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
- 格式:ppt
- 大小:399.50 KB
- 文档页数:10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
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文章目录*一、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二、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三、中药方剂有哪些呢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1、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
方剂中方指医方。
方剂与中成药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按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精选内容,主次分明,注重实用,讲求实效,并将现代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取得的新成果、新剂型引入到教材中,力求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前瞻性,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中成药的含义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
具体应用中分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医学上的用的,一种是广义的日常生活中用的。
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膏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
狭义中成药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成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的一成不变上。
由于配方既定,药已制成,故而成药往往不能像煎剂方药那样表现得灵活多变,随症加减,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方剂的含义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广泛使用古今方剂。
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传染病、肿瘤、艾滋病等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1、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方剂与中成药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与中成药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分类、应用以及相关的特点和优势。
一、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指由多种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药草药组合而成的配方,经过一定的炮制和加工,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剂型。
方剂凭借其独特的组方思想,将多种药物的药效进行相互补充和增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照方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可将其分为经方和验方两大类。
经方是指古代著名医家创立的方剂,经历了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与验证,具有稳定的组方和疗效;验方则是指现代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开发的方剂,经过一定的验证和修改,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成药的定义与分类中成药是指将草药或其提取物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剂型,在中药饮片基础上进一步研制而成的剂型。
中成药通常具有方便携带、易于服用和制剂稳定等特点。
根据中成药的剂型和药理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丸剂、散剂、片剂、糖浆剂、水剂等多种类型。
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的圆形丸子;散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细末,用温水或其他液体调服;片剂是指将研磨成粉的药物用草木灰或淀粉胶粘剂制成的扁平片状剂;糖浆剂是将草药提取物溶于糖浆基质中制成的剂型;水剂则是指用水煎煮药材后,取其浓缩液制成的剂型。
三、方剂与中成药的应用方剂和中成药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方剂的优势在于其组方思想独特,能够综合考虑疾病的整体情况,通过多种药物配伍达到协调药效的目的。
中成药则具有剂型方便、易于携带和服用的优势,适合于长期用药和居家应用。
方剂与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以其独特的药理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改善生命活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方剂和中成药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一、方剂与中成药概念中医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病斗争密切相关的。
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制成剂型,成为中成药。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酌定用量而配伍组成的有特定剂型用法的中医处方。
方剂既是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所谓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结合适宜的制药工艺,赋予特定的剂型,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具有确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可以直接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或患者根据需要直接购买的一类药物,简称为成药,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与中成药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但二者还存在一些区别:方剂又称“药方”、“医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临证组方,突出个体针对,其组成、主治、剂型都随病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具有加减灵活、善于变通等特点,专为某一患者使用。
中成药属“成品制剂”,是从方剂的成方中衍生而来。
它的组成、主治、剂型用量都是固定不变的,既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给药,也可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经验直接购买。
中成药优点: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并且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比较方便,用于病证相同的大多数患者。
二、中成药常用剂型介绍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
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冲剂)、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注射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方剂与中成药里的名词解释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与中成药是中医学的瑰宝,凝聚着古代医家的智慧与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与中药相关的名词。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方剂与中成药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内涵。
