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 格式:docx
- 大小:17.22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
(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更重要)(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解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分析判断。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环境 (6)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11)第四章大气污染及控制 (15)第五章固体废物及处置 (19)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22)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24)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25)第九章环境管理 (28)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0)《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33)《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答案 (37)《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48)《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答案 (52)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A. 污染 B、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 C、人群的文化状态2、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B.城市化进程C.工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 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5、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1972年6月5日B. 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6、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A. 1985年5月31日B.1987年5月31日C.1985年5月30日D.1987年5月30日7、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A. 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8、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942年B.1943年C.1944年D.1945年9、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A. 前苏联白俄罗斯B.前苏联乌克兰C.前苏联俄罗斯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10、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 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_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A.发展问题B.人口问题C.资源问题D.协调问题【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答案】 A2.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图8-9),分析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是( )图8-9A.人口过多,每个家庭负担承受不了B.全球人口过多,将会超过地球承载量C.人口过多,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D.各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解析】目前,还未达到人口过多,家庭负担承受不了的程度。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净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才是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
部分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措施,是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答案】 C3.20世纪中叶以后,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公害事件,主要发生在(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D.热带雨林锐减的亚马孙河平原【解析】 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达。
消耗了大量能源和矿产,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答案】 A4.1950~1970年间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缓慢增长B.亚洲、非洲、大洋洲迅猛增长C.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停止增长,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D.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迅猛增长【解析】二战之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迅猛增长。
【答案】 D5.就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是( )A.发展—污染—治理B.污染—治理—发展C.发展—无污染—再发展D.治理—发展—污染【解析】发达国家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 A6.有关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广大发展中国家消耗了大量的矿石资源B.发达国家的矿石生产量大于消费量C.全世界矿石资源探明速度已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D.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解析】世界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生产了大部分资源,但发达国家却消费了大部分资源。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1节《正视发展挑战》预习案:1、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知道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呈现出的新特点。
2、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明确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3、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4、了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精讲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认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客观现状和基本国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积极宣传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有关知识;能从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人口现状的角度,辩证看待人口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能阐明人口政策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理。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知道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呈现出的新特点。
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明确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了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质上都是发展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公益广告】P74问题:这些公益广告涉及生活中那些主题?读了这些广告,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第一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水资源紧缺的问题,第二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买卖野生动物的问题,第三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第四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文明旅游的问题。
环境问题概述乌海市第一中学陈瑞军【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4、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重点: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难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谈论法、归纳式讲解法【教学工具】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中①代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
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
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摘要:一、引言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的实质2.资源问题的实质3.环境问题的实质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从实质的角度分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资源问题的实质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会导致发展受阻。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替代等问题,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破坏。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关注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约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例如,资源短缺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会增加治理成本,人口结构失衡会影响消费市场等。
2.影响社会稳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例如,资源分配不均会导致社会矛盾,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不满会影响社会稳定,人口流动会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增加等。
3.损害人民生活质量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损害人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环境污染会导致健康问题,资源短缺会影响生活水平,人口拥挤会导致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8.1.2《我国的人口与发展》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激发学生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的热情,自觉确立人口忧患意识,初步学会运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的两大基本特征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识图、看图能力及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重视课本中的知识提示;适当增加最新的资料和当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以及引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2学情分析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充分,对理性问题很难认识,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教学难点:我国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上课前老师对于你们家庭成员情况进行了小调查,我想你们肯定很想知道我们班的家庭调查情况吧,现在我把你们的数据取平均值进行汇总。
出示家庭成员情况调查汇总表。
我们能否从我们班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你们父母亲家的人口特点?学生回答活动2【导入】新课讲授一、了解中国人口问题以小见大,现在我们从一个家庭再去看我们一个中国的人口状况。
出示三则图片及相关的文字。
中国人口总数;中国占亚洲、世界人口比例图。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图;我国文盲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图表。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图表去分析得出我国人口三大特点(问题)并板书人口数量大。
(人口超级大国、世界人口冠军)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人口老龄化加剧。
——趋势其中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的两大基本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因而又成了我国人口问题,也是我国国家在人口方面的国情。
论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问题200901510135 李萌摘要:文章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
一体化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一体化研究和调控的主要对象是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一体化理论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交叉、边缘学科;一体化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研究,即从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分析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和现象,促进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健康发展。
文章论述了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人口、环境、资源这三者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加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研究,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关系,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关系”的需要。
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
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一体化正文: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源工作的挑战和机遇;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特点,当代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
目录一、内涵:1、定义2、简介与背景3、实质表现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1、人口成本2、人口增长3、出生与死亡4、人口老龄化5、性别比失调6、人口素质7、单身意识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1、环境问题2、经济影响3、不堪重负四、解决对策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1、关注2、欧盟3、日本4、美国一、内涵:1、定义:(1)、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
(3)、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
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
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
(4)、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
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2、简介与背景:(1)简介: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1.发展问题
2.人的问题
3.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解决对策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构建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它们产生的实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1.发展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的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直接影响着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因此,解决人口问题对于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解决对策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构建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构建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目标。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
(1)人口问题: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解决人口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如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
(2)资源问题:我国资源消耗速度快,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解决资源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如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保护等。
(3)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解决环境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推广环保技术等。
四、结论
总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发展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