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案_1
- 格式:docx
- 大小:24.9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及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实物插图和问题,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们怎样获得食物?假如你是一个原始人,你仅仅只靠在野外采集的果实,和捕捉的动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种植作物。
本节课要讲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二)、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
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2、产生时间:距今1万年左右3、产生过程: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先民们发现了植物籽粒能发芽结果的现象,尝试种植,还将一些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原始农业就这样逐渐产生。
4、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原始农耕生活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教师:这首熟悉的诗歌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诗歌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师: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为了拥有固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话毕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天真理解和美好想象。
我国早期的农耕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来了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悯农》导入农耕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单元第一单元学科中国历史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1、师: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
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这样,原始农耕就产生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从采集过渡到农耕,为了让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讲两个文化遗址:河姆渡和半坡遗址。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2、学生查找地图3、师: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看,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4、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距今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学习与探究1、过渡:师:我们平时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可以从他的衣食住行来了解,看他平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识图看图分析。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加深直观印象等等来了解一个人生活的质量。
那么,同样,我们这一节课也从住、衣、食、用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住:探究一:俗话说得好“安居乐业”,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开始有了这个观念,因为他们过的是农耕生活,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一般是春天、夏天播种,秋天收成,因而定居生活也成为可能了,首当其冲的是建造房屋。
那么河姆渡、半坡居民建造房子的样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总结:结合书本的图片、小字部分,指出河姆渡居民住的是干栏式房子;而半坡居民的是半洞穴式房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请说说两个远古人类的名称以及其生活年代。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米集、捕提食物为生会带来哪些不便之处?集和得来的食物总有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怎样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来生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器和制石器,衣业、富教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
然后发问导入“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的学习一原始农耕生活。
二、检查预习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1.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2.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居住在干栏式木房,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以及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此外,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能存在诸多疑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认识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
2.难点: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原始农耕生活?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总结出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状况。
《原始农耕生活》第一课时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
本课内容主要学习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时间、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及意义。
这段历史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所以需要教师再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点出发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而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文内容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历史遗迹遗物遗存进行分析和推断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包括图片、地图、课件等资料创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比较能力如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兵分析不同的原因。
并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成就,产生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
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
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
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
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
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
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降水多,气温高……高温潮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史悠久,这和人类的这和远古人民的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们发现了动植物的习性,开创了我国的原始农业,并推动其发展,那么我们从哪可以证明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呢?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来解决: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农具的使用三方面考虑)2、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的标志是什么?3、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影响)?使学生了解何为文明社会和奠定的物质基础指什么?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
1、过程:
2、标志:
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