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台风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44 MB
- 文档页数:38
1990-2012年浙江省台风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特征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摘要】利用1990-2012年影响浙江省的41个台风统计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台风灾害成因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征。
结果表明,台风导致的灾害程度与其带来的风雨潮密切相关,其中平均降雨量、降雨量极值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96和0.5841。
当台风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30 m/s及以上时,灾害程度会明显加重。
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是防御台风最重要的依据。
倒塌房屋数量与死亡人数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625。
防汛抗台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有效减轻了台风的灾害损失。
2000年以来,浙江省台风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政府防御指挥水平是减轻灾害的重要保障,其中,转移人口等防灾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In this paper,the features of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of the typhoon hazar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41 typhoon samples data from 1990 to 2012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orm surge caused by typho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verage and extreme rainfalls with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re 0.509 6 and 0.584 1 respectively. When the maximum wind speed reaches 30 m/s or more, the degree of the disaster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accurate and timely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ervi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typhoon defens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house collision and death is 0.862 5, therefore, works fac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are important foundations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lso , the governmental command level for defense is an important ensure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to avoid casualties.【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3(036)004【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台风;灾害成因;损失;防御措施【作者】张建忠;张永恒;严洌娜;孙国栋;章国材【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浙江省气象台,浙江杭州 310017;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 330046;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60 引言台风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在我国大陆地区登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
咆哮的海潮、漫顶的海堤、浸水的村庄、颤抖的民居、摧折的大树;12级大台风,四周一片黑暗,急速上涨的海水追赶着慌乱的人群,人们扶老携幼爬到附近山头避难……这不是耗巨资制作的电影大片,这是发生在2003年9月2日晚8时许,惠东县沿海村镇在台风“杜鹃”来袭时的真实场景。
杜鹃,当它指代一种花的时候,几乎是娇嫩无比的同义词;然而,当用它来指代发生在不久前登陆广东境内的那场台风时,其强悍的威力不亚于古代传说中“击水三千里,长空九万里”的大鹏。
现实所见往往比人们想象所及更加惊心动魄。
“杜鹃”于9月2日19时50分登陆惠东县港口镇穿过大亚湾后,于20时50分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二次登陆;又于23时15分在中山市南朗镇第三次登陆。
其间,夹带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以及异常高位的风暴潮,至9月3日凌晨1时才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杜鹃”被誉为24年来登陆珠江口最大的台风,在以迅疾之势从东向西横扫广东5小时之后,它留下了“46人死亡,近百人受伤,5400间房屋倒塌,13.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87亿元”的“礼物”。
然而,对比24年前几乎以同样路径、同样速度、同样强度袭击广东的“7908”号台风,敏感的人们也许早就发现,“杜鹃”造成的人员伤亡极大地降低了。
据资料记载,“7908”即1979年第8号台风,于1979年8月2日登陆惠东和深圳,造成121人死亡、1489人受伤,7人失踪,房屋倒塌6.7万间、损坏76万间……“杜鹃”走了。
事隔半月,粤东沿海决口的海堤已经修复,被海水浸泡过的民居正在散去潮气,死伤者及其亲人的伤口正在慢慢结痂,浅滩上牵牛花依旧顽强地绽放。
也许,当下正是反观广东人抗台防台历史的恰当时机。
“以人为本”防台风观念的胜利“回顾建国以来广东人抵御台风的历史,最大的变化就是逐渐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广东省气象台专家何夏江9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记者注意政府对待台风的一个细微的提法上的变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说‘抗’台风,现在一般不说‘抗’,而是说‘防’台风”。
泰顺县台风灾害统计分析泰顺县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下辖,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风景旅游名县。
由于地处海岛沿海地区,泰顺县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给泰顺县带来了灾害,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对泰顺县的台风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泰顺县台风受灾情况统计自1949年建县以来,泰顺县共受台风影响次数为130次,平均每年受到2-3次台风的侵袭。
