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元朝杂剧最为兴盛
- 格式:docx
- 大小:12.78 KB
- 文档页数:1
艺术研究元代杂剧的兴盛兼评作家关汉卿(一)杂剧在元代兴盛与成熟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戏剧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就有近似独角戏的演出.演员是宫庭的弄臣“优”.后发展为二人表演的参军戏。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歌舞结合.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宋杂剧及金院本。
金院本情节较复杂,演员已有四、五人,音乐方面已有诸宫调.但对演唱无严格要求,、元杂剧在宋金杂剧基础上.有极大发展与突破:元杂剧一律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对演员的演唱要求十分严格.要“协宫调”,、演员必然唱出各宫调所表现出的情感。
如“正宫”宜惆怅雄壮.要唱得激昂、感慨:“仙宫”宜清远绵邈,要唱得舒缓悠扬(见元南芝庵《论曲》)。
因而元杂剧在音乐唱腔上.较之宋金更富有表现力.可以准确而有层次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音乐语言显得十分丰富。
通过演唱.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由于元杂剧以唱为主.所以有旦唱本、末唱本。
其次元杂剧把宋金杂剧的四大段,改为四折.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层次、脉络更为分明。
同时元杂剧还加有楔子.放在第一折.犹如序幕.也有夹在四折之中起勾连作用.还可用小令结尾。
还有题目、正名.以概括内容,收束全剧。
更重要的突破是:使杂剧脱离了叙事体.走向代百体.它标志一文/段瑾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无论剧本创作、歌曲演唱、演员表演,戏剧情节,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初期大批文人从事杂剧创作.对杂剧的兴盛功不可没。
元代初期废科举.轻理学.贱儒生。
文人失去了靠科举进身的机会.他们生活无着.困苦潦倒.内心苦闷.因之有一大批文化人投人杂剧创作.既可糊口安家.又可施展才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找到了与社会的切合点。
当时元代首都大都有许多“书会”专门从事杂剧创作.著名的“玉京书会”成员就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
元代对理学的轻视.也使杂剧作者得到思想大解放的机会.被理学禁锢的一些观念得到冲击.“书会”作者创作比较自由.使杂剧这朵奇葩得到滋养的沃土。
文章编号:4""&5%4"6(!""#)"$5""!#5"&元杂剧繁盛之内部成因任会平(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4&#""")77摘7要: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艺术,元杂剧无论是艺术形式的完美,还是思想内容的深邃,都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已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任何艺术的发展、繁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多种艺术成果基础上才能发展成熟起来。
元杂剧的繁荣,除了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外,还有其内部基本因素的发展与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元杂剧繁荣的内部成因。
77关键词:元杂剧;繁盛;内部成因77中图分类号:89"%7777777777文献标识码:2$%&’(%)*+’),-%,.-(&/’0*-1(2,/2%3-.&/’41)%5167’()+,)’:;5<;=>77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
”[4]<?#4元代是我国戏剧艺术空前活跃的时代。
据文献记载,当时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八十多人,杂剧作品达五百余种,出现了许多杂剧艺术创作的团体和许多戏剧活动场所,成为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
元杂剧的繁荣,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
但从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繁荣的成因看,必然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元代杂剧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歌舞、百戏等传统艺术的成就,尤其是直接吸收宋杂剧、金院本的舞台艺术成果而发展成熟起来的。
因此,探究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应首先了解构成戏曲艺术的内部基本因素。
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铺垫4、歌舞艺术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为戏曲艺术作的简练的描述,中国古代的歌舞乃是中国古代戏剧诸源之头。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兴盛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如下是有关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1)社会现实的要求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合作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被堵塞,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大多数仕进无门的文人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元好问《孙伯英墓铭》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杂剧经历过一个自兴盛而渐趋衰微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其前是杂剧的兴盛时期,其后是杂剧的衰变时期。
所谓“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极其普遍而频繁。
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现象,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1272年)之元成宗延佑末年(1320年)约五十年。
元杂剧的兴盛,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明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
”认为经济繁荣促使杂剧兴盛。
元代前期,大都(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汴梁(今河南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平(今属山东)等城镇,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经济恢复较快。
