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招聘: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题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诗词赏析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答案(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
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诗词赏析类试题及答案(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答案(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
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专业知识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A解析: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而末句提到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选项不正确。
知识模块:古诗词鉴赏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B解析:B选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选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知识模块:古诗词鉴赏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确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山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山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苏州考编语文面试题目及答案苏州考编语文面试题目及答案通常涉及对考生的语文知识、教学能力、教育理念以及应变能力的考察。
以下是一些模拟题目及参考答案:# 模拟题目一:古诗文鉴赏题目:请分析《静夜思》这首诗的意境,并谈谈它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答案:《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思念家乡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模拟题目二:教学设计题目:如果你要教授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课文,你会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答案:教授环保主题的课文,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提到的环保措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模拟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环保组织成员、普通市民等),讨论如何实施环保政策。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等。
6. 反思总结:课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感想或建议,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 模拟题目三:教育理念题目: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答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为基础,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 了解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需求。
- 设计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
【江苏地区真题】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诗词曲鉴赏汇编1.(2022 南京)古诗文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时节的景色,由“”“”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A.比喻时光流逝B.黄鸡报晓C.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的手法,意思是。
(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项是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
②“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
③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2022 丹阳市)送范山人归泰山,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后人尊称他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D.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别余往泰山。
②杳在青崖间。
(4)请用以下5个字组成一句诗填入诗中横线内。
白鲁抱客鹤(5)诗中画横线的句子隐含着一个六字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3.(2022 泰州)读古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花,二月初惊见草芽。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五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
(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2、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
(6分)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
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
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3分)(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分)(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古诗鉴赏精选习题十五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云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送》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行程顺畅、快捷、平稳,不必担忧(由“流水通波”分析);②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共一道青山(第三句);③明月相照,相互思念,心理距离很小(第四句)。
第 1 页共1 页。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诗歌鉴赏篇一: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问题】(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问题】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小学语文(满分: 100 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5 分)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手势、————、眼神、————等来表达。
2 .努力建设————的语文课程。
3 .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
4.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和————,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二、判断题(每小题分)1 .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 )2.1--2 年级将“大纲”中偏于实践性要求的表述(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偏于学习过程的表述(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 )3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 )4.“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 )5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实践法。
( )第二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拜谒/枯竭冲锋枪/冲击波恣意妄为/千姿百态B .陨石/功勋倒胃口/倒栽葱崇山峻岭/怙恶不悛C.梗概/田埂迫击炮/迫切性瓜熟蒂落/啼笑皆非D .篆书/椽子空白点/空城计愚公移山/向隅而泣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以逸待劳B .漫不经心C .突如其来D .张灯结彩分庭抗理和颜悦色接踵而至休戚与共信口雌黄见微知著精妙绝伦不知所终哄堂大笑推心至腹浑然一体估名钓誉3.“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守信用”与这句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 )。
A .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守信用吗?B .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C .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D .答应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
4 .下面的诗句中依次填入的花名是 ( )。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
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一种芳草。
(l)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 下阕抒发了吊占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
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
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
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诗人是由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诗却失去了味道。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