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风降水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6
收稿日期2015-09-01台风(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和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总称,是影响浙江省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1-3]。
近几十年在西太平洋台风研究领域,国内外气象学者已取得了诸多成果。
陈联寿等、藤原等、李英等、丁治英等分别从不同尺度系统和不同纬度环流的相互作用、双涡旋相互作用、水汽输送和能量转换和冷空气入侵等方面研究了登陆台风的异常移动路径和强降水维持机制[1-2]。
此外,国内外数值试验和相关研究还表明:高空冷涡可使台风运动发生突然转折;2个相互作用的涡旋是否相互影响依赖于涡旋涡度的分布。
这些研究和试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登陆台风活动的认识,还有助于对登陆台风路径和降水规律的预报水平的提高。
登陆台风在冷空气和双台风同时作用下活动的情况较为罕见,此类研究尚不多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是影响浙江严重的台风,菲特在登陆前后有2个明显特征:第一,北上过程中,路径突然西折,预报难度大;第二,呈秋台风特性,风雨强度大,极大风速和日面雨量均破浙江省历史记录。
本文主要利用每天4次ECMWF 再分析资料、FY-2e 卫星TBB 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站降水资料等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并简单探讨了台风登陆前异常移动路径及造成浙江省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成因[3-4],为日后的预报业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台风概况和降水落区及灾情2013年9月下旬,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热带气旋扰动频繁,1323号台风菲特于9月30日20:00(北京时间,下同)在13.9°N 、132.5°E 生成(图1),强度为热带风暴级别[5-6]。
10月1日17:00发展为强热带风暴,3日5:00加强为台风,4日17:00继续加强为强台风,7日1:15在浙闵交界处(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登录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4级(42m/s ),中心最大气压为955hPa ,是2001年以来10月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强的台风。
台风“利奇马”降水过程分析台风“利奇马”是2019年中国东部的一场强台风,它于8月10日登陆中国浙江省,给该地区带来了强降雨和强风。
台风“利奇马”是一场大范围、长时段的降水过程。
根据气象数据,台风“利奇马”对浙江省的降水影响开始于8月9日晚上,并持续到8月12日。
在这个时间段内,整个浙江省几乎所有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水影响。
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温州、宁波等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降水量较大,甚至超过了500毫米。
台风“利奇马”降雨主要集中在登陆前后的几天。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前后的24小时内,降雨量非常大,尤其是登陆后的第一天。
在浙江温州一带,8月10日登陆后的24小时内,降雨量就超过了350毫米,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
台风“利奇马”降水强度较大。
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台风“利奇马”期间,降水强度一度达到每小时100毫米以上。
这种高强度的降雨导致了大量的积水和洪涝,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道路被淹没,交通受阻,农田被淹没,庄稼被毁,民房被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台风“利奇马”降水区域分布不均。
虽然整个浙江省都受到了台风“利奇马”的降水影响,但各地受到的降雨程度并不相同。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受到的降雨量相对较大,而内陆地区受到的降水量相对较小。
这与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地形地貌有关。
台风“利奇马”降水过程是一场大范围、长时段的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登陆前后的几天,降水强度较大,并且降水区域分布不均。
这次降水给浙江省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农田、交通和民房造成了严重破坏。
登陆浙江的台风路径分类和暴雨落区分析董加斌黄新晴(浙江省气象台,浙江杭州310017)收稿日期:2019-04-15摘要: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h 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 )0.5ʎˑ0.5ʎ分辨率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 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
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
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
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三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
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
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
3)北上登陆浙江类。
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
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mm ,而且24h 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
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
关键词:台风;登陆浙江;路径分类;暴雨落区0引言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年均遭受9.3个台风袭击,居世界首位[1-2]。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台风正面袭击,由于没有大型岛屿阻挡,登陆浙江的台风强度较强,是台风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台风大风、台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台风暴雨灾害是上述3种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的一种灾害[3]。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受到了多次台风暴雨的影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物理量的角度对这段时间内浙江省台风暴雨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我们来看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受到的台风数量。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这段时间内浙江省受到了约20次台风的影响,其中有些台风是直接登陆浙江,有些是在周边海域掠过,但都给该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暴雨。
这些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各异,但无一例外地给浙江省带来了灾害性的暴雨,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我们来看这些台风暴雨给浙江省带来的降水量情况。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受到的暴雨量平均在200毫米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了400毫米。
这些降水量都是在短时间内集中降下的,给当地的水文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些暴雨导致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来看这些台风暴雨对浙江省气温的影响。
一般来说,台风暴雨来临前,气温会先升高,然后迅速下降。