在这些城填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茶馆清唱和“执红牙板”式的歌吟也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填环境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随着城填经济的繁荣,商业性的游乐场所——“构肆”、“勾栏”、“乐棚”等,也日益增多,遍布京城和各地城镇,成为杂剧演出和观赏的固定营业场所,观者往往“挥金与之”(夏庭芝《青楼集志》)。
当时北方乡村的经济也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农村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地开展戏曲活动。
乡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
现在晋南地区仍保留着不少金元时期的戏台,大都依庙而设,已初步鉴定的就有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万荣等地的元代戏台8处。
这些遍布各地的戏台成为元代乡村杂剧演出繁盛的形象证明。
在这种乡村戏台上演出的多为专业戏班。
如河南万荣县风伯雨师庙戏台石柱顶部,刻有“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字样。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土建学院2012级土木二班朱和跃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
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
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
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
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妓女超过两万之多),市民工商多就有娱乐要求。
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考察杂剧是元代在歌舞戏和诸宫调等讲唱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表演艺术。
元代以前,虽然出现了“杂剧”的名称,但她们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戏曲。
到了元代,杂剧才在汲取了大曲、破曲等舞曲和讲唱诸宫调营养的基础上,发展成纯粹的代言体,并且是有科范动作、有宾白、有歌曲、有角色化妆的真正舞台戏曲。
元杂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下面重点来谈谈其中的公案戏。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
那么,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要想了解元代公案戏繁盛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公案戏产生的社会背景。
1260年,元朝建立;到1330年,元杂剧走过了历史上的繁荣期。
元朝统治前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元杂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人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后期,而草原民族本身就极具彪悍和粗野的气质。
他们入主中原后,自身的草原文化、奴隶制度与汉民族的封建文化产生巨大矛盾,对后者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沦为奴隶,同时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赖以进身的道路被堵死,朝廷内入阁为相的,基本上都是蒙古人;另一方面,元代贵族还实行极其严格的民族歧视政策,残酷的剥削、压迫汉人和南人,成为蒙古人的奴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夺去。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汉族人民“人在元朝,心在汉”。
对当时腐朽的政治深恶痛绝。
在元人的压迫下,连最基本的民族平等都没有,吏治之坏难以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的渴望司法的公正,公案戏也顺应潮流而产生。
公案戏更是塑造了一大批的清官形象,比如包公、窦天章、张鼎等。
公案戏中有《窦娥冤》、《灰阑记》、《陈州粜米》等著名篇章。
作者通过描写好人受冤,但是最终受到清官的公正断案和解救,而得到公正的审判的故事,塑造了清官公正、廉洁、高大的形象。
以此来表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这是早期公案戏产生的原因之一。
论社会背景对元杂剧繁荣的影响摘要: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相对于前代戏剧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王国维赞元杂剧的文学成就为“一代之绝作”。
与大多数文学形式相同,元杂剧也经历了从形成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这与元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影响元杂剧盛衰的主要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作家群体。
关键词:元杂剧政治文人王国维曾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对于元杂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引起后人对元杂剧的重视,对于元杂剧何以在元代繁荣兴盛也引起诸多讨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仅应该着眼于戏剧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论述。
一、政治土壤随着宋、金王朝的灭亡,原有的政治格局遭到巨大破坏,元代的疆土空前扩大,这使得原本孤立的各民族、各地区的相对封闭隔绝状态被打破,人们的思想交流频繁,这就需要宽松的思想环境以及言论的自由;其次,元代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外国的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外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融会, 促进了元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放与多元;再者,元政府对汉族的知识分子以轻视的态度,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尤为繁盛。
这在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里得到证实: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土壤。