受灾最为严重的是1999年,2003年和2017年。
1999年的台风“桑美”,带来了严重的水灾和风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003年的台风“香港”也是泰顺县历史上罕见的大型台风,造成了数百人死亡和上千人受伤,损失达数十亿元。
2017年的台风“天鸽”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当地的农作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
台风灾害对泰顺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受灾:台风带来的强风和大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农产品减产甚至绝收。
据统计,每次台风过后,泰顺县的农业损失都在数亿元以上。
2.城乡基础设施受损:台风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电力中断、水利设施损坏等,给城乡基础设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3.环境污染:台风过后,由于农田被淹、城市排水不畅等原因,会导致水质污染和环境恶化,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人员伤亡:每次台风过后,都会有人员伤亡和失踪的情况发生,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影响。
据统计,泰顺县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数十亿元以上,大部分来自农业和基础设施的损失。
由于泰顺县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较为险峻,台风过后的抢修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泰顺县应对台风灾害的措施面对台风灾害频发的现实,泰顺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减轻台风对当地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
1.加强监测预警:泰顺县政府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人民有充分的时间做好防范工作。
台风眼的形成原因台风眼,(eye of storm)即台风中心,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从外围内中心最初逐步增加,然后迅速增加,但到了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出现了白天可看到阳光夜晚可见到星星的少云天空。
这就是台风等热带气旋中特有的“眼”,气象学中称之为台风眼。
台风眼之发生,系由于台风内之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发生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台风眼从气象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台风中上层大致呈圆形并含螺旋状旋转着的云,在北半球是以反时钟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钟方向旋转,而在中央部位有时可以明显的看出无云的台风眼,云的旋转情形可以代表风的吹向。
在台风内部,由气象侦察飞机从各种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实际飞进台风内部观测的结果,可知台风大致为一半径甚大的云柱,其高度曾观测到有一万八千余公尺之高。
在这围绕庞大的云柱中心部分是无云或云层很薄,而且没有风雨现象,这就是台风眼。
从台风眼向外,刚离开台风眼处,即是云层最浓厚而风雨亦最大之处,渐向外则云层渐高也渐薄,风雨也渐弱。
在地面上,当有一台风逐渐接近,并且台风眼恰巧经过,然后台风渐渐离去时。
(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眼生成的_特征利用UW/CIMSS 的AODT 资料和TRMM 等卫星反演的每日海温资料,对西北太平洋2003-2005年热带气旋出眼规律及出眼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3-2005年西北太平洋这40个TC绝大多数(90%)是在它们的加强阶段开始出眼,只有4个TC是在成熟期才开始成眼;近92.5%的TC发展到台风以上级别才开始出眼,也有一小部分的TC在它们的强热带风暴阶段出眼;TC出眼的时间存在日变化,晚上出眼的TC远少于白天出眼的TC。
有80%的TC出眼时海温在28度以上,62.5%的TC出眼时海温高于28.5度。
建国以来最大台风中国每年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影响,主要是福建沿海,广东广西沿海,浙江沿海,海南沿海。
每年都有大的台风对我们一些地区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譬如2014年影响海南全岛的9号台风威马逊,2016年影响厦门的14号台风莫兰蒂。
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出了中国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年最大台风,看看这些中国历史最大台风排行榜。
截至目前,第二大风王是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强度是18级以上,风速72米/秒,中心气压945百帕。
第一大仍是1979年的风王泰培。
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到底是1979年台风泰培还是1961年台风Nancy,气象历史记录已经很明确,截至2016年,历史上最大的台风就是1975年1961年台风泰培,Nancy没有实测记录,无从考究。
1960年飓风Donna 北大西洋 140kts,中心气压930hPa;1961年台风Nanc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85kts,中心气压882hpa;1962年台风Karen,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3年台风Jud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20hPa;1964年台风Sall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70kts,中心气压895hPa;1965年台风Bes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6年台风Ki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70kts,中心气压880hPa;1967年台风Car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8年台风Agne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69 飓风Camille 北大西洋 165kts,中心气压905hPa;1970年台风Hop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00hPa;1971年台风Irm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884hPa;1972年台风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10hPa;1973年台风Nor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77hPa;1974 飓风Carmen 北大西洋 