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在儿科临床中,解热镇痛药是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能够有效地缓解儿童的发热、疼痛等症状,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儿童的生理特征和个体差异,解热镇痛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儿科中,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进行讨论。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解热镇痛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在儿科中,两类药物常常被同时应用,以达到更好的解热镇痛效果。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主要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和局部组织损伤,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在儿科中,常用的NSAIDs有布洛芬、萘普生、氨氯地平等。
NSAIDs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肾损害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儿童应用过程中需要谨慎,特别是小儿,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Cox-3酶、降低体温、抑制疼痛传导等机制发挥作用。
在儿科中,对乙酰氨基酚被广泛应用于解热镇痛、痛经和牙痛等方面。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肝脏损害。
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特别是在患有肝脏疾病的儿童中,应该避免使用。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是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儿科中,对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合理选择药物在儿童中,应根据疾病情况和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解热镇痛药,并根据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进行调整。
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儿童,应采用低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药物的特点,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一般来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要比成人低。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胃肠道刺激、肾损害、过敏反应等问题。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1)本类药物中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双氯芬酸等解热作用较好;对炎症导致的疼痛,其以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氯芬那酸较好;对抗风湿,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较强。
另解热镇痛药常与组胺拮抗剂、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
(2)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以重视。
鉴于发热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因此本类药物仅适用于热度很高或持续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
此类药物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与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
但由于它只对疼痛的症状有治疗作用,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与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故不宜长期服用。
(3)应当指出的就是,发热就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引起惊厥,年老者、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
故在应用本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同时在解热时,多饮水与及时补充电解质。
(4)为避免药品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
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高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有上消化道出血与(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对有特异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当慎用或不用。
(5)如患者对本类药物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她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6)此类药物用于解热一般限定服用3d,用于止痛限定服用5d,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2020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全文)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镇痛药,如何正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为了规范解热镇痛药在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专家共识(解热镇痛药无效的发热,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1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1,2]1.1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 ℃或腋温≥37.5 ℃定义为发热。
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1.2 发热的分类1.2.1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
以腋温为准,37.5~38.0 ℃为低热,38.1~38.9 ℃为中度发热,39.0~40.9 ℃为高热,≥41.0 ℃为超高热。
1.2.2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按发热时间的长短又可将发热分为4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局部症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 ℃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1.2.3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为6种。
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 ℃以上,波动幅度大,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0 ℃,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 d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药品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治疗手段。
在医学领域中,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虽然药品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们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健康风险。
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药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使用和管理药品。
一、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常见的非处方药品。
它们可以减轻头痛、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虽然这些药品比较安全,但使用不当会有副作用。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说明书使用药品。
不要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重复使用药品或超过推荐的剂量。
2.不要同时使用多种解热镇痛药。
这些药品会相互干扰,并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3.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来掩盖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些药品只适用于缓解临时的疼痛和发热症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常见的处方药品,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抗生素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用途。
因此,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是无效的,并会增加耐药性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先经过检查,确保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如果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无效的。
3.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并在建议的时间内完成治疗。
过早停止使用药品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三、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虽然人体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维持健康,但过量补充这些营养素也会有害。
因此,使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使用补充剂之前,通过检查和测试,确保身体真的需要这些补充剂。
否则,过量补充这些营养素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选择高品质的补充剂,并密切关注标签和包装。
