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空气 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案(粤教版九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2)了解空气的组成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中考热点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教学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每种气体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师生互动:【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分析讨论】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
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形成概念】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以空气为例,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并让学生举例)。
【拓展视野】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从中你有什么启示?【问题设置】空气“大家族”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质的构成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本单元以空气这种身边的物质,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贯穿其中,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课题第二章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课型复习课课时1 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非金属固体和稀有气体由直接构成;B、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等;C、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
如:氯化钠、氯化锌等二、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
三、原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定义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可分,不可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变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成新的分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个,单位为)相对原子质量≈数+数五、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和带正电的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数=数=数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第二章复习【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空气的成分,了解各自的性质和用途。
2.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征。
3.了解元素及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意义。
4.增强环保意识,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1.空气的组成,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及误差分析。
2.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特征,原子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3.理解各类物质的特征。
4.进一步理解元素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特征,原子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2.物质的分类。
3.进一步理解元素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自主探究】1.旧知回顾:1.空气的主要成分:按计算: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占。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同时通过该实验还可以说明氮气有怎样的性质?。
3.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宏观上本质区别;微观上本质区别。
4.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征(1)分子:是的最小微粒,分子的特征是。
(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微粒。
化学变化时原子,只是重新组合。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是。
(3)离子:当原子时,便转变成离子。
5.原子的内部结构:6.元素是(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7.目前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可分为和。
8.元素符号的意义:从宏观上表示;从微观上表示。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
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思考:如右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装置。
1.在空气中点燃红磷,并迅速插入钟罩内,塞好橡皮塞,此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当红磷燃烧完毕,钟罩冷却到室温时,看到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是,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3.若试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21%,则造成此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探究二:分子、原子、离子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1.原子和分子比较,讨论交流,填写表格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中性探究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1.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的:1.知道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认识空气成分及其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3.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4.认识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分辨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有什么吗?空气就存在于我们四周,无处不在。
同学们看得到摸得到空气吗?空气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空气被污染了我们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反映,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一种成分——氧气。
那么,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测定。
[观察活动][实验2-1]1.实验装置及仪器:①燃烧匙②导管③止水夹④集气瓶⑤烧杯药品:红磷(紫红色)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左后右。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身,看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实验演示(1)操作:用药匙取用足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迅速把燃烧匙放入集气瓶中,拧紧胶塞。
等集气瓶内气温降到室温,松开止水夹。
(2)现象及解释: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注意白烟和白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烧杯中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气体约占1/5。
(3)结论:证明瓶中的空气约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气体,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空气的组成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0.03%注意:强调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学反思复习目标1.认识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2.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3.认识分子的特性,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
4.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内部电子的特性和作用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5.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及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6.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周期表表示的意义。
要点回顾一、空气的成分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_______,生成固体,而又不生成_______,恢复常温,使得瓶内的压强_______,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为被消耗的_______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生成了大量的_______,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的液面上升了_______刻度。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①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
②有关氮气的性质:氮气_____________、氮气_____________等。
(5)误差分析:①红磷的量不足,导致氧气____________,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______。
②装置漏气,冷却时会使装置外空气______,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______。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瓶内温度偏______,压强偏______,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偏______。
④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慢,会使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______集气瓶。
2.3.呼吸作用:(1)燃着的木条在空中比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得______,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______。
(2)呼出气体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空气______使澄清石灰水______,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______。
(3)向玻璃片上哈气,玻璃片上会有______,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______。
2.1空气的成分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二)过程和方法
.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空气的组成。
.用谜语引入本
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
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边做演示实验边陈述:下面请大家注意观看演示实验。
首先在
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最后等红磷熄灭后,打开弹簧夹。
密闭的窗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
3.考点
(1)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2)实验现象:
【思考】: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请大家思考:
)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为什么?(2)如果实验结果不准确,还有哪些
B.
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
磷+氧气。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
称与符号;
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过程备注复习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解
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
8,称为氧元素。
自然界的原子,根据其核电荷数可以归为一百多种。
每一种我们称为一种元素。
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小结归纳总结
阅读教材交流学习
交流总结
空气污染防治:
废气达标排放;煤炭综合利用;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无铅汽
油;增加绿化面积。
教学后记。
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理解原子的概念,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存在状态,知道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3、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4、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5、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观点二、【重点】原子的概念及其特性,原子内部结构三、【难点】解释某些现象,分子、原子之间的异同点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复习】1.举例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分子间有间距。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那么它分成了什么呢?它是如何变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演示】不加热高锰酸钾,观察是否有氧气放出。
加热高锰酸钾,观察氧气的放出,分析为什么,试从物质的组成入手,思考有何新发现?【分析】 高锰酸钾是由大量高锰酸钾分子构成的。
受热时却可分成氧气和其他两种物质,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锰酸钾分子应该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
【讲解】 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 第二节 原子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设疑】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们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解疑】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列表分析、对比各种概念的不同和相同及相互关系。
【讲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汞由许多汞原子构成,铁由许多铁原子构成。
【引入】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阅读并总结】【讲解并板书】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了解原子的大概结构。
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的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响实质的理解。
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开展化学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难点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入新课]世界上大多数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经大量的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什么是原子?[观察活动]阅读课本42~43页[板 书]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 分子 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酒精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3.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原子的特征: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隙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检 查]完成课本42页“检查站〞内容。
构成构成 构成[阅 读]课本42页“知识视窗〞。
[讲 述]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而且各种原子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的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根本性质和概念。
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分别由有什么微粒构成的呢?[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探究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假设: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
观察:生成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假设: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响,转化为白烟状的氯化铵。
讨论并完成课本35页下的表格[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观察活动]【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5】 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纯净物和混合物;物质微粒性的观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和
构成;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化学变化: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分子特
性的探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
4.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应用)
5.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技能。
6.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能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一般的防治措施(理解)。
7.初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计入空污染指数的项目等(了解)。
8.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
9.了解分子的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
10.了解分子的特性(理解)。
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实际问题(应用)。
11.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
12.了解原子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理解)。
1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知道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电性、电量及它们之间的数目关系(了解)。
1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理解)。
15.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知道质子和中子大约的相对质量,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数值关系(了解)。
16.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
17.了解离子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
18.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了解)。
19.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理解)。
(能认识简单的微粒结构简图,能根据微粒结构简图说明微粒的性质)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和空气的成分。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措施
分子的概念和特性
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
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实验现象的解释。
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设计。
能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一般的防治措施
对物质微粒性的认识
原子概念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离子概念的建立
考纲指要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简单了解氧气、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5.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和防止空气的措施。
6.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命题落点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考查从混合气体中除取某种气体进而测定
其含量的方法。
2.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考查。
3.通过某地空气质量日报,考查该地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4.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考查。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板书]第一章复习
基础知识总结: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初步应用;
空气污染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原子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作业]
1、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2、记住空气的组分及研究过程
3、知道空气是怎样受污染的
4、理解分子、原子及离子的概念
5、记住空气污染的危害及监测方法
6、找出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7、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和生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