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98.55 KB
- 文档页数: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认知功
能影响
刘锋昌;封红春;姬金花;李璇;李翠;范凯;薄敏智;苑英奎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2(39)5
【摘要】双侧颈动脉可提供大脑70%的血液供应,对脑部供血起着重要作用^([1-2])。
一旦发生颈动脉狭窄,后果较为严重。
患者颈动脉狭窄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其狭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及脑部的侧支循环建立等具有相关性^([3-4])。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安全有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夹层和颈动脉狭窄等均取得一定疗效^([5-6])。
目前CAS已成为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的重要干预手段。
【总页数】3页(P343-345)
【作者】刘锋昌;封红春;姬金花;李璇;李翠;范凯;薄敏智;苑英奎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北方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4.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
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5.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认知功能变化分析作者:刘芳林金生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02期[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并评估。
方法选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实验。
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
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快速词汇、数字广度检测结果(RVR、DS)、智能状态(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的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各指标检测结果(RVR、DS、MMSE、ADL)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有效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注意力,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 R5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33-02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唯一一种可以预防、治疗的血管性的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表明颈动脉狭窄患者多数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而颈动脉狭窄也是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的。
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操作,利用穿刺或导管扩张形成通过输送系统将金属或高分子材料的管体支架放置到人体管腔内的目标病变处来支撑体内的狭窄管腔进而使其行成开放状态。
此方法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手术存在盲区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疗效好、有效减少并发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为管、腔道的狭窄、闭塞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最小的创伤面得到最好的疗效。
本文研究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后的认知功能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就诊的 62例符合标准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在80岁以下,无其他因素导致的器质性损伤、认知功能损伤;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非致残性中风,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中重度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重度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 CAS)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率[1],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等优点,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CAS毕竟是一项侵入性治疗,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故围手术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本院从2006年以来,对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75岁,平均(68.3±4.3)岁。
患者均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中前循环脑梗死4例,后循环脑梗死1例,颈内动脉系统TIA 1例,均经DSA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其中一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右侧椎动脉起始部高度狭窄。
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且无CAS植入术其他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术前3~5 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术前6 h禁食禁水,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 g。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全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后Seldinger法穿刺置入8.0F鞘管,经鞘送入8.0F指引导管至颈总动脉,造影确定狭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直径。
置Spider 保护伞至颈内动脉远端,沿指引导丝输送合适的Protégé支架装置,至狭窄血管段后,缓慢释放支架,回收保护伞。
对于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球囊预扩张或后扩张成形。
完成后行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段和远侧的血流情况。
术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维持同术前,术后3 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U,2次/d。
2 结果本组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共7枚,其中右侧5枚,左侧3枚。