130kts,中心气压928hPa;1975年台风Jun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75hPa;1976年台风Louis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895hPa;1977 飓风Anita 北大西洋 150kts,中心气压926hPa;1978年台风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80hPa;1979年台风Tip,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5kts,中心气压870hPa;1980 飓风Allen 北大西洋 165kts,中心气压899hPa;1981年台风Elsi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95hPa;1982年台风Mac,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895hPa;1983年台风Forres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85hPa;1984年台风Vaness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880hPa;1985年台风Do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1986年台风Pegg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00hPa;1987年台风Nin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30hPa;1988 飓风Gilbert 北大西洋 160kts,中心气压888hPa;1989 热带气旋Orson 南半球 140kts,中心气压905hPa;1990年台风Mik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915hPa;1991年台风Yuri,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895hPa;1992年台风Ga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900hPa;1993年台风Ed,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15hPa;1994 飓风John 东北太平洋 150kts,中心气压929hPa;1995年台风Ange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0hPa;1996年台风Her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25hPa;1997 飓风Linda 东北太平洋 160kts,中心气压902hPa;1998年台风Ze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0hPa;1999 热带气旋05B 北印度洋 140kts,中心气压912hPa;2000年台风达维,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30hPa;2001年台风法茜,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5hPa;2002 热带气旋Zoe 南半球 155kts,中心气压890hPa;2003年台风鸣蝉,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0kts,中心气压2004年台风暹芭,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10hPa;2005 飓风Wilma 北大西洋 160kts,中心气压882hPa;2006 热带气旋Monica 南半球 155kts,中心气压916hPa;2007 飓风Dean 北大西洋 150kts,中心气压905hPa;2008年台风蔷薇,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5kts,中心气压905hPa;2009年台风妮妲,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5hPa;2010年台风鮎鱼,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60kts,中心气压885hPa;2011年台风桑达,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40kts,中心气压920hPa;2012年台风三巴,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风速155kts,中心气压900hPa;2013年台风海燕,西北太平洋,315km/h (170kt) ,895百帕;201409号台风威马逊,17级以上,风速72m/s,每秒72米,中心气压881.2百帕。
项目申报书作品名称:不同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对比分析申报单位:学员旅学员二队申报者姓名:陈智胡冬琴魏亚磊指导教员签名:程小平作品类别:■自然科学论文类□软件制作类□发明制作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训练部不同台风最佳路径集的对比分析1 必要性和发展现状1.1必要性台风(Tropical Cyclone 简称TC)是全球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对热带气旋(TC)的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准确率是非常重要的。
而热带气旋的定位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预报的初值精度。
由于TC中心的多义性(即可以在TC范围内按正涡度中心、气压低值中心、辐合中心、云区眼中心等不同定义确定TC中心位置)以及在预报业务工作中采用的资料和计算、处理技术不同,会得到各不相同的TC中心位置,也会导致定位的差异。
由于TC中心位置真值的未知性,一般都在日后依据各种观(探)测资料经综合分析判断后,最终确定其位置,因而称为TC中心最佳位置(路径),但因各国所用方法和资料不同,所得最佳位置(路径)有差异。
西北太平洋三个主要资料中心(中国国家气象局上海台风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简称CMA-STI)、日本气象局东京台风中心(Japan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y Center Tokyo简称JMA RSMC TOKYO)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给出的台风的强度资料,发现尽管在总体变化趋势上,三个中心基本一致;但具体到某一确定时刻或时段,三者或多或少存在分歧,甚至存在变化趋势完全相反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比CMA-STI、JMA和JTWC多年的TC路径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TC资料的定位差异有较为细致的认识。
48引言台风灾害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死于台风的人数约2万~3万人,据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线的“全球灾害数据平台(中文版)”平台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球范围内风暴(台风、飓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远超其他各类自然灾害,占比超过自然灾害总损失的一半。
中国东临西北太平洋,这里不仅是世界上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最多的海域,也是唯一一个一年四季都能观测到热带气旋活动的海域,近十年,每年约10个台风登陆我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4亿元。
