人责任和权力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两个议题生育及照顾责任:家庭照顾责任社会化有助于减轻女性压力,增进其就业机会和经济独立经济依赖者:社会保险方式和社会救助性质对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都会产生影响►自由主义派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相同的公民权►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派女性主义既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又重视父权对女性的控制►激进主义派女性主义主张性别不平等的根本在于父权社会政策需要重视女性的自主权,并鼓励女性自助团体投入福利服务的提供►后现代主义派女性主义社会透过语言建立起既有秩序来规范两性关系,其背后隐含着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女性对自我处境的重新诠释及论述,可以解构社会既定规则背后隐含的权力关系第四节政策分析一、描述分析主要陈述某项政策的内涵,包含四种类型►简单描述分析出版年报或手册,呈现政策运作的状况►历史分析►比较分析跨国比较、地区比较、政府与民间部门的比较等►政策选择分析常用于正在规划中的政策普及式 vs. 选择式现金 vs. 实物中央集权管理 vs. 地方分权方式政府推动 vs. 民间推动志愿工作者 vs. 专业工作者二、过程分析重于分析政策的制订过程呈现不同个人或团体如何推动或阻止某政策的推动发现政策制订的动态、非直线的过程三、解释性分析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社会政策发展的原因,社会政策的运作如何影响社会现象等四、评估►评估方法由政策执行机关做口头或书面的报告(不客观)进行实地参访(主观判断影响客观性)根据政策执行机关所订目标评估绩效,或根据政府所订规定评估政策执行是否符合标准(无法判断对人们的影响)►研究者可采用多角度方法,整合依靠多个方法搜集的来自政策制订者、执行者、政策对象的不同时点和场合的资料,由多个研究者共同研究,从而得出相对全面、深入、客观的结论。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福利: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 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2.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 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干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 4.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福利国家. 剩余型社会福利 是指社会福利制度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的补救角色。
制度型社会福利 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为现代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 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一般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的活动时 就很自然地享受该制度与体系的福利功能与服务。
福利国家: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在某些领域 主要是分配领域中 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 矫正市场机制在对无劳动能力者分配方面无能为力的缺陷 从而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生活帮助。
5.发展社会福利的核心问题:在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 到底是相信市场、还是依靠政府.6.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 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 专业化的社会福利 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章社会福利理论7.需要理论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佛的需要理论 E exsistence 、R relatedness 、G grouth 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
8.西方的理论渊源 ⑴宗教思想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
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
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不足。
⑵空想社会论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乌托邦 乌托邦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表达社会理想的方式。
托马斯·莫尔 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其名著《乌托邦》。
莫尔所表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剥削和等级差别、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社会福利理论部分社会福利理论是一种关于怎样提供和分配社会福利资源的学说和观点体系。
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对社会公民提供的各种利益和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金等,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福利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例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自利的,如果没有政府的约束和保护,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
因此,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安全和保护,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福利和利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福利理论也逐渐演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促进了福利国家的发展。
社会主义认为,人民应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服务。
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观点,主张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调控来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在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福利制度的目标也逐渐由物质福利转向综合福利。
传统的福利制度主要关注提供物质帮助,如金钱、食物、住房等。
然而,现代社会福利体系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关注人们的心灵需求和社交需求。
例如,教育和培训体系可以提供人们的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社交和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交技能和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理论还包括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的福利制度主要采用公平原则来分配资源,即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贡献来分配。
例如,按照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的高低来确定人们享有的福利水平。
然而,现代福利制度逐渐引入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相结合的方式。
效率原则强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最大化,公平原则则强调资源的公正分配。
因此,福利制度应该寻求资源分配的最优解,既要兼顾效率又要关注公平。
对于福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社会福利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
首先,福利制度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即制度设计应该能够长期维持并具有操作性。
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本文旨在探讨经济理论中福利国家这一主题。
我们将首先明确福利国家的定义,然后搜索并整理相关关键词。
接着,我们将分段并以逻辑性方式展开文章,每个段落从不同角度探讨主题。
最后,我们将引用权威资料来支持观点,并得出结论。
一、福利国家的定义与模式福利国家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手段,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福利服务的国家形态。
福利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全民基本福利,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整体福祉。
福利国家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贝弗里奇模式、俾斯麦模式、美国模式等。
这些模式在提供福利的方式、覆盖范围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贝弗里奇模式主张通过全面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民福利,而美国模式则更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人责任。
二、福利国家的优点福利国家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福利国家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性和包容性,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其次,福利国家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减少失业现象,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福利国家还为公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生活保障,有助于提高国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三、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然而,福利国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福利国家的成本较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来实现全民福利。
这可能导致政府债务的积累和财政赤字的增加。
其次,福利国家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活力,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机会减少。
此外,福利国家也可能出现社会保障制度滥用和腐败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四、权威资料与观点引用针对福利国家的优点和挑战,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在其著作《社会公正与经济增长》中指出,福利国家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实现社会公正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他主张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等手段,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教育等福利服务,同时鼓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 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 7 月 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5年8月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英文名称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 课程编号12600067Z学时数48 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4级学年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2015年7 月25 日订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课程编号:12600067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总学分: 3开课学期:3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学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基本主张,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把握在社会福利思想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于古典文明时期,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了近代而蓬勃兴盛。
教学大纲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绪论4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难点)第三节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重点)第四节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6学时(重点)第一节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三节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四节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6学时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难点)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重点)第三节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重点)第四节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4学时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重点)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难点)第三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4学时第一节《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重点)第二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重点)第四节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第六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4学时(重点)第一节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第二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第三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难点)第七章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学时(重点)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第二节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第三节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第八章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九章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4学时第一节高夫的“整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奥菲对“福利国家矛盾”的批判第三节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第十章女性主义福利思想2学时第一节社会福利及其性别属性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十一章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难点)第二节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重点)第四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有关代表性的思想家、代表性思想学派对社会福利问题的认识、构想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深入认识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把握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科学的社会福利价值观,加深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解,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社会科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社会福利理论1.1 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公民基本权益而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1.2 社会福利的分类1.2.1 物质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福利设施等。
1.2.2 精神福利:包括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
1.3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3.1 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社会总福利,主张通过政策调控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
1.3.2 正义论: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主张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1.4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1.4.1 西方国家: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1.4.2 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扶贫、教育、医疗等方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2.1 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
2.2.2 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正义。
2.2.3 生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3.1 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公平。
2.3.2 持续性原则: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
2.3.3 共同性原则:全球共同参与,合作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
2.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2.4.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2.4.2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2.4.3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2.4.4 人口与就业:实施人口发展战略,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中的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了解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国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