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1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精心整理《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作业1、2参考答案作业11、什么是家畜的环境?影响家畜生产和健康的环境因子有哪些?家畜的环境是指家畜生存的环境,或者是指环绕于家畜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环境条件的总和。
家畜的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光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因子。
空气环境因子主要包括空气温光环境2没用畜3②对泌乳的影响: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会使奶牛泌乳量增加,光照时间不足或过长会使泌乳量降低③对产蛋的影响:家禽是长日照动物,短光照或逐渐缩短的光照会使产蛋量下降④对生长、增重和胴体组成的影响:适当的光照可促进家畜的生长和增重。
光照不足会影响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沉积,使生长发育受阻,生长迟缓;光照过强或过长,会使家畜兴奋、代谢过强、休息时间减少,影响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⑤对被毛生长的影响:光周期对毛生长有强烈影响4、简述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概念,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家畜在适宜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机体可不必利用本身的调节机能,或只通过少量的散热调节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代谢率保持在最低水平。
通常,把这一适宜的温度范围称为等热区。
将等热区的下限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等热区的上限温度为上限临界温度,为有别于下限的临界温度,常称其为过高温度。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动物种类、年龄和体重、皮毛状态、饲养水平、生产力水平、对气候的适应性、管理制度和空气环境因素等。
51234这种56②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对畜群进行定期防疫注射和检疫;③保证畜舍通风性能良好,使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新鲜.并尽可能在进气管上安装除尘装置。
④严格消毒。
新建场须经过严格、全面、彻底消毒,才可进入家畜。
场区所有出入口都应设置消毒池,以便人和车辆消毒。
⑤注意畜舍的防潮干燥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畜舍空气中灰尘的含量,以使舍内病原微生物失去附着物而难以生存。
⑦注意防潮,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浊垫料,搞好畜舍的环境卫生;⑧绿化。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家畜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HW1-2 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
HW1-3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热辐射、温度、湿度、气流等,它们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
HW1-4 气象:是大气下层(对流层)所发生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的统称。
HW1-5 天气:指综合的气象因素在一定时间、空间所形成的物理状态。
HW1-6 气候:(climate)是指某地区多年所特有的天气情况。
HW1-7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体核)的温度.HW1-8 显汗蒸发:又叫出汗蒸发(perspiration evaporation),即通过汗腺分泌,使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
HW1-9 隐汗蒸发:又叫渗透蒸发(diffusion evaporation),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水分在皮肤表面蒸发。
HW1-10 基础代谢产热:是指动物处于饥饿、休息(静卧清醒)、温度适宜(20℃)、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清醒、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
HW1-11 体增热: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被称为体增热(Heat increment,HI)。
HW1-12 散热调节:当环境冷热程度发生改变时,畜体通过行为、生理生化的乃至形态解剖结构,改变产热和散热速度的过程,被称为热调节(thermoregulation)。
其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physical regulation)。
HW1-13 产热调节:当环境冷热程度发生改变时,畜体通过行为、生理生化的乃至形态解剖结构,改变产热和散热速度的过程,被称为热调节(thermoregulation)。
其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chemical regulation)。
家畜环境卫生教案复习资料完整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畜环境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家畜养殖环境的基本要求,掌握家畜环境卫生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措施,提高家畜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家畜生长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2. 掌握家畜养殖环境的基本要求。
3. 学习家畜环境卫生的评价方法和管理措施。
4. 提高家畜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家畜生长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家畜环境卫生概述1.1 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1.2 家畜环境卫生的基本概念1.3 家畜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家畜养殖环境的基本要求2.1 空气环境的要求2.2 水质的要求2.3 土壤环境的要求2.4 噪声和辐射的要求第三章:家畜环境卫生的评价方法3.1 环境卫生质量评价方法3.2 环境卫生监测方法3.3 环境卫生风险评估方法第四章:家畜环境卫生管理措施4.1 环境卫生管理组织4.2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4.3 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第五章:家畜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5.1 常见家畜环境卫生问题5.2 家畜环境卫生问题的原因5.3 家畜环境卫生问题的对策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家畜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家畜环境卫生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