冠脉支架植入后边支小血管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心功能的影响李正卿;乔夏;任世福;赵振平【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年(卷),期】2018(003)003【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导致边支小侧支血管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对患者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冠脉支架植入后边支小血管极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术后6h及术后6个月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共分析患者32例,患者术前、术后6 h及术后6个月的血液学指标NT-proBNP、CRP、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静息心率、血压、BMI、LA、LV、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导致边支小侧支血管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对患者远期心功能的影响小.【总页数】2页(P42-43)【作者】李正卿;乔夏;任世福;赵振平【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医院心内科,陕西榆林,719300;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医院心内科,陕西榆林,719300;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医院心内科,陕西榆林,719300;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医院心内科,陕西榆林,719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相关文献】1.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不全再通患者血运重建术前超声评估价值分析 [J], 张楠;华扬;周瑛华;杨洁;杜利勇;赵越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极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评价 [J], 焦力群;宋刚;华扬;王天龙;蔡兵;谌燕飞;王亚冰;马妍;凌锋3.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功能的影响[J], 胡顺玲;徐传金4.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脑膜支代偿对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李响; 杨洁; 贾凌云; 赵新宇; 华扬5.ASL灌注成像评价无症状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Willis环侧支代偿作用 [J], 郝晓勇; 吴江; 杨朝慧; 朱丽娜; 牛衡; 李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谈话一、为什么要放支架血管内的斑块会造成血管腔狭窄,像这样:狭窄的血管会造成以下后果:1.慢性缺血:脑细胞长期吃不饱饭,造成头昏,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脑子不够用(认知障碍)。
2.急性缺血:狭窄的基础上急性闭塞、斑块脱落堵塞远端血管或者血压突然下降时远端灌注不足,造成急性脑梗死。
认知障碍严重到一定程度,很难逆转。
急性梗死时,脑细胞一旦坏死,不可再生,所以梗死后基本都会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上医治未病,如能在发生严重缺血前开通血管,是最好的选择-------脑缺血预防重于治疗。
二、所有的狭窄都要放支架吗不是。
三个标准:1.无症状狭窄大于70%。
2.狭窄大于50%并且有缺血症状。
3.正规内科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缺血的狭窄。
一般来说,狭窄很重,症状相对较轻,是支架治疗的最佳时机。
如果大面积梗死已经形成,瘫痪很重,这时再开通血管意义就不大了。
三、治疗狭窄血管只有放支架一个办法吗不是。
还有两个1.内科治疗。
可以稳定斑块不进展,或者一定程度逆转,但是严重狭窄可能效果不好,2.颈动脉斑块切除术。
切开血管,把斑块整个切除。
缺点是:有创伤,需要全身麻醉,脖子上留疤。
四、怎么放支架从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用个管子顺着大血管通到脖子,参见勤劳的管道工亮仔小神经,公众号:简乐神经勤劳的管道工------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取栓首先用个导丝通过狭窄处,然后顺着导丝放进去一个保护伞,防止操作时斑块脱落跑到脑子里,再顺着保护伞的导丝,送进去一个球囊把狭窄处扩大一点,球囊撤下来,把支架顺着导丝放到狭窄处释放,如果有残余狭窄,可以用球囊再扩一次。
最后把保护伞回收。
放支架的优点是:微创,没有痛苦,对身体没有损伤,几乎不出血。
如果一切顺利,术后1-2天就可以出院。
五、放支架危险吗危险。
颈动脉支架手术虽然是微创手术。
但是在手术分类级别中属于4级(最高级别),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级别越高,说明难度和风险越大。
手术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狭窄的血管突然打开,犹如开闸放水,有可能冲破上游的脑血管,一旦发生是致命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2.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25-01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微创的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之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6例,并给予术后精心护理,现总结1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行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50%的症状性狭窄。
男10例,女6例,平均(65.6±5.8)岁。
1.2 方法均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入肝素30mg,以后每小时追加10mg,球囊扩张的释放压为6~9个大气压(atm),时间为持续30s,成功置入自膨式支架。
2 结果术后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2例,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术后焦虑、失眠2例,腰痛、尿潴留1例,无一例过度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死,无一例死亡。
3 术后护理3.1 常规护理3.1.1 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手术的顺利和成功的结果,使患者和家属心理得到支持。
向患者说明术后卧床制动的意义,对可能出现的如腰痛、排尿困难等情况提前进行心理疏导,知道患者合适的卧床姿势和正确的床上肢体活动。
并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半小时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3.1.2 病情观察护士应重点观察和记录患者神志、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穿刺部位有无疼痛、渗血、皮下血肿;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感觉和运动情况;术后有无腰痛、排尿情况;以及有无焦虑等异常情绪。
3.1.3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1h内每15min观察1次,如无异常后1h观察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伤口敷料有无出血。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改变情况研究李艳艳;高连波;田沈;周环;王正则【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药物治疗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1例(病例组)及无颈动脉狭窄患者17例(对照组)。
根据单侧颈动脉狭窄率,将病例组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率为0~50%,20例)、中度狭窄组(狭窄率为51%~70%,15例)、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16例),其中轻度狭窄组患者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顺背测试、连线测试B、韦氏智能量表中的词汇测试及数字符号测试比较患者的认知功能,然后比较轻度狭窄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及中度、重度狭窄组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狭窄组患者的顺背测试、词汇测试、数字符号测试得分降低;中度狭窄组患者的顺背测试、数字符号测试得分降低,连线测试 B 得分升高;重度狭窄组患者的 MMSE、顺背测试、词汇测试、数字符号测试得分降低,连线测试B 得分升高(P <0.05)。