20世纪90年代前,台风登陆研究是台风路径研究的分支,但台风往往是在登陆阶段由台风大风、暴雨和风暴潮致灾成害。
因此,独立开展台风登陆问题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台风登陆问题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例如,有关台风登陆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北极涛动、ENSO 循环、西北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热带大气的季节内震荡、南极涛动、亚洲—太平洋涛动、全球变暖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台风登陆。
有关台风登陆频次、强度、登陆地点等的研究表明,中国台风登陆数量下降但维持时间上升,强度呈现弱减少、强增多,登陆地点呈现向东以及向北偏移的现象。
已有研究表明台风在我国的登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但是,近几年有关台风登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更鲜有研究分析夏、秋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特征,大部分学者较多关注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登陆后强降水和强风等天气学近50年我国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马运佳 颜小龙 张婧 高子钰 杨雨蒙 李伊娜马运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自然灾害学博士。
长期从事社区减灾、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避难所选址优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试点县及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补充选址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主城区为例”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
49方面的研究。
然而,掌握台风登陆的时空规律对于完善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考台风刮进高考试题我们先一起来看一道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并且尝试用初中知识加以解决. 例1(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 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 (如图)得东偏南θ(cos θ=210)方向300km 的海面P 处,并以20km/h 的速度向西偏东450方向移动. 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 ,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 为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如下图,以城市O 的位置为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以正北方向为y 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假设经过t 小时后,台风中心位置从P 处转移到P ′处,射线PP ′交y 轴于点A ;经过点P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点B ;经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PB 于点C,交x 轴于点D. 在Rt ΔOPB 中,OP=300km ,∠OPB=θ,cos ∠OPB= BP OP, ∴BP=OP ·cos ∠OPB= OP ·cos θ=300×210 =30 2 (km). ∴OB = OP 2-BP 2 = 3002-(302) 2 = 210 2 (km).在Rt ΔPP ′C 中,PP ′= 20t(km),∠P ′PC=∠PP ′C=450,∴P ′C = PC = 20t ×22 =102t(km). ∴点P ′的横坐标 = BP-PC = 302-102t ;点P ′的纵坐标 = -(DC-P ′C )= -(OB-P ′C)=-( 210 2 -102t).连结OP ′,则在Rt ΔDP ′O 中,OP ′2=OD 2+DP ′2=(302-102t)2 +(210 2 -102t)2.台风中心到达P ′处,其影响区域的圆形半径增大到R=(60+10t)km.东北D F EA C ∵若此时该城市O 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则点O 在⊙P ′上,OP ′=R,∴OP ′2 = R 2. 即 (302-102t)2 +(210 2 -102t)2=(60+10t)2,整理,得t 2 - 36t + 288 = 0.解这个方程,得t 1 = 12,t 2 = 24.∵12<24,∴12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评注:这道题在文科与理科数学卷中都有,是全卷的倒数第2道解答题,其地位相当显著;此题的分值为12分,占全卷总分值(150分)的8%,是仅次于最后一道压轴题的“实力派”试题. 原题的解答用到了很多高中知识,但是我们用上述方法,完全用初中知识就可以做出解答. 其实,像这种以台风运动为命题背景的试题,在历年的中考中也时常出现.例2(2001年重庆市中考题)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下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 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 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有多长?(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分析:(1)如右图所示,过点A 作AD ⊥BC ,垂足为D. ∵AB=220,∠B=300,∴AD=110(千米).此即点A 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由题意,可知当点A 距台风中心不超过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所以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2)在BC 上分别取两点E 、F ,使AE=AF=160. 当台风中心从E处移动到F 处时,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在Rt ΔADE 中,得DE= AE 2 ―AD 2 =1602 ―1102 = 30 5 (千米) ∴EF = 2DE = 60 5 (千米).∵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60 5 15= 415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 处,该城市受台风影响的风力最大,最大风力为12―11020= 6.5(级). 评注:解完此题,再和例1作一对照,你能发现什么吗?不难看出,中考命题与高考命题一件有一定的关系,高考影响较大,中考则更灵活,因此,中考命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急先锋”,很多高考试题在命制时,就借鉴了中考命题的一些思路,从而使高考在稳定中求改革,做到积极稳妥. 受高考的影响,中考命题中也出现了大量取材于高考的试题. 