六、第六章:家畜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1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方法6.2 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6.3 粪便处理设施与操作管理七、第七章:家畜养殖废水处理与利用7.1 废水性质及污染指标7.2 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7.3 废水处理设施与操作管理八、第八章:家畜养殖废气处理8.1 废气成分及污染指标8.2 废气处理技术及工艺8.3 废气处理设施与操作管理九、第九章:家畜养殖环境设计与改善9.1 养殖场选址与布局9.2 养殖舍设计要求9.3 养殖环境改善技术十、第十章:家畜环境卫生法规与标准10.1 相关法律法规概述10.2 环境卫生标准与规范10.3 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六、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家畜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家畜环境卫生学1家畜环境:家畜生活中一切作用于家畜的因素的总称,有内、外环境之分2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和一门学科3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试验研究法、检测法4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或外界刺激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反应,包括生物学适应和遗传学适应,生物学适应分:行为学、生理学、形态解刨学5适应过程的调节:(1)首先,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快速、准确、短暂条件:环境变化短暂(2)其次,体液调节,特点:速度慢、范围广、时间长6适应的法则:(1)格罗杰法则:1833年指气候因子与家畜皮肤被毛颜色的关系(2)贝格曼法则:1847年气候因子与家畜体格、体型颜色的关系(3)爱伦法则:1877年气候因子与家畜机体绝对表面积的关系(4)威尔逊法则:1854年气候因子与家畜皮肤、被毛、皮脂的关系7应激:是动物机体受到的外界或内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8应激原:仅是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9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1)惊恐阶段(动员阶段)动物注意力集中,毛发竖起,凝视等呈惊恐状态(2)抵抗阶段(适应阶段):新陈代谢趋于正常,同化作用占主导(3)衰竭阶段10应激原的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饲养、管理、心理、其他11应激的分类:(1)按发生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应激(2)按发生结果区分,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12应激的本质:非特异性的反应13应激的应对措施:(1)在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和饲养管理方法,仍不可避免时,可提前使用一些药物预防(2)提高家畜自身的抗应激能力(3)选育抗应激能力强的品种,淘汰应激敏感的个体14温热环境:是指家畜周围空气中的温度,炎热与寒冷,它由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15体温:是家畜机体深部温度、生产上指家畜直肠的温度16皮温:家畜皮肤表面温度俗称“皮温”17平均体温:由于家畜从内到外,从中心到末梢各部位不同,整个动物之平均体温18体热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使代谢产热量和从周围环境获得的手热量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19基础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量20家畜机体热的来源:a 机体代谢(1)基础代谢产热(2)热增耗(3)肌肉活动产热(4)生产产热b外界环境传入:外源热21家畜机体热的散发:a 散发的途径:(1)皮肤(2)呼吸道(3)少量消化道、泌尿道b 散发的方式(1)辐射(2)对流(3)传导(4)蒸发(5)加热饲料和饮水及排泄22影响动物体产热的因素:(1)年龄(2)性别(3)营养状况(4)生产水平(5)采食量(6)活动量(7)皮下脂肪层23影响动物散热的因素:(1)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2)动物体表面积(3)动物姿态(4)动物被毛状态(5)皮下脂肪层24畜体热平衡:是指动物体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恒温动物体温保持恒定的前提25气温: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通常用数值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称空气温度。
名词解释:1.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有内环境和外环境之分。
2.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的一门学科。
3.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4.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散热增加时,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体温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这开始提高代谢率的外界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或“下限临界温度”。
5.舒适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有一区内畜体代谢产热刚好等于散热,不需要物理调节,而能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为舒适。
6.温室效应:CO2对于从地表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几乎不能透过,而且能够强烈的吸收,从而阻止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
这样把热量储存在空气中,使大气的平均温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之为“温室效应”。
7.阳伞效应: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一种效应,是由于大气中漂浮的许多固体和液体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引起的。
它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对地面产生冷却作用。
8.水的硬度:是指水中的钙、镁等盐类的总含量,铁及其他物质也占一小部分。
9.露点:空气中实有水汽量不变,压力不变,当气温下降到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该温度称为露点。
10.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11.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12.畜产公害:畜牧生产过程中,由于可以产生多种有害气体、粪尿、尸体、鸡的死胚与蛋壳,对人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而在畜产品中由于某些元素的累积和富集、药物的残留,也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一定的危害,二者统称。
13.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所允许的量,则称之为污染。
14.生物富集:是指有些物质通过食物链在各生物体之间传递过程中,其浓度逐渐增高。
15.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