不要购买已经过期的补充剂,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和授权的补充剂。
3.按照建议剂量使用补充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合理使用[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为早期临床上合理正确使用镇痛药和抗炎药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阅读相关文献,对之综合、分析和总结。
结果:根据其药理作用特点,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结论:使用时应合理选择,交代好病人如何用药,保证安全用药。
[关键词]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痛消炎药也可以称之为强效非甾体镇痛抗炎药,是一类主要具有强效解热镇痛、抗炎、抗类风湿等作用的抗炎药物。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水杨酸类,比如阿司匹林和贝诺酯,吸收率和溶解度与胃肠道pH有关,阿司匹林在胃肠道、肝和血液中水解成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
第二、乙酰苯胺类,代表药物是有对乙酰氨基酚,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副作用,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的原型药物随尿液排出。
第三、芳基乙酸类,主要药品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舒林酸是前药,在体内代谢成活性药而发挥作用。
第四、芳基丙酸类,主要药物有布洛芬和萘普生,布洛芬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是99%在肝脏代谢,60-90%尿液排泄,百分之百于24小时内排出。
包括昔康类和西普类的药物。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结构差别很大,但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酶(COX),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目的[1]。
COX具有两种异构酶体,称为COX-l和COX-2。
COX-l属正常组织成分,主要负责基础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参与生理过程,而COX-2负责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下前列腺素产生。
1.解热适应症:体温≥38.5~39摄氏度,小儿高热惊厥者; 常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酸痛、失眠等;伴有持续剧烈发热。
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增强散热过程,达到解热目的。
1.镇痛主要用于外周性钝痛,如感冒弓|起的全身肌肉酸痛、头痛、月经痛、关节痛等。
对外伤性疼痛以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在我国,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数量仅次于抗菌药物。
据国家卫计委初略统计,全国每年销售解热镇痛类药物总数高达250多亿片,即13亿中国人每年人均20多片。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现象很严重。
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使用常见解热镇痛药做下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
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
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双氯酚酸)等。
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
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
如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性)。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至晚期疼痛如焚心蚀骨般难熬,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即缓释片美菲康与美施康定等)、什冷丁、羟考酮和丁内诺啡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依痛和二氢埃托啡。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塞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存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
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
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有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热镇痛药是一类能够降低体温并同时缓解疼痛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发热和镇痛的相关疾病。
然而,由于使用不当或不合理的应用,热镇痛药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从合理应用原则的角度探讨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以期提供给医护人员以参考。
首先,合理应用热镇痛药的首要原则是明确适应症。
不同的热镇痛药适应症有所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神经痛等,都可以使用热镇痛药进行治疗。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的适应症,合理选择合适的热镇痛药进行治疗。
其次,合理应用热镇痛药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
药物的剂量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的轻重和药物的特点综合考虑。
过小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过大的剂量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药物的剂量。
再次,合理应用热镇痛药需要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
热镇痛药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和代谢速度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此外,药物的给药时间也需科学合理。
一般情况下,热镇痛药的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最后,合理应用热镇痛药需要注意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医生在应用热镇痛药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果疗效不佳或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给药方案,或是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
总之,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明确适应症、控制剂量、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时间,以及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只有在遵守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医生在应用热镇痛药时应谨记这些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龙源期刊网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作者:金桥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在临床治疗之中,解热镇痛的药物是十分常见的。
但是如果解热镇痛的药物应用不合理,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进而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
那么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到底应该如何合理应用呢?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都有哪些
1、阿司匹林:有着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同时也有着较强的抗风湿作用,小剂量的应用可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对乙酰氨基酚:有着较强的解热作用,但是相比较阿司匹林而言,其镇痛的作用比较小,但是作用较为缓和、持久。
3、布洛芬:有着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症、抗风湿作用,它的镇痛作用比较强,可以达到阿司匹林的16倍到32倍,但是抗炎的作用比较弱,相比较阿司匹林而言,它的退热作用更加有效和持久。
4、双氯芬酸:有着良好的口服吸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以达到阿司匹林的26倍到50
倍,对于关节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活动,在老年人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十分适用。
5、吲哚美辛:有着较强的镇痛作用,尤其是对于炎症的镇痛效果十分显著,它的镇痛效力可以达到阿司匹林的10倍到12倍,对于骨关节炎、中度到重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这种药物有着较多的不良反应,所以只适合外用,不适合口服。
二、如何合理应用解热镇痛的药物
1、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解热镇痛类的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在应用这些药物来缓解症状的过程之中,我们更应该查明病因,让疾病得到明确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合理的治疗,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期,这样才能让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在应用解热镇痛的药物之前,应该明确患者有没有过敏史,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观察患者有没有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用药。
3、如果患者有胃病或者是胃溃疡出血等的疾病,就不能应用阿司匹林极其配方制剂,而是应该给患者用一些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解热镇痛药物,比如复方氨基比林或者消炎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