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荷塘月色 》教案5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3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荷塘月色的景色和氛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和实地观察,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体验人生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描述和描绘荷塘月色的景色和氛围。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和注释。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生词和短语的清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荷塘月色》。
(2)准备生词和短语的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荷塘月色》。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呈现生词和短语的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通过例句和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见过的最美的景色。
2. 课堂作业:(1)完成生词和短语的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六、教学过程(续):4. 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1、请多遍通读全文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形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特点:高校课堂展示课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也记得“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荷塘,欣赏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吧!二、夯基础落实《导学案》识记积累,小组展示交流。
三、品语言1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举例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教师归纳: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文中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月下地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地忽明忽暗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找出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另外举两例。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同时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得名曲。
是视觉向听觉的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相通之处,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请举例说说。
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性的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 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进步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才能。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巧,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进步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安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毛____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
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似我们同作者一同漫步。
如今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1、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多诵读。
二、课文导入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汇编五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案5荷塘月色教案执教:李烨教学目标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法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学法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
一读,读课文。
二看,看录像。
三议,互相讨论。
四读,读课文。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诗人,诗写得很好,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先生散文语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挚朴素,长久以来为广大读者所赞赏和喜爱。
名家对此也多有评说。
2、名家评说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实在是一种稀有的收获。
——王哲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词语品评。
问题1:请大家朗读第四段,找出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词来描写,把你认为好的词写下来,给大家说说好在哪里。
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来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边,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田田:叶子非常稠密。
平铺开来,密密匝匝。
《采莲曲》亭亭:姿态优美。
层层:高低有序,错综相间。
以“田田”状荷叶的稠密,因为稠密,我们便可想象流水应该是看不见了。
除此以外,荷叶还是有层次的,高低不同,错综相间。
因为荷叶的稠密和错综相间,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叶,而荷叶看过了,在层层的叶子中间,才见到了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
小结:以上写了荷叶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优美姿态。
用到了哪些修饰词?板书荷叶:田田(多,密)亭亭(优美)层层(高低错落)零星:花之少。
点缀:与稠密,层层的荷叶相比,花就是点缀其间,映衬在荷叶绿色的背景上。
“零星”和“点缀”可见花的数量之少,而且与荷叶的绿色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
袅娜:年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羞涩:年轻女子的神情。
这里用来摹写花的形态,把花比作了人,它们有人一样的柔美和风姿婉约,有人一般的神情,含羞脉脉不肯绽放。
小结:以上写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辉。
用到了哪些词?板书荷花:零星点缀(少)袅娜羞涩(姿态美妙)明珠星星美人(光亮,纯净)到这里,荷叶,荷花都是静态的,荷塘难道是这样一直平静的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一阵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
且看作者怎样写这清香吧。
缕缕:细微,时断时续。
缕缕不绝。
渺茫:远,不真切,依稀可辨。
小结:以上写了荷香。
清香给人什么感觉呢?板书荷香:缕缕歌声(细微,不易察觉)微风送来了清香,也使得叶子与花有了一丝颤动。
请大家注意“也”,与上面的微风相呼应。
