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公开课教案_7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秦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跳出来,全面、深入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秦始皇是如何实现统一六国的?他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小组合作寻找答案。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导学案
四、我的困惑(或质疑):
五、反馈检测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
宏 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
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3.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
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
A.西安 B.南京 C.咸阳 D.洛阳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节目曾对秦王嬴政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②县令③太尉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六、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秦统一全国的原因,过程、意义2、秦统一全国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3.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4.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二、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度量衡的统一。
四、课型:新课、一课时五、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互动法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图示法六、教学手段:PPT课件、图表、地图七、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秦兵马俑》、先入为主,体会秦强大的军阵,感受秦恢弘的气势。
引导学生分析:(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①商鞅变法,使得国富兵强②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出示图:了解观察秦灭六国示意图,注意方针策略、并简述其过程。
PPT动态演示,一是加深记忆;而是增加趣味性;讨论分析: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结合教材,稍加点拨即可、突出“统一”性)(二)、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地方推行郡县制(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分析了解各自的职能,不做过多,过深的讲解。
分小组讨论:(三)、归纳秦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空)、度量衡军事:修灵渠 修长城民族关系:北击匈奴等小组分析之后、相互交流,简析其作用。
(四)、了解秦的疆域、看图说出四至。
体会秦的强大。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五)、最后巩固练习: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本课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既可以作为练习,又以此本课板书。
(六)、小结:公元前221年,秦相继攻灭其他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巩固封建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和意义;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疆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的疆域,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绘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二)、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条件:(1)、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个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实力超过了,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业。
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121年,在不到10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灭了六国以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理范围大为拓展。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知道秦朝维护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道路。
通过教师对秦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插图中展示的文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并学会从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从战国末期特殊的历史条件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巩固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通过前后比较的思维过程,认识到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性,进而认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
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
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秦朝后期的疆域范围,从而形成一定的历史空间概念。
使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与集权措施时,能够结合课文提供的佐证史料,分析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意义,从而掌握阅读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分裂往往会导致战乱和纷争,统一则带来交流和和平,秦朝统一是民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秦朝开拓岭南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历史共同体的时间有先有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通过对秦朝统一和集权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目标:1、知道秦始皇,通过秦统一中国,探究秦统一中国原因2、通过秦巩固政权,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3、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但最真实的就是通过考古文物来还原历史,1975年考古学家在一处墓穴中发现了两封战国时期的家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引导学生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秦灭六国1.战国有七雄,为什么最终由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呢?(1)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3)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嬴政具有雄才伟略,善于用人,推行了正确的军事与外交政策。
(4)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
2.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简述秦灭六国过程和秦朝建立。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想一想,秦的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走向了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与交流;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加强民族交流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图示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材料的运用,从史实和史料中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学习,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重难点的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因此要注意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要通过《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思维的分离与聚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以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为背景,师生齐读李白的诗歌《古风》节选,要读出气势和情感,导入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1.统一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国?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呢?(展示《战国形势图》) 学生看图回答:(略)。
第9课秦统一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战国形势图如下)诗歌展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此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2020年是秦统一全国2240周年,那么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9课秦的统一。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1.【材料研读】材料1: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1)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什么现象?材料二:商鞅变法设问:(2)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材料3: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设问:(3)秦王嬴政又如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二)秦灭六国的过程、秦朝建立与统一的意义1.视频播放:秦灭六国2.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提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问:秦朝创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一)皇帝制度1.【材料展示】(教师通过材料分析,总结皇帝制度内容和特点,如下)(二)中央政权制度1.【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政体系导图,总结: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对应的课标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通过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剧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由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同时又能创设情境,更好的去感知历史。
二、明确目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预习交流:自主阅读教材P42-45的内容,根据学习目标,选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向大家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师补充说明,强调重点。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出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由学生结合示意图,讲解该制度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
师进行补充,订正。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学情况,总结归纳知识点,进行板书展示。
2、各小组结合自己组的板书内容,进行讲解。
师进行点评,对个别小组进行加分奖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体会秦朝实施巩固统一每一条措施的作用。
五、主题探究出示探究题: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然后展示交流。
师小结,对学生进行点评。
六、展示提示对于秦始皇自古以来众所纷纭、褒贬不一,那么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呢?你说我说:如何评价秦始皇?小组讨论,说出各自的观点,班上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9课秦统一全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
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内容分析: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很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等制造意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尽可能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感触深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框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记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总结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知秦朝的统一,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感悟统一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知识拓展延伸增强学生统一中国,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方法与媒体:
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养成“学以致用”的务实学风和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秦朝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1)时间
(2)顺序
(3)原因
2、秦的建立:
⑴时间:
⑵都城:
⑶人物
⑷意义: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统一车轨
4. 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教学反思:
本课用提出问题,史料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的特点,多处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问题、板书的形式多遍复习落实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