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52.57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3) 元宋: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5、东北(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6、西南(1)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二、对外关系1.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⑴汉朝与朝鲜的关系①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A.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B.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C.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②中朝贸易的发展A.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B.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C.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⑵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①日本的社会状况A.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B.汉朝时,日本“分为百余国”.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②两汉与日本的关系A.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B.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C.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D.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已出土).E.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来汉.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③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A.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更加密切.B.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C.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着提高. D.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⑶丝绸之路———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①丝绸之路的开通A.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等地.B.张骞受汉武帝派遣,于公元前年从长安出使西域,又于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和当今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时,世界各文明区域尚处于隔绝分散的状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②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西南陆上丝绸之路A.秦汉时期,西南有一条从四川出发,经云南,过缅甸,最后到达印度的丝绸之路. B.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且为中缅、中印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④海上丝绸之路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秦汉时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惧风浪,很早就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b.西汉中后期,汉朝政府派人远航,直抵东南亚和南亚,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线与经过地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⑤评价:A.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B.中国的丝绸驰誉世界,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⑷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①汉朝与安息的交往A.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B.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②汉朝与大秦的往来A.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B.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2、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往来①、隋唐时期与日本的友好往来:A、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B、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多批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向唐朝学习.他们回国后,进行了大化革新,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善于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长处,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C、唐玄宗时,唐朝赴日本的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②唐与新罗的关系:(教材31页)③唐与天竺德交往——玄奘西游(教材31页)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_,他从长安出发,在天竺的________-游学.贞观后期回长安时,写成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佛学的重要典籍.3、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①郑和下西洋A、最根本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B、条件: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运用;天文、理发知识的积累;郑和出身回族,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也大都信仰伊斯兰教与佛教;郑和的英勇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当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C、史实: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____________.他带去西域的_____________和最受当地人喜爱,从西域各国___换回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C、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戚继光抗倭2008年河南省中招政治历史综合(历史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3.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14.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整个民族为之动容.不仅为他“刺破青天锷未残”自豪,而且更震撼那种“国为重”、挺起民族复兴大业坚实脊梁的精神下列人物与钱学森同一时代且堪称“民族脊梁“的是①邓世昌②张謇③王进喜④邓稼先⑤袁隆平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5.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16.被誉为“向人性扼杀者宣战”的诗人,由于反对教皇,被缺席判处死刑.他背着死刑的十字架开户了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指A.文艺复兴时代 B.启蒙运动时代C.蒸汽时代D.电气时代17.下列属于为扞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抗争的历史事件是①章西女王抗英斗争②收复新疆③十月革命④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②④18.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下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体现时代发展主流的是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1861年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中国洋务运动19.下列美术作品中,哪些是作者及时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①壁画格尔尼卡②速写红军过草地③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0.梦想是人类飞翔的翅膀:在未来,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后,哥哥见到返回地球的弟弟仅仅30多岁这种超越时空的幻想,也许将来会成为现实——与这种梦想相关的理论是A.万有引力定律 B.力学三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解读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世界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文明.观察下面世界遗产图片资料:A.戈雷岛:奴隶贸易中心 B.昆曲 C.雅典卫城 D.龙门石窟(1)辨析上面图片资料中与下列提示相关的世界遗产.(写出图片对应字母即可.4分)①西方文明之源的典型代表是:②世界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③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④具有警示作用的是:(2)保护文化遗产已成共识.在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文化遗产(2分)26.“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警醒着世人:青少年能否担负起国家、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重担,教育是关键.请探究:(1)按要求完成中国教育发展专题表格:(6分)(2)通过上列表格,对历史发展与教育变革间的关系,你有何想法(2分)(3)专题学习法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探究,你能总结出用专题学习法整理历史知识内容时要注意什么(写出一条即可.2分)27.材料解析材料一: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图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世界当代史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哪一组织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分)(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是这种经济趋的重要表现(4分)(3)结合材料一、二,面对材料三所示现状,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做(2分)28.观察漫画,回答问题(3)回眸历史,争取人和公民权利、反对专制的斗争历程就是民主化进程.请列举在世界近代史上,对推动民主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文件.(写两例即可.4分)人权宣言29.历史如果失去了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这是一位人生道路崎岖曲折的人,在历经“三起三落”的磨难后,仍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面对祖国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的现状,他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材料二:这是一位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的人.面对祖国“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等“大萧条”现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一方面用“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来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另一方面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请回答:(1)材料中的两位历史人物面对国家发展现状,“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他们在治国智慧方面最突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6分)。
