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6.9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小说专题五—小说结尾作用【考情分析】【考纲要求】1.了解小说结尾题的考查形式。
2.掌握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答题思路。
3.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考题分布】【命题规律】小说结尾是小说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方面,分值在6分左右,虽然不是高频考点,但是考查的难点。
【考向预测】虽然小说结尾不是高频考点,但在2014和2017年全国卷中已有考查,并且分值较大,所以可以看做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2018年此类题型考查可能性极大。
【核心知识点探究】(一)小说结尾分类:1、出人意料的结尾,如《项链》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如《药》的结尾华小栓、夏瑜的死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如《柳毅传》。
(二)考查方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三)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深度挖掘]小说结尾这类题目如果详细地进行分类,其类型和答题方式如下:①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说起小说结尾的作用,很多高中老师一下子会说欧亨利的结尾,并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仿佛这个知识点尽在掌控中,1.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者并没有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情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
作者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这个故事。
而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此之前的铺垫。
小说写了贝尔曼的自视甚高与无所作为,比如他老是说要画那幅杰作了,还有他对女画家的同情,认为她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生病。
正是由于爱,他才毫不犹豫地走向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用他的生命创造了与大自然永远共存的杰作。
所以欧亨利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既让我们惊讶又引人无尽的深思浙江省许多高中优秀教师猜测到浙江省一定会在这个考点上出题,为此出现了很多模拟题,但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这真象2012年地球要毁灭的猜想一样,2012年真的到了,这题会在高考中出现吗看护父亲的孩子[意]亚米契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
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
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
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
高考小说之结尾题一、知识结构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2)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③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大团圆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种结尾,①从表现效果上看,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②深化主题,③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5)补叙式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②人物形象更加完整,③深化主旨。
(6)卒章显志式①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加表现人物形象;③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题目练习【2017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张品成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
小说结尾的功能
小说的结尾是整个故事的收尾部分,它有着重要的功能。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印象,并对整个故事产生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以下是小说结尾的几个功能:
总结故事
小说结尾的首要功能是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
它将主要情节和角色发展的重要点呈现出来,让读者在经历故事的起承转合之后,能够明了故事的主线。
一个好的结尾应该能够回顾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引发共鸣与思考
一个出色的结尾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它可能提供某种启示或道德教训,帮助读者从故事中获得深层含义。
通过将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结尾可以激发读者对人生、爱、友情或其他主题的思考。
留下悬念
有时,小说的结尾会故意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样的结尾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期待着故事的续集或对未来情节的猜测。
留下悬念可以让读者对故事保持兴趣,以及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改变观点
在结尾时改变观点是一个有趣的方法,可以给故事增加意外的转折。
通过改变故事的视角或揭示隐藏的真相,结尾可以打破读者对故事发展的既定认知。
这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惊喜和震撼,使他们对整个故事的解读产生新的思考。
总之
小说的结尾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束。
它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总结故事、引发共鸣与思考、留下悬念和改变观点等功能。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觉,并且值得反复回味和思考。
文学作品阅读辅导6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姓名:学号:一、题型举例: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二、小说结尾的特点1、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笔法”)。
2、景物描写式结尾。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
4、含义隽永深远的结尾。
三、艺术效果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如出人意料的结尾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上看,如出人意料的结尾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项链》:主人公为还那条项链一辈子节衣缩食,最后却得知项链是假的,而她为此却付出了一生的艰辛和幸福,让人喟叹和深思。
④从人物形象刻画来看,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解题思路总结:“小说的结尾的特点与作用”的问题,可以从1、内容角度(包括:人物刻画、情节设置、情感体验、主题表达等);2、手法角度(从写作手法或表达效果等角度去分析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如:“欧亨利笔法”、景物描写式、对比手法等)。
3、结构角度(如伏笔照应等)等角度去分析作答。
一、一碗米粉徐全庆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
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
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
父亲摇摇头。
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
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
小说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出乎意料型结尾: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
戛然而止型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悲剧型结尾: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
喜剧型结尾: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表达美好愿望。
出人意料的结局
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