所以,二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随着近几年对“用数学”意识的不断强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各类考试的热点. 另外,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很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比如以上两例在解答时用到了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 这些,都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下面的这道中考题,供同学们练习使用:(1998年河北省中考题)如下图所示,一艘轮船以20浬/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40浬/时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2010 浬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都属台风区. 当轮船到A 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 正南方向B 处时,测得台风中心已到位于点A 正南方向B 处,且AB=100浬.(1)若这艘轮船自A 处按原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 请说明理由;(2)现轮船自A 处立即提高船速,向位于东偏北30方向,相距60浬的D 港驶去,为使台风到来之前,到达D 港,问船速至少应提高多少(提高的船速取整数, 13 ≈3.6)?参考答案:(1)这艘轮继续航行,在途中会遇到台风;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为1小时.(2)船速至少应提高6浬/时.。
充满矛盾的台风林之光(说明文5)①绝大多数台风是在两半球信风气流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天气系统中了如此多的、尖锐而有趣的矛盾。
②大家都知道,台风会造成狂风暴雨的天气。
可是,恰恰在台风的中心,即直径为十几至几十公里的台风眼区里,却是个天气晴好、无风或小风的“世外桃源”。
因此,在狂风暴雨区和台风眼区分界面内外,几尺之间,这两种截然相反、矛盾鲜明的天气和谐地共存着。
③降暴雨的台风会引发大火,这是台风制造的又一个尖锐矛盾。
日本曾多次发生这一现象。
因为在日本,台风过境后,其后部西南气流在较高大的东西向山脉北风的北坡下沉时由于焚风效应而变得又干又热,只要有火源,大火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1955年10月1日深夜,日本新淇县府失火,恰逢台风过境后的强烈焚风迅速助燃,造成了市中心的毁灭性大火。
④大家还知道,台风是地球上最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可是它确确实实也是资源。
例如,盛夏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来地区旱情如火的季节,台风雨能及时地缓解甚至解除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的旱情,而且,因为台风登陆后风势迅速削弱.一般不再造成灾害,因此,台风给立夏的南方大陆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
例如,2003年7月下旬,正是伊布都台风结束了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0c左右的高温天气。
⑤更有趣的是,台风虽然是个直径可达上千公里的“庞然大物”,可是它却是一辈子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的。
这个“别人”就是比它更庞大的副热带高气压。
台风沿它的西侧和西北侧可以到达相当高的纬度,从而把热带海洋上丰富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遥远的北方。
它和秋冬季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一起,共同调节了地球上的冷热和水汽平衡。
也正是因为它能到达较高纬度,我国黑龙江东北部以至更北地区尚能受到台风影响;而我国最南端的首母暗沙,却因接近赤道反而没有台风的踪影。
8.文中能概括全文内容的是哪句话?9.文中写台风的“矛盾”,表现在哪四个方面?10.结合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充一句话,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003年高考数学台风题目解答一、台风题目背景1. 2003年高考数学卷的台风题目是当年备受瞩目的一道题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2. 这道题目涉及了数学中的几何和概率知识,考查了考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许多考生在当时的考试中遇到了困难,对于这道题目产生了很多疑惑和困扰。
二、台风题目内容1. 台风题目的具体内容是关于一个停车场的台风风险的统计问题。
2. 题目要求考生计算在停车场停放的车辆中,有多少辆车可能被台风破坏。
3. 题目给出了停车场的统计数据和台风破坏范围的条件,并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计算。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1. 对于这道题目,考生首先需要了解并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来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数据。
2. 考生需要根据停车场的统计数据来计算停车场内车辆被台风破坏的概率。
3. 考生还需要根据台风破坏范围的条件,结合停车场的布局和停放车辆的情况来计算可能受影响的车辆数量。
四、解题步骤和关键公式1. 考生需要根据停车场的统计数据计算停车场内车辆被台风破坏的条件概率。
2. 考生需要根据台风破坏范围的条件,计算停车场内可能受影响的车辆数量。
3. 考生需要综合以上两个步骤得出最终的答案。
五、题目解答和结论1. 经过仔细的计算和分析,考生可以得出停车场内可能受台风影响的车辆数量。
2. 考生还可以根据概率统计的知识给出车辆被台风破坏的概率。
3. 综合上述结果,考生可以得出最终的答案并得出结论。
六、台风题目解答的启示1. 这道题目的解答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几何和概率知识,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题目的解答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计算,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态度。
3. 题目的解答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对于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结语1. 2003年高考数学台风题目是一道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题目,考生在解答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目录一、台风生成源地 (1)二、台风结构 (2)三、台风生成随时间的变化 (3)(一)月份分布 (3)(二)年度变化 (4)四、登陆我国 (4)(一)登陆我国台风次数年季变化 (4)(二)在我国登陆路径 (5)五、灾害损失大 (6)影响我国台风特点极其成因分析摘要台风作为热带气旋的一种,其强度巨大,通常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12级风力以上,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人口聚集、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受台风影响地区。