叶与花的颤动形成了一道波痕。
一丝:幅度小。
时间短。
(不是一阵,不是一股,与微风相呼应)颤动:幅度小,频率快。
(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闪电:快。
微风送来了荷香,微风还使叶子与花颤动(不是震动,也不是抖动)起来,但也是轻微的,只那么一丝,可见动的幅度不大,像闪电般快,见出这道波痕的不易察觉。
密密:与上文田田,层层相呼应。
凝碧:从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而来。
“凝碧”的波痕,何谓凝?依我想来,应该是叶子非常紧密,一动起来,重叠的部分颜色加深,好像荷叶的绿凝聚到了一处,而这点凝聚的绿很快传到了荷塘对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小结:以上写了荷波。
板书荷波:闪电(快)凝碧(颜色深)脉脉:无声,深情。
在作者想象中,如此美丽的荷花生在水中,而人们只见荷叶映衬下的荷花,不见流水,若非流水的深情养育,哪里会有这丰姿绰约的荷花呢?板书流水:脉脉(深情)以上是对词语的品评。
朱自清的散文历来为大家赞赏的是用词的传神,刚刚已经体味过他用词的妥帖生动,此外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鲜和贴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绝。
他的比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观察和想象很新奇。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第四段中的几个修辞句,体会它们的动人的魅力来自哪里。
问题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段,把用到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
体会每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好在哪里。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人一读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也就跃然纸上。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和“羞涩”两词我们大家非常熟悉,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
我们常见用花比人的,比如李白的那首有名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用花来比美人,但在这里却用人的神情姿态来比拟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种灵动的美。
它们在月夜的荷塘上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美丽。
它们在月色下泛着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发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叶上,又使人觉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们的纯净明澈,又像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这里连用三个比喻,但每个比喻侧重点不同,引发人的联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调动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对荷叶,荷花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活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花少(零星,点缀),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
(我们日常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似乎听到一丝声音,但凝神细听之下,又听不到什么,不留意了,它却又轻轻地鼓荡你的耳膜,这声音不辨方向,不知来自何处,却又依稀可辨,这就是渺茫。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无色无形,难以捕捉。
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这种感觉互通修辞学上叫做通感,或者联觉。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细细体味这种“感觉的转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们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板书设计田田(多,密)荷叶亭亭(美)层层(层次)静态美零星点缀(少)荷塘荷花袅娜羞涩(姿态)明珠星星美人(光,色)荷香缕缕歌声(隐约细微)荷波闪电(快)动态美流水脉脉(深情)凝碧(色)静态美课堂总结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
和同学一起回顾那些精彩的用词,体会那几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后作业小作文观察你周围的某一处景物,把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样子描摹出来。
尽可能把词语用的妥帖一些。
请大家把下面的表填写完整,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说明。
景物修辞手法荷叶比喻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流水3、情与景的交融营造出的诗情画意。
第二,朱自清是个诗人,他编选过诗,研究过诗,写过诗,作为诗人的素养和审美趣味自然影响了他的创作,在这篇散文中追求一种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作者在选词用句方面的精雕细琢,形成了一种轻柔缠绵婉致的声韵效果。
比如这段中用了许多叠音词、双声和叠韵词(这里主要分析修饰词)。
本段中出现了叠音双声叠韵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粒粒缕缕仿佛渺茫一丝闪电霎时密密宛然脉脉(曲曲折折比起曲折,密密改为紧密,就没有这种听觉上的美感了。
)大量双声、叠韵和叠音词的运用,(全文双声有43处,叠韵有46处,叠音有34处)使得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非常悦耳,而且诸多形容性修饰词的运用,加长了句子,舒缓了节拍,给人一种流畅、不疾不徐的感觉。
从句式选用上看,全篇都是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平和,轻松,舒缓,而且都是常式句,变化不大,(一般是主谓宾)与变式句强调某一部分不同,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好像一个人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没有太激烈的感情在内。
以这段为例,极少简单的短句,多为附加修饰成分的长句,甚至是复句,(从几个方面反复描摹)复句中的几个单句语意前后相连,这就使语意绵长,但作者用了许多助词,故而句子读起来不觉拖沓,反而节奏舒缓了许多。
长句和复句节奏非常舒缓,但作者在每一个停顿处,选用在听觉上非常悦耳的叠音、双声、叠韵词加强这种节奏感。
语言分析过了,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意境。
其实刚刚就提到了绘画般的意境,现在要做的分析是,情与景是怎样交融起来的呢?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俞平伯曾有一段话说:(《清河坊》)(PPT)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花花自己去响着。
若没有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河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以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
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们所有的兰因絮果毕落于渺茫了。
散文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景物,无不渲染着他自己的感情,他的所思所想给他眼中的景物蒙上了色彩,他的所见所感又左右了他的情绪。
他就是物,物就是他。
情景一也。
许多景点在文人笔下传颂,游客慕名前来,却发现不过尔尔。
其实不是文人在骗人,而是那样的美景只活在文人的心中。
读者欣赏一篇美文,不是真在看风景,而是欣赏那种浸润了文人情思意趣的物我交融的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