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第5册《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理解并识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分析经济危机引发的几类矛盾并理解各国走上不同道路;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记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学生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其中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
2.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掌握政权的原因和影响。
本课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学过程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思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联系前一个单元内容导入新课,第二步引导学生整理课本结构,第三步以课本上的重难点设计四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探究,第四步总结全课。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引导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教学4、板书设计:股票发行加剧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原因:2、特点:特点一,范围广;特点二,时间长;特点三,破坏性大;特点四,来势凶猛。
二、经济危机爆发下,有哪几对矛盾激化?矛盾的重要表现是什么?1、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矛盾。
主要表现:阶级矛盾2、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主要表现:倾销商品,掠夺财富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关税战、市场战应对危机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对内改革(温和)第二条道路:建立法西斯政权(暴力专制)解决概念:法西斯是指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而建立的对内(镇压群众运动),对外疯狂(战争)的政权,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在危机面前,美国和德国、日本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四、危机的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一战后,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繁荣,这种繁荣真的能持续下去吗?事实证明不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黄芳前期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大危机的爆发,之后的第二第三课为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课在本专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调整的重要原因,而且它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经通过了之前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基本上适应了高中的历史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历史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拥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不再满足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
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法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强对实质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关于世界经济建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显示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G20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世界政界商界云聚一堂共商世界低迷问题,G20成立于1999年,其目的就是为1998年经济危机提出药方,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下出现了世界金融危机,C20升级为政府首脑参加会谈,世界各国的这种合作推动了人类共同的发展进程。
但是在80多年前的那场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各国并不是这样,结果让人类经历了一场浩劫。
好,就让我们回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去了解一下当时这场危机是如何发生,又如何产生巨大影响的吧!【新课内容】探究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教师设问:从地图上看经济危机爆发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地域范围: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教师过渡:这场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经济大危机。
3. 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1920年代的经济繁荣与泡沫。
2.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1929年股市崩盘。
3.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供需失衡、信用紧缩、全球化影响等。
4.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失业、贫困、通货紧缩等。
5.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政府的干预与新政、国际合作的尝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大危机中的具体事件,如美国的“新政”。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提供关于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资料、书籍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相关图表、数据等。
3. 网络资源:获取有关经济大危机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1920年代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1929年股市崩盘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经济大危机期间的具体事件,如美国的“新政”,让学生了解政府干预的效果。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七、课间休息:1. 给学生提供10分钟休息时间,让他们放松身心,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大危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理财观念、消费习惯等。
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剖析危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反思国际格局整体化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特点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经过,引导学生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环环相扣的发展经过:通过数据表格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体会危机下的社会万象和道路选择,进而促使学生反思历史,感悟以史为鉴的魅力;通过自由讨论和归纳总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繁杂甚至矛盾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理解这场经济危机不仅时间长、范围广,也是引起国际格局破立和文明曲折反思的重要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危”中有“机”,感悟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经济危机,通过协作责任信心共同解决危机,度过难关;带着一份真实和思考看待当下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现象。
三、教学要点1、重点: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过程2、难点: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的原因;如何多维度的理解危机的蔓延四、教学过程导入: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迅速的席卷全世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看课本,感受1929-1933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提问: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回答: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出现“柯立芝繁荣”。
分析“柯立芝繁荣”出现的原因:一战给美国的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泰勒制;福特制,柯立芝的继任者胡佛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自信的总统,他说“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经济危机前后美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敏感性和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2)认识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原因(1)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背景;(2)股市泡沫、信贷扩张、生产过剩等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
2. 经济危机的特点(1)危机的严重性、持续时间长;(2)涉及范围广,影响全球;(3)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3. 经济危机的影响(1)美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变革;(2)世界格局的变化。
4. 罗斯福新政(1)新政的出台背景;(2)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经济复苏的作用;(3)新政的影响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效果。
3. 比较法:比较经济危机前后的美国经济变化,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原因;(2)通过展示经济危机爆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讲解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影响;(2)讲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 讨论:(1)分组讨论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2)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分析其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掌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概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点进行文字加工、整理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及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锻炼学生运用以往学会的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去完成任务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撰写新闻稿的过程,培养学生搜寻资料、筛选资料并整理以及文字加工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危机的影响的认识。