一、方剂方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处方,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方剂分为经典方剂和新方剂两类。
1. 经典方剂经典方剂是指传世的古代方剂,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疗效。
它们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当代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处方。
其中最著名的经典方剂包括《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白虎汤,以及《金匮要略》中的四逆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草药的组合,起到协同作用,达到调理阴阳、恢复人体平衡的目的。
2. 新方剂新方剂是指近代以来根据临床需要而创立或修改的方剂。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药研究的进步,新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方剂活血化瘀胶囊,它采用了当代科技手段提取了中草药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二、中成药中成药是指中药制剂颗粒、胶囊、丸剂、散剂等形式的药物,经过药物加工和现代科技处理而成。
1.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中药原料经过研磨、制粒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的颗粒状药物。
颗粒剂不仅方便服用,而且对中药的药效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常常包括煎煮、过滤、浓缩等步骤,以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由于颗粒剂易于储存和携带,成为了许多中药制剂的首选。
2.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粉末或浸膏装入胶囊中制成的药物。
胶囊剂的制作是将药粉填入胶囊中,然后封口,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易储存性。
胶囊剂的优势在于无需辅助剂,容易服用和保存,同时也方便对中药粉末进行剂量调配。
常见的胶囊剂包括川芎嗪胶囊、复方丹参胶囊等。
3.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粉末加入辅料,经过搅拌、蒸煮等工艺制成的团状药物。
丸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研磨和加工,以获得指定的形状和大小。
中医方剂学与中成药浅析中医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体现。
中成药则是中医方剂学的具体应用,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实际药物表现。
本文将就中医方剂学和中成药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医方剂学的概念及特点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作用机制等问题,旨在探究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功效以及相互作用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医方剂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整体观念。
中医方剂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而非片面强调症状和疾病部位。
二是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方剂学在选择方剂时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进行精细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三是注重经验积累。
中医方剂学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中成药的定义及分类中成药是指已成品的中药制剂,是中药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比例、剂型和规格配制而成的复方制剂品种。
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常用形式,具有剂型方便、服用简便、药效稳定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
根据其剂型和作用特点,中成药可分为丸剂、散剂、糖浆剂等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病情。
丸剂是将中药粉末或浸膏加入辅料制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剂型,具有口服方便、携带方便等特点,适合于长期服用和药效缓释。
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的剂型,易于吞咽和吸收,适用于急性病情或需要快速见效的治疗。
糖浆剂是将中药提取精华后加入糖浆或蜂蜜等辅料制成的剂型,适合于儿童、老年人或口服困难的患者。
三、中医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关系中医方剂学和中成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各具特点。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着重研究中药性味功效、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是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基础。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方剂是指中医药处方中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种草药的搭配和配伍规则。
方剂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一定的草药搭配、制法和用法制成的药品,适合中医治疗的需要。
方剂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综合性:方剂是由多种草药组成的,草药之间有配伍规则,形成整体的治疗方案。
2.鲜活性:方剂的组成和使用是根据病情和病人情况实时调整的,草药的种类和用量可以灵活变动。
3.全面性:方剂可以针对疾病的多个方面进行治疗,达到全面的疗效。
4.经济性:草药的价格相对较低,方剂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方剂的分类:根据方剂的用途和治疗病症的不同,方剂可以分为外治方剂、内治方剂和兼治方剂等。
1.外治方剂:主要用于外伤、瘀血、溃疡等外科病症的治疗,如桃红散、乳香散等。
2.内治方剂:主要用于内科病症的治疗,如逍遥丸、四君子汤等。
3.兼治方剂: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的方剂,主要用于病症复杂、需内外兼治的情况,如逍遥散、八正散等。
中成药是指将中草药炮制加工加工成具有一定疗效的成药,是现代化、标准化的中药制剂。
中成药可以直接服用,无需再进行煎煮等制作过程。
中成药在传统中药基础上,通过提取、浸膏、制粉、装盒等工艺技术,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并调配搭配成配方,制成药片、胶囊、丸剂、糖浆等形式,方便患者服用。
中成药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标准化:中成药制作过程遵循一定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2.统一性:中成药的制剂、规格和用量是统一的,方便药店销售和患者使用。
3.方便性:中成药无需再进行煎煮等制作过程,患者可以直接服用,方便快捷。
4.储存稳定性:中成药通过现代工艺加工制作,药品的储存和保质期相对较长。
中成药的分类:根据中成药的制剂形式和用途的不同,中成药可以分为药片、胶囊、丸剂、糖浆等。
1.药片:将提取或粉碎的草药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固体片剂,如黄连上清片。
2.胶囊:将草药粉碎,装入胶囊中制成,如人参胶囊。
3.丸剂:将草药制成细小颗粒,并加入胶囊剂、糖浆等胶状物制成,如麻杏石甘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