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崩塌、滑坡、泥石流(1)
- 格式:ppt
- 大小:8.68 MB
- 文档页数:94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
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滑坡、泥石流灾害1、滑坡: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2、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
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4、危害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
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信访系统关于地质灾害分类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
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林风关于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概念,大家知道有什么区别吗?为加深大家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来帮助大家进行学习。
(1)边坡图1边坡实物图图2 边坡的组成要素广义来说,如图1所示,地球表面上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都被称作边坡。
可以说,每个山体的侧面都是所谓的边坡。
如图2所示,边坡的组成要素包括:坡底、坡脚、坡面、坡肩、坡面和坡体。
每个边坡都有走向、倾向和坡角。
水平面和坡面的交线即为边坡的走向线。
坡面上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为坡角。
水平面中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所指的方向即为边坡倾向。
猛一看,这就是边坡啊!其实,边坡可复杂着哩!边坡根据不同的分类属性,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1所示。
表1 边坡的分类从上表也可以看出边坡是复杂的地质体。
在降雨、地震、河流冲刷和人为扰动等作用下,边坡一旦身体不舒服又内心不高兴了,它就要搞破坏了。
因此,就产生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可以这么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降雨、地震和人为扰动等诱因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产物。
(2)滑坡图3 滑坡实物图图4 滑坡的组成要素(①后缘裂缝;②后壁台坎;③滑坡台;④滑坡趾;⑤滑坡侧壁;⑥剪出口;⑦滑床;⑧滑动面)在地震、降雨、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组成边坡的土体或者岩体或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即滑动面),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坡底滑动的自然现象就是滑坡。
如图3所示,就是一个滑坡实物图,此类灾害产生的破坏在世界各地的山区和丘陵区是较为严重或最为严重的一类地质灾害。
如图4所示,展示了滑坡的组成要素:后缘裂缝、后壁台坎、滑坡台、滑坡趾、滑坡侧壁、剪出口、滑床和滑动面等。
由于滑坡灾害后果严重,因此针对滑坡病害机制和预防的科学研究较为广泛。
此方面的研究内容可自行检索学习。
(3)崩塌图5 崩塌灾害实物图崩塌是与滑坡灾害比较类似的一种地质灾害,但是其滑坡又不同。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1、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烈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斜、翻滚的地质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掉块、小崩塌经常出现:新增裂缝:动植物异常2、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霄及人丁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前缘出现峰起和放射状裂篷,后缘烈篷加宽,产生新烈锋,中部烈缝加宽,产生新烈锋,出现错落台阶,有小坍滑现象;后缘出现斜向裂缝.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中于隆水(暴雨,冰从、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海或小坡上的一种博带大量沙,石块和巨研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松散物质丰富:沟谷两侧滑坡、坍滑强烈。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不同,地面塌陷分为岩溶性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5、地裂锋:地烈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烈缝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形成一种地质灾害。
6,地面沉峰,地面沉峰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面垂直下的现象。
人为因素主要指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荷载等基本特点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地质灾害防治小知识一、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前兆1、崩塌发生有何前兆( 1)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3)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4)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5)动物出现异常。
2 、滑坡发生有何前兆(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7)滑坡前缘出现鼓丘;(8)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3 、泥石流发生有何前兆泥石流发生前,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二、应急处置措施1、崩塌、滑坡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1)将人员和重要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2)在滑坡、崩塌体上方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3)事先制订好撤离路线和计划。
2 、如何躲避泥石流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3 、如何躲避滑坡躲避滑坡应尽快跑出房屋,不应顺沟向下、或向上游跑,应向滑坡两侧跑,并跑到滑坡体外。
三、灾后应急自救小知识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 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地质灾害防治一.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应该明确两点:(1)和其它自然灾害一样,地质灾害也是以人为中心而论的,离开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危害、威胁,灾害便无从谈起。
(2)地质灾害的动力来源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含人类活动的营力作用)。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滑坡(一)滑坡的定义、要素及类型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2.滑坡要素了解组成滑坡的各要素以及它们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是正确识别滑坡的基础。
(1)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脱离且向下滑动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2)滑坡周界:滑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是确定滑坡范围的标志。
(3)滑坡壁:滑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4)滑动面:滑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5)滑动带: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6)滑坡床: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
(7)滑坡舌: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
(8)滑坡台阶: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岩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的台阶状错台。
(9)滑坡洼地:滑体滑动后与滑坡壁之间拉开形成的沟糟,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10)滑坡鼓丘:滑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11)滑坡裂缝: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12)主滑线: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也叫滑坡轴;它代表着一个滑坡整体滑动的方向,位于滑坡体上推力最大、滑床凹槽最深的纵断面上,也是滑体最厚的部分;主滑线实际上是个虚拟要素,其形态或为直线、或为曲线、折线,主要取决于滑床顶面的形状。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
(二)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1.滑坡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内容及方法一、滑坡危险性评价①调查内容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②评价方法滑坡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在滑坡调查与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滑坡发生的历史记录、区域滑坡发育现状、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滑坡稳定程度、滑坡威胁程度等的综合分析,进一步评价滑坡发生的的频次、强度、速度、距离和扩展范围的预测评价,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分布位置、体积、发生时间概率、诱发条件、可能的扩展范围、运动速度和距离及其影响范围和强度。
从而根据滑坡威胁对象,定性评价滑坡危险性。
二、崩塌危险性评价①调查内容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4)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质、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②评价方法崩塌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在现场调查及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崩塌灾害历史及现状发育程度分析、崩塌变形破坏特征、结构面交切程度、威胁范围等的分析,从崩塌灾害发生的概率、频次以及威胁对象的受威胁程度、滚石击中威胁对象机率等定性评价其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