根据气象部门的数据,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遭受台风暴雨的年平均气温往往比往年同期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台风暴雨的云系和强风带走了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这样的气温变化会给当地的农作物生长、人畜饮水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浙江省受到了多次台风暴雨的影响,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台风给浙江省的降水量、风力、气温等物理量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给当地的水文系统、建筑、农作物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台风暴雨对物理量的影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为未来遭受台风暴雨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台风暴雨给浙江省带来的破坏,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2卷1期浙江气象25登陆福建台风造成浙江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王烨豪(绍兴市越城区气象局,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1°x 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登陆福建且对浙江造成明显影响和一般影响的台风进行合成,对比分析两类台风的雨量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登陆福建台风造成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浙江南部和东部地区,暴雨中心一般出现在浙江温州地区,过程 平均雨量在1〇〇 m m以上;暴雨发生前台风北侧有高压坝,台风低压和高压坝之间强东南风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东风扰动和云团;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有一个高能中心,向北延伸经过暴雨区的台风倒槽上对应有高能舌和不稳定层结;在边界层,台风中心北侧有南风急流和东风急流形成东一西向的气流辐合线,暴雨云团在辐合线上生成发展,并向下游传播,形成持续性暴雨。
关键词:台风;暴雨;合成分析;概念模型〇引言影响台风暴雨强度和范围的因素很多,比如有台风的强度、范围、结构等自身因素,还有 中尺度对流系统、局地地形激发环流、水汽条件、层结稳定度、边界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等局地因素以及大尺度天气形势,这些因素对台风暴雨的发展增强都有重要作用。
林小红等[U研究 发现,“苏力”和“潭美”结构的差异是强降水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程正泉等[2)通过研究大尺 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影响发现,与台风相 连的西南急流的强度和深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 子。
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能通过能 量转化、动力激发等方式,触发登陆台风内部的 中尺度对流系统并造成强降水[3]。
丁治英等[4]通过对8407号台风的环境水汽场进行数值试验得出,台风中心右侧水汽通道内水汽的多少对台风降水的影响最大,而台风中心左侧的水汽分布对台风降水几乎没有影响。
郑庆林等[5]对9216号台风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形的抬 升辐合在台风暴雨增幅中有很大作用。
秋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钱卓蕾;沈哲文;左骏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24(41)2
【摘要】利用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卫星降水率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12号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台风“梅花”造成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四明山区,极值在四明山区,9月12—13日强降水由台风北侧外围雨带造成,14日则主要为台风本体降水;高层西南风急流的稳定以及台风“梅花”在移动过程中与西风槽结合有利于维持台风强度并引起台风动力结构不对称;台风“梅花”与副热带高压间的东风是台风发展的主要水汽来源,西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存在也有利于台风“梅花”北侧水汽输送加强,导致台风强降雨带偏北;台风“梅花”北侧高层始终有位涡下传至对流层中低层,促使低层扰动中心的发展,冷空气侵入造成浙江东部中尺度斜压锋生;受四明山地形影响,台风“梅花”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进入内陆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山前抬升,山后下沉,有利于山前降水增幅。
【总页数】13页(P104-116)
【作者】钱卓蕾;沈哲文;左骏
【作者单位】绍兴市气象台;绍兴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4
【相关文献】
1.台风“温比亚”(1818)造成山东极端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2.台风“利奇马”造成浙江极端降水的成因分析
3.台风“烟花”浙江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4.台风“梅花”造成东北地区异常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浙江台风暴雨分布特征及环流对比分析摘要:选取浙江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十年(2006~2015年)浙江省的台风暴雨进行分级,并对相应的影响台风进行分类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台风严重暴雨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一带,自海岸线往西180公里范围内,呈带状,有两个强降水中心;强度强且距离近的台风通常会导致严重暴雨;强影响台风行进路径以登陆福建厦门以北沿海并西北行进入内陆、或登陆浙江省沿海并西行为主;500hPA环流形势为35°N以北环流平直,副高较强、稳定少动,副高与台风之间距离近,台风移动主要受副高引导气流影响;低空东南风急流对台风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台风暴雨分布特征环境系统对比分析1 引言热带气旋(以下简称台风)影响地区常常出现暴雨,甚至出现特大暴雨和伴随爆发洪水,其破坏性和所造成的灾害极强。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是对浙江影响最大的夏天天气系统之一,几乎每年都会有数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浙江省,每当台风影响时,伴随而至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和次生地质灾害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给浙江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带来巨大损失,台风暴雨预报是台风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台风暴雨及其影响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希望找出一些共同特征,作为台风暴雨预报的参考依据。
2 资料和方法选取2006-2015年十年间影响浙江的所有台风,以台风登陆当日为界,取前3天后2天共6天为台风影响期,统计浙江省共71个基本站的日降水量,选取有一个站点以上的日降水量达到暴雨强度的台风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了33个台风个例,以影响期间的降水最强的那天作为分析日和对比分析时间。
日降水量采用浙江省所属气象站的逐日地面站降水量资料(12UTC-12UTC),环境形势场分析和物理量分析采用NCEP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水平分辨率为1°×1°。
文中分析时刻:T0、T1和T2时刻。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摘要】本文针对2006-2015年浙江地区台风暴雨进行物理量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台风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特点,讨论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特点,为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规律性,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相关性、气候变化、研究方向、特点总结、影响、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经常受到台风暴雨影响的地区。
台风暴雨是在热带海域形成并向西北或北偏东方向移动的强风暴,其带来的暴雨往往会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台风暴雨事件在浙江地区的频率和强度似乎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2006~2015年间浙江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趋势,本研究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在过去的十年间,浙江省频繁发生台风暴雨事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对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台风暴雨的规律性和特点。
通过对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等物理量的分析,可以为相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浙江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06年至2015年间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情况,探讨台风暴雨频次、强度、降水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揭示台风暴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浙江地区台风暴雨的物理量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