三、创作主体元代开国后有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实行科举制度,而作为选官制度的核心,也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转变的重要途径,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很多文人走向瓦肆勾栏,他们与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杂剧脚本,他们融内心的悲愤与自身对下层生活的体验为一体,使作品同时具备现实意义。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对于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许多同学感到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此,笔者试图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元朝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耶律楚材《赠蒲蔡元帅》诗云“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
”可见大帅出征前亦随身携带艺人,对伎乐的喜好,使元贵族在驰骋征战之际,还念念不忘藉助军事压力向宋廷索取杂剧艺人、讲唱艺人、百戏艺人。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大批地笼络全国艺人,从而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元朝政府特定的文化氛围。
蒙古统治者实行文化辖制和思想禁锢,但包括杂剧在内的词曲这一领域相对来说要较为宽松,杂剧作者能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那个时代的深沉的悲愤和抗争的苦闷。
第三,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吸取前代戏曲的精华。
元杂剧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第五,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系统的情节展现,直观的生活真实显示以及对内在感情抒发的注重,使得艺术家们有可能淋漓尽致地排泄内心的巨大的郁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以极大的激情投身于杂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略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本文就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进行总结,从艺术形式、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
看一下这两个词:“杂剧”和“百戏”。
“杂”——因为多才会杂,“百”——也是形容多。
“戏”和“剧”的意思相似,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当时的汉族人对女真人深恶痛绝,就连艺术形式上也不肯承认自己和金国的是一样的。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很广泛,有唐宋时期的词调音乐、诸宫调以及一些外民族歌曲。
元杂剧与宋杂剧不同,和南戏也不一样,因为它专用北方音乐,所以常被称为“北曲”。
元杂剧叫北曲,南戏就叫南曲。
此时,我国戏曲已形成了南北戏曲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为明清戏曲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
常言道,唐诗宋词元曲。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第二,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第三,上层社会的提倡。
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
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第四,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
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第五,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
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杂剧”之名,始见于唐代,一般认为与“杂戏”同义,泛指当时的参军戏和歌舞小戏。
唐代已有简单的戏剧,通称“戏弄”,大致可分为歌舞戏和滑稽戏两种,情节十分简单。
宋代则有官本杂剧,大抵也是以故事世务为讽谏的歌舞和滑稽表演,实际上仍未脱滑稽剧之貌。
金代的戏剧叫做院本,它大致上与宋代的官本杂剧相同。
自唐代到金代的戏剧,都包括音乐、歌唱、说白和表演这些戏剧的重要成分。
元杂剧正是吸收、借鉴了以上多种戏剧的表演手段,同时吸取了其他说唱文学的成分而发展和形成的。
到了元代杂剧,才把“杂”的本义扬弃,也把滑稽戏面貌变革。
虽然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是宋代戏文,又叫宋代南戏,但这种戏曲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局部地区流行,而且流传下来的剧本极少。
元杂剧却是在全国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剧本的戏曲样式。
元杂剧吸收了“诸宫调”和“赚词”两种说唱文学联套的特点,形成了它自己的联套形式。
“诸宫调”是宋、金时代的一种讲唱文学,它是唱辞和说白相夹杂的形式,讲说长篇的故事。
“赚词”是用套曲形式来叙述故事,把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子联成一套,前有引子,后有尾声。
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兴盛,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从而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关于它兴盛的原因,大致有五方面:一、城市经济繁荣,戏剧演出商业化。
元代中外贸易相当兴盛,使得自宋代以来本已繁荣的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商业的游乐场所日益增多,戏剧演出也就愈来愈广泛,并且进一步商业化。
二、兴盛的农村戏剧演出。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
此外,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这些戏班会获得报酬。
这也是一种商业化现象,商业化促进竞争,竞争使得元杂剧走向繁荣。
三、上层社会提倡。
关于元王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据《元史‧
百官志》,元王朝设立的管理“乐人”的教坊司置于正三品高位,元代的教坊乐都是非常庞大的,约有五千人。
一种民间娱乐进入宫廷,在宫廷流行,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特别是对上层社会发生影响,从而使这种娱乐更加流行。
四、众多知识分子参与或从事戏剧活动,是元杂剧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中著录杂剧作家152人,嗣后《录鬼簿续编》又录元明之际的杂剧作家71人,两书合计223人。
五、著名演员的作用。
出现大批著名演员是促使元杂剧繁荣的重要条件。
戏剧的传播需要依靠演出,大凡一种戏剧,它的表演者中涌现出一批优秀艺人,往往会提高和发展这种戏剧的艺术水准,从而促使它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