3、在分析、剖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及实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层层剥皮深入的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程度虽有所不同,但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一致的,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因此,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通过对罗斯福总统个人及其实施的新政的了解,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罗斯福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等精神和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教学难点:新政的特点、评价五、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图片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成果:(预习作业:(1)阅读教材P29----31,归纳总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教案www.5y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教案出发点:、本课虽然是独列一课,但是仍然是后两课内容的历史背景;2、本科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爆发和蔓延的原因,考虑到学生经济学知识相对有限,建议教师讲授过程中少用经济术语,更多地以数据和事例加以说明,教学效果可能更加有效。
一、教材结构:两目:黑色星期四——危机的爆发危机的蔓延二、黑色星期四、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本目的重点)★大背景: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柯立芝繁荣”时期(利用了一战后世界经济对美国的有利局面:欧洲国家经济的复苏有赖于美国的经济;泰勒制——科学管理、福特制——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不平衡:浮华背后的危机(1)企业利润的增长和工人工资增长的不平衡:(课本小字中的数据)(2)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课本小字中的数据)(《世界现代史》85页)这两者制约了社会购买力,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3)分期付款和提前消费导致市场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掩盖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使得银行金融业出现不正常发展。
(《世界现代史》84页)美国许多银行是独立运营的,缺乏足够的财力应对金融风暴。
(《全球通史》696页)(4)证券市场的畸形发展:投资变为投机★美国政府的放任自由政策使之没有预见到经济繁荣背后的危机,从而没有采取任何的干预政策,相反还通过一些错误的鼓励经济的政策,加剧了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危机。
(《世界现代史》85——86页)★为什么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这种不平衡最为严重)2、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和影响:金融业:股票狂跌、银行倒闭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严重过剩、大量农民破产:失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水平:以上种种都可以通过图片、数据、歌谣、典型事例很直观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图片:100美元卖汽车、《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刊载“华尔街股市崩溃,陷入恐慌”的头条新闻、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正焦急地浏览着报纸,了解股市崩溃的最新消息、10月24日聚集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门前人行道的人们都显得惊慌失措,等等(网络、图书等都可查阅得到)数据:(课本、《全球通史》697页、《世界现代史》96页)歌谣:(《世界现代史》98页)典型事例:《全球通史》696页二、危机的蔓延、难点:经济危机由美国蔓延到世界的原因(1)一战后,世界市场对于美国的依赖性增强:(三角国际债务关系)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全球通史》696页(2)西方各国政府采取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政策,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失去了联合起来应对经济危机的时机,导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两个表现:一是提高关税(《世界现代史》97页);二是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世界现代史》95页)这两个做法导致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分崩离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教案标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原因;2.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3. 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各国政策和社会变革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1920年代的繁荣与危机预兆;2. 原因分析:美国股市崩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3. 影响分析:世界经济的崩溃与各国政策的反应;4. 启示及教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背景介绍:1920年代的繁荣与危机预兆(30分钟)1. 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介绍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包括美国的经济繁荣以及大战后的欧洲经济复苏。
2. 讨论学生对繁荣时期的印象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原因和可能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美国股市崩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30分钟)1. 介绍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的大萧条,分析导致股市崩盘的原因,包括信贷过度膨胀、股市泡沫等。
2. 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包括银行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等。
三、影响分析:世界经济的崩溃与各国政策的反应(40分钟)1.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包括国际贸易大幅下降、全球经济衰退等。
2. 探讨各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包括美国的“新政”、德国的纳粹党上台等。
四、启示及教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20分钟)1. 总结经济危机对各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包括对社会制度、政治形势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包括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经济政策的调整等。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危机时期的景象;2. 相关资料和文献,用于介绍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2. 使用多媒体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3. 小组讨论或小组展示,增加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经济大危机》历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和影响;(2)运用比较法,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济大危机时期普通民众生活困境的同情和理解;(2)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
2. 教学难点:(1)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2)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2)介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2)对比新政前后美国经济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大危机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2)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2. 阐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3. 谈谈你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及时调整情感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剖析危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反思国际格局整体化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特点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经过,引导学生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环环相扣的发展经过:通过数据表格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体会危机下的社会万象和道路选择,进而促使学生反思历史,感悟以史为鉴的魅力;通过自由讨论和归纳总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繁杂甚至矛盾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理解这场经济危机不仅时间长、范围广,也是引起国际格局破立和文明曲折反思的重要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危”中有“机”,感悟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用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经济危机,通过协作责任信心共同解决危机,度过难关;带着一份真实和思考看待当下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现象。
三、教学要点
1、重点: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发生过程
2、难点: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的原因;如何多维度的理解危机的蔓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迅速的席卷全世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看课本,感受1929-1933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提问: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回答: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出现“柯立芝繁荣”。
分析“柯立芝繁荣”出现的原因:一战给美国的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泰勒制;福特制,柯立芝的继任者胡佛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自信的总统,他说“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的20年代
2、危机的30年代
提问:繁荣的社会为何会迎来危机?