2021从史学史角度对“北朝四史”研究成果的梳理范文 20世纪以来,随着史学史学科的独立出现及其研究的渐次展开,学术界对"北朝四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的研究不断得到丰富。
本文试图从史学史角度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尝试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促进"北朝四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魏书》 (一)《魏书》编纂研究 1929年,李正奋发表《〈魏书〉源流考》(《国学季刊》第 2 期),从滥觞、集成、修改、残缺、补缀和评论六个方面,对 20 世纪前的《魏书》编修与流传情况进行了梳理,但"仅敷陈魏收修史经过,于其书之取材未能详加辨析,惟知多本《魏国史》而已",其间虽"间为伯起(魏收)剖白,然殊简略,不能探本穷源,以辩驳昔人之加于伯起者,而折服之". 1935年,周一良发表《魏收之史学》,从魏收之为人、今本《魏书》、《魏书》之取材、体例与书法、事实与论断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魏书》编修及所受评价等情况,成就远超前人,至今仍是魏收与《魏书》研究中最重要的篇章。
关于《魏书》之取材,周一良指出,其前半本于《魏国史》,后半则为魏收在史馆所缀续。
他将《魏书》与其他相关史书内容列表比较,详细探讨了其史料来源,指出魏收在史馆"不过十阅月。
可知《魏书》大抵仍因旧史,后人心目中若谓全出伯起之手,故得肆其曲笔者,误矣!"这样就从史源的角度对后人加在魏收身上的不实之词进行了批驳,言之凿凿,无可置疑。
1940年代,陈垣对刘知几称《魏书》史料极其完备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尚有残缺,但只举一例,未详加论证。
此后,陈连庆指出《魏书》"还引用石刻",这是一个新发现。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则列举了《魏书》可以直接继承、借鉴的文献。
张莉《〈魏书〉研究》(华文出版社 2009 年版)从当代史、前代史、起居注、谱牒行状、碑刻墓志及简牍、十六国及两晋南朝史料以及调查访谈资料七个方面,对《魏书》的取材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六)民族竞争问题从原始社会后期民族开始形成之日起,民族是在竞争中发展、兴盛和消失的。
这种竞争,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各个方面,尤其在军事方面,用战争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来剥削、掠夺异民族,来统治和压迫异民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常见剧。
但是军事实力又是以经济、政治实力为基础作后盾的。
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竞争的胜利者,走向了发展和强盛、文明;竞争的失败者,走向了没落直至消失。
像汉族就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他虽经历过某些时期相对较弱的状态,但他总的变化过程却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兴旺、壮大;即使他在被兄弟民族统治的条件下,都能对统治民族发挥强大的同化作用。
像蒙古族、壮族。
口族等一些民族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蒙古族能够在元朝亡后继续保存自己的民族特性并逐步地恢复和发展自己。
壮族能够在汉族文化强大的影响下保存和发展自己,成为今天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民族。
另一方面,像匈奴这类民族,历史上十分强大,但最后消失在历史之中。
像吴、楚、巴、蜀等一些民族,历史上也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最后主要被华夏(汉)族所同化。
这类历史现象很多,也很复杂。
尽管每一个消失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是他们自己在竞争中落伍了,从而随历史的流逝而消失。
民族竞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先进者胜,落后者败。
但这并非绝对因素。
一些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游牧民族,曾经战胜并统治生产力比较先进的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就是明证。
从总的来看,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汇聚而成的综合力的强弱,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但这种综合力永远受着生产力的助长或制约。
因此,研究中国民族史,必须把民族的发展、斗争、兴衰直至一些民族的消失,置于竞争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去分析、去认识。
(七)中华各民族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中国民族史研究中还有中华各民族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认识历史上汉族同兄弟民族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助,吸收与融合,矛盾与斗争,共同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概述达斡尔族原居黑龙江北岸,清初由于沙俄的入侵,不断内迁,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市等地。
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尤其是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术界从历史、语言、遗传特征等多角度对其族源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主要以“契丹后裔说”、“蒙古分支说”、“蒙古同源说”三种观点为主。
三种观点的早期研究第一种观点“契丹后裔说”是国内有关达斡尔族族源讨论的主流观点。
这种说法源自清代官方文件《辽金元三史语解》及部分调查报告,经过民国时期郭克兴(达斡尔族)、陈洪漠及一批地方志编写者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更为详尽的论证。
20世纪50年代,陈述先生从达斡尔族本族历史传说、语言材料、地理故迹、生产技术、组织制度等12个角度论证了达斡尔族来源于契丹的合理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沈汇、刘风翁、孟志东(达斡尔族)等人从解读契丹小字音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契丹后裔说。
第二种观点“蒙古分支说”始自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为阿勒坦噶塔先生(达斡尔族)所著《达斡尔蒙古考》,然而此书中的论证多为后世学者所否定,且成书之时,正值中华民国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因此著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构建历史的动因。
达斡尔族长期和蒙古族共同生活,风俗习惯较为接近,特别地,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故“蒙古分支说”也很流行。
第三种观点“蒙古同源说”是达斡尔族族源讨论中的一种微弱的声音。
阿勇(达斡尔族)、巴达荣嘎(达斡尔族)都曾撰文论证达斡尔族与蒙古族的同源关系,但他们的观点被部分学者视为异说,认同者较少。
遗传学研究尽管目前民族史学界倾向于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但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却十分薄弱。
一些遗传学研究采用线粒体遗传证据,从母系遗传角度来论证达斡尔族与古契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2002年第3期(总第70期)民族历史1收稿日期22002-01-101作者简介2韩任伟(1954-),男,北方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
谈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韩任伟(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20)1摘 要2本文追述了黑龙江古代民族兴衰嬗变的历史过程,认为黑龙江的古代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学习,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
1关键词2黑龙江;古代民族;民族关系史1中图分类号2K29135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4-4922(2002)03-0105-03黑龙江流域的广阔地区,古代民族兴衰嬗变,先后出现过许多民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友好往来的关系;各民族之间,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黑龙江古老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
那么,黑龙江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怎样呢?历史上诸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产生于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把它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它的时代性。
有人认为,历史上没有民族政策,历史上有没有民族政策呢?还是让历史说话吧!以往的历史告诉人们,在多民族的祖国,无论那个朝代,都有着统治集团的民族政策。
早在虞舜和夏禹时期,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就与中原地区往来了,/息慎氏来朝贡弓矢0。
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朝是华夏族从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时期。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周朝的著作中,有对四方民族不平等观念的记载,他们主张用两种统治手段制定民族政策,这对以后历朝的民族关系影响特别大。
东北诸民族,见于史乘者,以肃慎为最早。
金毓黻先生说,谈先史时代之东北民族不可遗却之一事,那就是肃慎民族。
王国维先生在5今本竹书纪年疏证6中说:/肃慎氏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