(2)与治疗前比较,轻度狭窄组患者药物治疗3个月、6个月 MMSE、顺背测试、词汇测试、数字符号测试得分升高,连线测试 B 得分降低(P <0.05);中度狭窄组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后1个月顺背测试、词汇测试得分升高,连线测试 B 得分降低,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者认知功能的5个指标均改善(P <0.05);重度狭窄组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MMSE、顺背测试得分升高,连线测试 B 得分降低(P <0.05)。
结论(1)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且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累及的认知功能领域亦不同。
(2)早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善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颈动脉狭窄周楚乔彤 [摘要]近期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为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子。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改变的可能病理机制有两种解释:脑栓塞及大脑低灌注。
两种情况下的局部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丧失,都可以通过神经超声检查。
大部分评估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且对于运用CEA/CAS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改变,仍无明确指南或建议。
本文拟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评估手段、可能危险因子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颈动脉狭窄;认知障碍;临床检测;治疗 10.3760.cma.j.issn.2096-1863.2016.03.016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012-WS-094)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 1 ] Semplicini A, Amodio P, Leonetti G, et al. Diagnostic tools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hypertens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 research [J]. Pharmacol Ther, 2006,109 (1-2):274-283.@@[2] Huang J, Meyer JS, Zhang Z, et al. Progression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Alzheimer's or vascular dementia versus normative aging among elderly Chinese[J]. Curr Alzheimer Res, 2005,2 ( 5 ) :571-578.@@[3] Grundman M, Petersen RC, Ferris SH, et a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Alzheimer disease and normal aging for clinical trials [ J ]. Arch Neurol,2004,61 ( 1 ) :59- 66.@@[4] Hofman A, Ott A, Breteler MM, et al. Atherosclerosis, apolipoprotein E, and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 s disease in the Rotterdam Study [J]. Lancet, 1997,349 (9046): 151-154.@@[5] Solfrizzi V, Panza F, Colacicco AM, et al.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cidence of MCI, and rates of progression to dementia [J]. Neurology, 2004,63(10):1882-1891.@@[6] Sztriha LK, Nemeth D, Sefcsik T, et al. Carotid stenosis and the cognitive function[J]. J Neurol Sci,2009,283( 1-2):36-40.@@[ 7 ] Silvestrini M, Pasqualetti P, Baruffaldi R, et al.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J]. Stroke, 2006,37(4):1010-1015.@@[8] Zavoreo I, Kes VB, M orovic S, et al. Breath holding index in detection of early cognitive decline [J]. J Neurol Sci, 2010,299 (1-2):116-119.@@[9] Jagust WJ, Friedland RP, Budinger TF, et al.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regional cerebral metabolism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Neurology,1988,38 (38):909-912.@@[10] Hanon O, Haulon S, Lenoir 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complaints of memory loss[J]. Stroke, 2005,36(10):2193-2197.@@[ 11 ] Zavoreo I, Demarin V. Breath holding index and arterial stiffness as markers of vascular aging[J]. Curr Aging Sci, 2010,3(1 ):67- 70.@@[12] Rundek T, Demarin V.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 surrogate marker of atherosclerosis [J]. Acta Clinica Croatica, 2006,45(1 ):691 - 695.@@[13] E1-Shazli S, Selim K, Goda 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J]. Egyp J Neur Psych Neurosurg, 2013,50(4):431- 435.@@[14] Spence J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ognitive decline: what does it mean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J].J Neurol Sci. 1989,84(223):103-105.@@[15] Komulainen P, Kivipelto M, Lakka TA, et al.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wom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Neuroepidemiology, 2007,28 (4): 207-213.@@[16] Doepp F, Valdueza JM, Schreiber SJ. Trans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vascular and Alzheimer's dementia[J]. Neurol Res, 2006,28(6): 645-649.