材料:1920-1929美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表(书上小字)
国民生产总值
企业利润
股权交易
工人工资
材料:
提问:繁荣中存在什么问题为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1、贫富差距拉大
利润工资失调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制约了社会购买力,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提问:危机出现了,人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哪些现象让人们如此自信
——在股市的疯狂投资导致股指疯长,制造了繁荣的泡沫
提问:人们购买力下降,但哪种购买方式掩盖了这一问题
回答:借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实现购买,用明天的钱来源今天的梦
提问:会导致什么问题
回答:积累很多财富的泡沫,泡沫破裂——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
提问:为了防止股市下跌采取了那种办法?
回答:金融巨头投资来救市,但救市失败,10月29“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盘。
提问: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开始波及到其他各领域,此时还有办法补救吗?
回答: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加强调控,但是由于胡佛的政策以及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危机
材料:1930-1933美国银行公司倒闭数据表
二、危机的蔓延
1、时间长
一般危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
这次危机:危机——萧条——特种萧条——复苏——危机
2、范围广
美国——欧洲——世界各地
提问:为什么“美国一感冒,欧洲就会得肺炎”
漫画:一战后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关系
美国——战时贷款——英法
美国——贷款——德国——赔款——英法
英法——战后还贷——美国
这样一种债务关系将美国与欧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欧洲经济严重依赖美国,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收回给德国的短期贷款,英法随之受到影响,也被拖入到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之中,由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广大的殖民地国家也被牵连其中。
提问: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的最高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筑起关税壁垒,欧洲各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回答: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导致货币贬值,欧美各国各自为阵、以邻为壑,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提问:那一个国家没有受波及?
回答: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为什么呢?(不作详解)
3、影响大
材料:
1、1931年美国农民同盟领袖约翰·辛普森说:“我感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
它的基本原则是:残忍、阴险和贪婪。
”密西西比州州长西奥多·比奥博告诉访问者:“乡下人骚动不安,共产主义正在取得立足点。
……实际上,我也变得有点粉红色了。
”
2、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查尔斯·施瓦布说:“资本主义正在经受考验,西方文明前途如何,
取决于这次考验的结果。
”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3、在美国,1930年3月6日,有125万人参加了大示威;1930-1932年,德国每年都有几
百次罢工运动,1932年,有4000多名代表在埃森召开反饥饿大会。
4、美国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白衣社、褐衣社、三K党等法西斯组织和右翼团体
十分活跃。
在法国,许多法西斯主义组织也应运而生,“火十字团”拥有150架飞机,积极准备武装夺取政权。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5、大众购买力并不能消化全国的产出,不只是因为工资增长的幅度相对较小,而且还因为
技术进步所实现的节省,并没有以更低价格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
6、大萧条正在一个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世界上迅速蔓延。
我们看到,各国就像登山者一样,
被贷款和债务、卡特尔和关税,以及迅速交换的信息(不管是交换还是恐慌)的绳索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7、霍布斯鲍姆曾经说过:“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
十之八九,也
绝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
至于苏维埃式的经济体系,就更不可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匹敌,对后者构成任何真正的威胁。
——高中历史教材
8、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罗斯福发言:我们的广泛目标是永远稳定每个国家的货币。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能在大多数国家里制定出协调一致的政策来编制平衡预算,做到量入为出,那么我们可以就更合理的分配世界上的黄金和白银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商讨。
……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经济衰退,政局动荡,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对西方文明的悲观,法西斯思潮涌动,展开国际合作,制定合作规则
小结:“危”中有“机”,危急中孕育了未来发展的启示。
练习:课后练习与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