“据资料统计,沿海地区每年因台风灾害死亡约453人,直接经济损失逾260亿元。
”[1]台风在给大陆干旱地区带来的降温降水等好处的同时,也广大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带来巨大损失。
研究影响我国台风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原因,对于预测台风灾害,普及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生成时间、结构、伴随天气和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内在成因。
关键词:我国;台风;特点;原因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它不同于其他常见大风,可以说是风中最大的风,因其风力巨大,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不仅影响海上航运和沿海渔业,而且在登陆时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甚至还给内陆地区带来了强暴雨天气,引起洪涝灾害。
一、台风生成源地“从全球各地历年热带风暴发生的情况看,在南北两个半球上,北半球发生的次数多于南半球;在东西两个半球上,东半球又多于西半球;在各大洋东西两岸上,大洋的西岸又多于大洋的东岸。
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台风82个,北半球则占了3/4,而台风最多的海区为西北太平洋,占全球台风总数的1/3,平均每年有28个左右,是全球台风的多发区。
”[2]而在台风生成的主要8个海区(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西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印度洋)中,西北太平洋地区就占到总数的38%。
第42卷第4期 2020年8月 广 东 气 象GuangdongMeteorology Vol.42 No.4 August 2020 收稿日期:2019-12-25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9B020208016、2018B020207012);广东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201706)作者简介:郭春迓(1987年生),女,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台风海洋方面的预报和研究。
E-mail:newbiubiu@126.com郭春迓,程正泉,李泳泽,等.热带气旋风圈统计及业务应用[J].广东气象,2020,42(4):56-59.热带气旋风圈统计及业务应用郭春迓1,程正泉1,李泳泽2,林芳妮1,吕华锋3(1.广东省气象台,广东广州 510640;2.汕尾市气象局,广东汕尾 516600;3.广州昊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利用2003—2019年的中央气象台台风实况报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级风圈半径频率峰值集中在300km左右,10级风圈半径为100km左右,而12级风圈则在40km左右;7、10、12级风圈半径的频率峰值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风速,7级风圈频率峰值对应的风速介于28~40m/s,10级介于35~50m/s之间,12级介于42~52m/s之间;各级风圈半径大小基本随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业务中可供预报员参考的、不同台风风圈半径下各级风速对应的百分位风圈数值。
关键词:应用气象;热带气旋;风圈半径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7-6190.2020.04.014 台风风圈预报目前仍是台风预报业务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台风多数时候活动在广阔的洋面上,实况观测资料匮乏,从而增加了预报员对台风各级风圈半径评估的难度。
现有的业务中,台风风场结构、风圈大小的实况分析和预报仍以主观判断为主,一般多是基于卫星观测,结合各种实时输出的风场产品来进行风圈评估;其中卫星观测包括基于红外探测仪[1]、基于微波传感器[2-3],以及融合了地球同步观测(如飞机测风和云导风)和极轨卫星(如基于散射测量法的二维微波探空风场)[4-5]的风场信息。
解读2003年我国的高温干旱天气一、2003年我国高温干旱天气的特点1江南大部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一个多月,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日数超过10至15天,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北部、湖南、南疆等地达15天~40天,浙江丽水、福建南平和福州等地高温日数已经突破30天。
7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的一些地区还连续出现38℃以上的酷热天气,7月13日~17日浙江丽水连续5天最高气温均在40℃以上;浙江南部遭遇50年一遇的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秋老虎”“虎威大作”,势头不减,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已经超过历史数值,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少见。
2入夏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东北中西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南疆等地都出现了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高温范围之大也是历史少见。
另外,世界其他地区也遭遇了高温干旱袭击。
欧洲各地的气温已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
印度的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记录。
3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地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浙江丽水极端温度达到425℃。
与历史同期相比,福建大部、浙江、江西中南部、广东北部及云南东部等地今年极端最高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最大值,南方大部地区不断刷新当地的高温记录,破记录站点之多,实在少见。
二、2003年高温干旱天气涉及的天气系统今夏的异常高温天气是由副高持续偏强,北方冷空气偏弱,台风影响少等诸多天气系统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
1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中心气流下沉的天气系统,气流下沉绝热增温的结果是水汽不饱和,因而水汽不会凝结形成降雨,而是晴朗的天气。
每年夏天,活动在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有规律的增强,向陆地加强西伸,就会造成较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天气。
今年控制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强、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我国大范围高温干旱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