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杨浦区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作文(70分)

《论语·子张》中子夏①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认为虽然小的技能、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当代社会提倡“工匠精神”,希望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注:①子夏,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学生作文:(共3篇)

于细微处

为门五,为窗八,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百年前的一盏核舟,寥寥数寸,却演绎这一方“苏子”与客泛舟的小世界。

当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匠精神,实则世世代代传承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匠人们悉心雕琢,至细至微,如奉敬神灵一般,刻画着自己面前的艺术作品。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工匠精神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严谨态度,更是从将人灵魂深处燃起的对于文化与美的庄严与崇敬。

然而,这些小的技艺中诞生的产品总是其貌不扬,容易引发来自各界的争议与担忧。子夏在《论语》中如是评价这种“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他承认这种貌似卑微的技艺有可取之处,却断言这不是君子所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这会妨碍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小道,终究是坊间的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我并不否认子夏所说,毕竟这些小技巧会对心怀高远胸襟抱负之人的仕途,带来些阻碍。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子夏眼中的君子,无非是匡时济世,竭力维护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的仁人志士。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君子之“大志“与匠人之“小道”存在抵忤,不能并存,然而时代风云变化,在当今匠人心中的大志与小道其实并无矛盾,都化为了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标、传承与发扬文化的内在追求。

工匠精神,既内化于自身,又使文化繁衍生生不息。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有幸让我们在镜头前见识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平凡生活,与崇高的追求,其中《我在故官修文物系列》讲述了一位老先生恪守岗位数十年,只为修缮那些从这座国家园林中,重见天日的中华文化瑰宝,赋予他们在新时代重生的机会。此时此刻,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国家文化传承的需要暗合。这未尝不是一名大国之中小工匠的至高精神的体现。

工匠们可能平凡但绝不平庸,他们拥有立体的人格,矢志不渝的梦想。正如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中记传的技艺精绝,刷墙时滴漆不漏的剧子李,亦或是把玩泥土于手掌之间,顷刻则成惟妙惟肖的泥人的奇才泥人张。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成就自己平凡的人生,更筑起自己不平庸的精神。

于细微处,我们得以洞见工匠精神,他们虽然平凡,但又有着极其崇高的理想追求,过着绚烂多彩而默默无闻的一生,他们追求大至一国之文化,小至核舟上的丝丝纹路,他们是匠人。

于细微处,见工匠精神。

小技艺,大境界

“工匠精神”,从“匠”字中即可着出其精神核心是“斤斤计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时代精神”,而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提出异议:君子不从事小技艺。虽有失偏颇,但可以理解。

回溯到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成功人生样板;“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贴在书案前激励自己的标语,也是他们心中的“远大事业”,因此研究其它的自然被贬为“小技艺”,不齿从之。时代的局限使他们作此感想。同样,时代的发展也使我们作彼感想:我们今天提倡“工匠精神”。

回到千年后的今天。今天我们不再持过去的“一元成功论”,成功的价值被无限扩大,成功的方式多元化。只要肯付出,能以追求更好、追求极致的态度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产品,无论从事何种技艺工作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个体兴趣、个人理想受到尊重,个性走上了时代的舞台,这是新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况且,“小技艺”工匠精神不仅受时代之惠而应被重视,被提倡,它本身也具有大境界。

你看,日本寿司之神在精雕细琢每一粒米好像都看到了毫米、纳米饭。又好像能看出一个大千世界。但你没有看出的是他“雕琢”的是他的心。虽然做寿司是小技艺,但修心的过程与所谓“大道”有何分别呢?道家修道,也是在冥思中修心,印度佛法主张万法唯心,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何尝不是在修心?因此,我们谈“工匠精神”其实谈的是对内心、对精神的修养,追求精益求精,至臻至善。

而且,“工匠精神”尤其在今天喧嚣浮躁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奔腾不息的信息,人们越来越“碎片化”,难以集中于某一事物。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拼接碎片,回归完整。今天,人们也越来越功利化,难以坚持小事,遑论“大事”。“工匠精神”告诫人们回归本心,拒绝浮躁。

因此,“工匠精神”是小技艺,但它有极大境界。子夏的话应作改动,“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臻者,至善矣”。我们追求小技艺,从中获得细致、耐心;从中获得不为功利所迷,从中获得遵从本心、不为浮世所移的坚定志向。精益求精,如此至善矣。

云水化境

日本有汉字学家谓中国书法:“肉迹"

波磔锋回,其实融进自己的一点生命,笔力透纸。想宋徽宗写瘦金体,清瘦间是风度,实在妙。再想范文正公书法,竟有相通处,严正清朗,自有一派静气——可再细想,相通的,不过笔法。

徽宗泥于书,国破人亡,笔下字都散架;文正公字如其人,有国士风范。千年后,笔间风骨犹存。

其实书法是“骨迹”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书法自可修身养性,比德书法未尝不可,但放观国事天下,只是小道,范仲海心系苍生,忧国优民,不废“小道”,徽宗后主,沉溺于小道,失国亡身。

心里装怀什么,其实也可以体现在小道上,小道境界全出,便是大境界。

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艺学道,孔子六艺皆能精擅,也不曾有泥于致远,其实在这些“器”的积累下,才有“道的彰显”。孔子成圣不在于坐知安行,正是困勉下学。由此观之子夏的话对也不对,心理没有怀着大境界,技艺只是技艺,沉溺其中而荒废对君子之道的追求,是“君子所不为”。

子夏是站在“既成君子”的立场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