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3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31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比新、旧中国实行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②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大体方针的学习,培育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绩,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德育目标:①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②对新中国外交成绩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解决所揭露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以“新中国十大外交官”的图片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教师先出示近代一幅漫画,再提问按照所学历史知识和漫画思考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创设情景)学生可能回答:屈辱、不平等……教师总结: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教师提问:近代外交是这样一种情况,那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教师展示“建国大典”图片,引用“毛泽东的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彼此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成立外交关系。
”从中归纳出新中国的外交应该是平等、独立、自主。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绩。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绩1.与新中国成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与我国成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并着重介绍第一个与我国成立外交关系的苏联。
在这里需讲清两个问题:(1)为何苏联是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国家。
(结合战后形势示用意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策)(2)我国与苏联交往的史实。
(结合图片)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师展示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时的照片,接着讲述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面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浅谈如何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新中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国际形势非常复杂。
新中国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环境。
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70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国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第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史。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事务全面参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国周年庆祝中国的独立自主建国周年庆祝中国的独立自主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
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隆重地庆祝建国周年,纪念中国的独立自主。
中国的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宝贵成果。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一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才真正摆脱了外来势力的控制。
建国后,中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独立自主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不论是在联合国,还是在其他国际组织中,中国一直以坚定不移的态度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经济上,中国坚持自主发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如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源自于中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被他国左右。
文化上,中国保护和发扬着传统文化,建设了独立自主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
中国的独立自主也表现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上。
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多边与双边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不谋求霸权与扩张,而是打造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中国的独立自主面临着一些困 challenges。
在国际事务中,仍有一些国家试图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甚至打压中国在一些国际组织的发言权。
在经济上,中国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赖。
在文化上,中国也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国际间的文化认知。
只有克服这些困 challenges,中国的独立自主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
建国周年庆祝是我们纪念中国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方式。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保家卫国独立自主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志愿军克服困难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和取得的外交成就,感受老一辈外交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本课为第二课时《保家卫国独立自主》。
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到处是战争的创伤,人民渴望经济建设。
过渡:一场国门之外的战争让新中国的领土再次受到侵犯,新中国决定出兵。
引出问题:抗美援朝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设计意图了解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困境,知道我国出征朝鲜是正义参战,从而提出研究问题: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环节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感悟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通过史料分析抗美援朝出兵的原因出示史实材料;抗美援朝战争示意图,第七舰队登陆台湾岛图片,谈话:1950 年朝鲜内战爆发,邻国朝鲜也发来请求出兵援助的电报。
同学们,如果你是新中国的领导,面对美国的无理挑衅你会怎样抉择呢?学生交流小结:面对如此艰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的权衡,终于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当时国际环境的了解、分析辩论,从而认识到我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合理性。
认识到我国出兵朝鲜既是出于爱国的主义也是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的正义出击。
对比分析史实资料了解志愿军迎难而上保家卫国的决心。
谈话: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保卫新中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1环境,志愿军毅然开赴朝鲜,但是我们面对的敌人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说说你从以下资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播放视频并交流2)(提取信息并概括: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后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你)(3观看一段视频并拿出任务单,用关键词概括志愿军入朝后遇到的困难。
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共赢作者:高飞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5期“1974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回到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务实轨道。
”“20世纪80年代,依据‘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把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视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开启新的征程,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来,中国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揭开了中华民族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
70年来,中国外交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由此,彻底粉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枷锁,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支持印支人民的反法斗争,派志愿军抗美援朝支持朝鲜人民反对侵略,对帝国主义的遏制、封锁和禁运进行了坚决斗争。
随着在地区事务中作用的增强,中国开始在世界多边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外交中“和平共处”与“独立自主”两项原则为推动二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54年,为了争取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早日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中国参加了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为《日内瓦协定》和《印支停战协定》的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开展战略和表里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B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D .理论联系实际 A .分清敌我C .按照 事情本身的长短曲直答案 :B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28-22、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设想是在〔〕。
A .1945 年 B .1946 年C .1947 年D .1948 年 答案 :B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29-13、1974 年,毛泽东提出了 “三个世界〞 划分的战略设想; 以下国家中属于第三世界的是 〔〕; A .中国 B .苏联 C .英国 D .日本 答案 :A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29-1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开展 D .和谐与共赢 C .开放与合作 答案 :B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30-2 ;5、1985 年, 邓小平将国际关系问题总结为 “东西南北〞 四个字; 此中核心问题是 〔〕。
A .人权问题 B .和平问题 C .东西问题 D .南北问题 答案 :D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30-26、世界和平与开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A .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 .人口增长掉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C .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答案 :D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30-3 、p .231-37、当当代界格局开展的趋势是〔〕。
A .一极独霸世界 B .两极格局对峙C .单边主义昂首D .多极化 答案 :D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31-28、经济全球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以下属于其负面影响的是〔〕。
A .对开展中国家的开展提供了机遇B .对兴旺国家的消费布局形成了影响 D .对一些开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了冲击C .进一步鞭策了全球政治的多元格局答案 :D ; 考题来源 :第一节,教材 p .232-39、经济全球化的底子动力是〔A .科技革命和出产力的开展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毛概第十三章选择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953年12月,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少奇D.邓小平2.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A.第一世界B.第二世界C.第三世界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出C.改革与开放D.民主与法制4.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A.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B.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C.主要霸权的衰落D.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5.经济全球经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D.发达资本主义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6.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围和规模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C.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D.西方的“西化”与“分化”政策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真正的不结盟C.和谐世界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主权和利益放在首位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C.友好和平,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A、主权平等B、领土完整C、互不侵犯、互不干涉政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二、多项选择题:1.在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是()A.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B.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C.恐怖主义已经对全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2.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因为()A.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它有利于更好的维护我国的利益C.我国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D.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真正的不结盟”5.2005年9月15日,主席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B.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6.我国外交工作的总体布局是()A.大国是关键B.周边是首要C.发展中是基础D.多边是舞台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
部编版初二历史必考知识与关于初中生如何学好历史部编版初二历史必考知识汇总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