@@[17] Jurasic M J, Lovrencic-Huzjan A, Bedekovic MR, et al. How to monitor vascular aging with an ultrasound [J]. J Neurol Sci, 2007,257 (1-2): 139-142.@@[18] Jellinger K, Danielczyk W, Fischer P,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dementia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J]. J Neurol Sci, 1990,95 ( 3 ):239-258.@@[19] Arntzen KA, Schirmer H, Wilsgaard T, et al. 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on cognitive function: the Tromsφ study[J]. Eur J Neurol, 2011,18(5):737-743.@@[20] Demarin V, Kes VB, Morovic S, et al. Evaluation of aging vs dementia by means of neurosonology [J]. J Neurol Sci,2009,283 (1 - 2):250-251.@@[21 ] European Stroke Initiativ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oke management. European Stroke Council, European Neurological Society 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J]. Cerebrovasc Dis, 2000,10(5):335-351.@@[22] Ferguson GG, Eliasziw M, Barr HWK, et al. 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 surgical results in 1415 patients[J]. Stroke, 1999,30(9):1751-1758.@@[23] Rothwell PM, Gutnikov SA, Warlow CP. Reanalysis of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J]. Stroke,2003,34 (2):514-523.@@[24] Halliday A, Mansfield A, Marro J, et al. Prevention of disabling and fatal strokes by successfu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out recent neurological symptom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4,363(9420):1491-1502.@@[ 25 ] Demarin V, Lovrencic -Huzjan A, Basic S, et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stenosis [J]. Acta Clinica Croatica,2010,49 ( 1 ):101-118.@@[26] Takaiwa A, Hayashi N, Kuwayama N, et al.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the 1-year period following endarterectomy and stenting of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J]. Acta Neurochi(Wien), 2009,151 ( 151 ):1593-1600.@@[27] Picchetto L, Spalletta G, Casolla B, et al. Cognitive performance follow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or stenting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evere ICA stenosis [J]. Cardiovasc Psychiatry Neurol,2013,2013:342571. DOI: 10.1155/2013/342571.@@[28] Fearn SJ, Pole R, Wesnes K, et al. Cerebral injury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mboli impair memory [J]. J Thora Cardiovasc Surg,2001,121 (6):1150-1160.@@[29] Xia ZY, Sun QJ, Yang H, et al. Effect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 a 3-year follow-up study in China [J]. Plos One, 2015,10 (6):e0129917.DOI: 10.1371/journal.pone.0129917.@@[30] Brucki SMD, Ferras AC, Freitas GRD, et al.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Department of Cognitive Neurology and Aging of the Brazilian Academy of Neurology [J]. Dement Neuropsychol, 2011,27 ( 1 ): 26-27.2016-09-02。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作者:徐娟娟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10期【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护理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疾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患者卒中率可高达13%。
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伤小、痛苦少、易于被患者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7月-2010年7月行CAS手术患者1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3~71岁,5例颈动脉狭窄程度>70%,4例60%~69%,3例50%~59%,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例,顽固性头晕患者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例。
2 护理2.1 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该项技术的认识程度,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的讲解并详细解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告知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消除或减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使之理解和配合。
2.2 术前护理遵医嘱口服波利维75 mg/d,拜阿司匹林0.1~0.3 mg/d,共7~10 d。
术前2 h给予尼莫地平50 ml静脉泵入2~3 ml/h。
完成相关辅助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常规、生化全套、乙肝表面抗原,做碘过敏试验。
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沐浴更衣,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术中怎样配合医生。
于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静脉留置针)。
遵医嘱禁食、禁水4~6 h,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
2.3 术中护理2.3.1 遵医嘱调节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和浓度,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时更换所需器械、导管或导丝。
2.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而致心动过缓;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