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词二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歌词两首》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吟唱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生在读歌词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进行想象、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图片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
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2、新课学习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全班交流。
3.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
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4.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再读诗歌,升华我的中国心。
5.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词二首教学目标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第一首词1.出示第一首词,解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第一首词,整体感知1.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学生自学1.个人自学。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四、探究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重点体会梅花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意: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
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意: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五、总结、拓展师生小结: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探究活动1.读一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2.读读陆游的《咏梅》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咏梅这首词,请同学们来说说我们是怎样分析词的?明确:抓诗眼、找意象、感意境、品语言、悟情感、赏手法来分析的。
六年级上册《歌词两首》教案设计第1篇:六年级上册《歌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教材简析本文是两首歌词,也是两首分别描写长*和赤子情怀的诗歌,所表达的共同情怀是爱国情怀、民族精神。
《长*之歌》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出了长*的多*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写出了祖国儿女对长*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作者把长*比作一位温情而充满力量的母亲,每一句话,都是雄浑的乐章,如同巨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读着它,就如同和着涛声,对着长*动情地诉说。
《我的*心》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表达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真诚情怀。
语言深入浅出,非常凝练。
作者用“萦”字表达了对祖国的魂牵梦绕;用“烙”字表达了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重千斤”是说长*、长城、黄山、黄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更是说祖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澎湃”一词表达了对祖国浓烈的血浓于水的思念。
歌词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非常精当,表现出如倾如诉的平实风格,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正发自肺腑地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学习这两首歌词,除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构想】借助本课两首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基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本堂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1.反复朗读。
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朗读魅力。
首先,我设置了教师的范读。
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
2.感悟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融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词。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古词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古词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古词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词的魅力。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古词。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作。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词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两首古词的文本材料。
古词的解释和分析资料。
古词的创作指导和示例。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古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词的意义和魅力。
4.2 讲解与分析:教师逐句讲解两首古词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3 讨论与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答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背诵与默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词的背诵和默写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成果,给予反馈。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两首古词的短文,包括对古词的理解、分析和感悟。
学生进行古词的创作练习,运用古词中的词汇和句式。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展示或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本节课两首古词相关的其他古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词作品,拓宽视野,增强对古词的鉴赏能力。
6.2 文化背景了解:教师介绍古词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及作者的生活经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二首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5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2)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词;2. 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2. 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3.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教学第一首词《长相思》:(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2)分析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第二首词《忆江南》:(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2)分析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比较两首词的异同:(1)引导学生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进行比较;(2)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 总结两首词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词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第一首词《长相思》:(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3)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长相思”、“故园”、“离别”等;(4)学生合作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第二首词《忆江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3)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等;(4)学生合作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年级语文教案《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词的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达到正确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词的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词的背景等,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两首词,理解词的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两首词,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教师针对词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齐读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两首词,通过朗读的方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的美妙之处。
5.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两首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词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风格的词人。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抄写两首词,加强记忆。
2. 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创作一幅画,展示自己对词的理解。
八、评价反馈:1.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词二首》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值字词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梅花的高沽品格。
2.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词二首》。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
学习第二首
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作者及背景
1.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2.背景:陆游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屈膝求和的时代。
陆游的爱国抱负不为时用,写这首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二)读这首词,读准字音
驿外著群芳妒零落碾
(三)理解词语意思
驿: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无主:指野梅无人看护、观赏。
更著:还要遭受。
著,同“着”。
一任:任凭。
妒:忌妒。
碾:碾磨或碾压。
(四)赏析
1.词的大意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词的大意:生长在骤站之外断桥旁边的梅花,无人过问,自开自落。
天气已是黄昏,梅花正因孤苦无靠而发愁时,还要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2.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梅花在漫天冰雪时节傲然开放,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但她无心与百花争着报春,因为心地坦然,任凭她们嫉妒。
在百花盛开时,梅花已暇零落地化为泥土.或者被车马践踏为尘
埃。
只有香气依旧不变。
作者借梅花在凄风苦雨中成长,在任何情况下不改芳香来象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也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性格。
三、课堂练习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本课小结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五、课下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本课板书
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断桥寂寞独自风和雨零落——孤苦无靠
任群芳妒香如故——坚强不屈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