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建筑边坡居住建筑基础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61.72 KB
- 文档页数:3
边坡支护工程专项方案背景介绍边坡是指在自然地形或人工工程中,两侧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形。
由于自然力学、气候变化、采石、挖土等因素的影响,边坡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破坏周围环境和道路交通,甚至会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要对边坡进行支护工程。
方案设计边坡支护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的一种,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边坡稳定,防止灾害的发生。
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地形、气候、土壤力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支护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边坡支护方式:基础加固法基础加固法是在坡面底部进行处理,通过加大基础承载面积,使得整个边坡的重心下移,从而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基础加固法常用于较高的边坡上,其加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地下连续墙支护方式地下连续墙是在坡面底部沿着边坡底部一定深度进行暗挖,将连续挖出的地基土挖掉,再在挖出的土坑中浇筑混凝土墙。
梁柱等相关构件通过地下墙到顶板的连接来进行加固,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2.集中式加固方式集中式加固方式是通过在边坡底部设置锚孔,让锚杆安装在坑的深处,然后通过加固锚杆来支撑边坡,并增强整个边坡的承载能力。
3.浅层拉梁加固法浅层拉梁加固法通常适用于较浅的边坡,在边坡上钻孔或打孔,钻进的孔洞则安装钢筋或拉杆等拉梁材料,通过锚固具连接地面锚固点支撑边坡,以保证其稳定性。
快速生态修复法利用植物生态原理和平衡原则,在边坡上通过植被的方式来修复边坡的支护。
快速生态修复法主要分为自然植被恢复、土、育苗和人工植被四大阶段,如下所示:1.自然植被恢复阶段在施工前期,应通过清除杂草、修改地形等措施,为如实进行自然生态恢复的工作做好准备。
2.土整治阶段在整治完成后,应覆盖种植适合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草木,创造天然植被环境,保持自然平衡。
3.育苗阶段应在育苗基地放置有自然的且移动方便的苗圃,通过选用优质种苗,定期浇水等方式种植苗圃,以便再次在适合的地方进行种植。
4.人工植被阶段完成育苗阶段后,应在适量拓展草木的植被分布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工转换表现的作用所作的投入,为各项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动力。
坡地建筑边坡常见处理措施摘要:坡地地质、地形情况复杂,对其上的建筑来说,紧密结合地形地貌,选择合理的边坡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关乎安全、造价,更是关系到环境景观、居住品质的大问题,本文概括介绍了当前坡地建筑边坡常见处理方法。
关键词:坡地;建筑;边坡处理一、前言我国国土中山区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沙漠、荒漠化土地也不少,另外还有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控制,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可用于建设的平地越来越少,坡地建筑呈快速发展之势。
坡地建筑成本相对较高,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立体层次感,空间变化多样,环境优美。
坡地建筑设计讲究的是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好的设计不仅安全,而且经济、美观。
目前关于坡地建筑的研究相对还是偏少,坡地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在进行坡地建筑设计时,常因边坡处理不当,导致出现了很多安全和环境问题。
而我国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边坡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以中小型项目建筑边坡设计为例,说明建筑边坡问题处理的一些思路。
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前,首先要做的是精确的地形地貌测绘图(精度一般为1:500),有时还需做可能要保留的树木、植被及其他景观点、市政设施等的专门测绘定位图。
地勘单位要尽早介入,最好在方案开始前,出具建设区域初步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质勘探宜有初勘,重点是危险区域的地质情况,并作出山体稳定性的初步评价,作为方案设计的依据。
现场踏勘必不可少,随着方案的深入而深入,参与专业除方案、建筑外,岩土、结构、水专业也应参与(有水保专业的要参与)。
坡地建筑设计要本着依山就势的原则,道路及建筑尽可能沿等高线走,能保留的景观资源(植被、树木、景观点)尽量保留,尽可能避免大量破坏山体,不做大挖和大填,可以大大减少挡墙数量,尤其是避免不做太高的挡土墙。
各种坡面(包括岩石坡面、加固后的坡面)尽可能采用水保措施处理,避免破坏景观的硬化坡面,不可避免时,坡面(或挡墙面)可以采用爬藤植物、吊挂花篮、垂直绿化遮面或改造成攀岩面等。
边坡治理的相关规范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而边坡作为支撑这些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至关重要。
随着边坡治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普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边坡治理规范,以保障边坡的稳定性和对应结构的安全性。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边坡治理的相关规范。
一、边坡治理测试规范为了达到最佳的边坡治理效果,施工前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对边坡治理测试规范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测试内容是相似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地质勘察测试:针对边坡在地形地质条件下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构造情况,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地下水分布状况等进行分析判断,为后续的边坡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
2.工程勘察测试:在对地形地质的分析报告基础上,对边坡进行必要的物理力学测试,以确定边坡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其他技术参数,为后续的施工和治理提供依据。
3.排水测试:针对边坡的排水情况进行测试,以评估边坡在不同排水情况下的稳定性和限制因素,为后续的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二、边坡结构设计规范边坡结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和对应建筑物的安全性,以防止边坡面上的岩土物料发生滑坡或崩塌等情况,对于建设以及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人员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边坡结构设计规范依照不同小区区位和地区的需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斜坡盘水:为了避免雨水积聚在边坡表面,在边坡结构设计之初,应该考虑边坡内部排水系统的设计,保障斜坡盘水正常运作,以防止雨水积聚而危及边坡结构。
2.岩土性质和土质性质的确定:边坡结构设计时,需要有准确的岩土变形、岩层破裂和土质变化情况分析,以确定边坡稳定性和土质质量。
同时,要对边坡面上积聚的各种组成部分进行细微的色彩分析,以便拟定正确的施工方案。
3.支撑结构的设计:通过分析边坡的形状、特点、土质特征等因素,拟定一套适合的支撑结构设计方案,以防止边坡表面岩石或土崩塌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方案模板一、前言边坡工程支护是指针对山体或土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支护保护的工程。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保障边坡的稳定性,避免因为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坍塌和滑坡等问题。
本文将就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的编制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支护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等内容。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xxx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方案2. 项目地点:xxx3. 项目规模:边坡长度为xxx米,高度为xxx米,坡度为xxx度,面积为xxx平方米。
4. 项目背景:该边坡地处交通要道旁边,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滑坡和坍塌隐患,为确保道路、房屋和人员的安全,需进行支护设计和施工。
三、工程地质条件1. 地质构造:该地区地质构造为xxx,地层为xxx。
2. 地质灾害:受降水和地震等因素影响,该地区存在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风险,需重点防范。
3. 地下水状况:根据水文勘察,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四、支护结构设计1. 支护形式:根据边坡高度、坡度和地质条件,采用嵌岩式喷喑支护,结合悬臂梯形网格锚杆和梁式钢板支护。
2. 支护材料:锚杆采用高强度合金钢,锚杆外覆环氧树脂涂层;喷喑采用高强度水泥和混凝土;钢板采用Q235碳素结构钢。
3. 支护参数:按照设计规范和现场地质条件,确定支护结构的间距、长度、角度、锚杆的布设深度、直径等参数。
4. 稳定性分析:根据边坡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设计,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边坡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稳定。
五、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1. 施工工艺:根据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支护工艺流程,包括岩石爆破、孔钻钻孔、锚杆灌注、喷喑喷浆、钢板焊接等工艺流程。
2. 安全措施: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方案,包括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现场作业的安全防护设施、应急预案等内容,确保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
六、总结边坡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安全等因素。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引言概述:建筑边坡工程是指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地面进行修整,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则是指在进行建筑边坡工程时所需遵循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边坡设计规范1.1 边坡坡度:根据地质条件和土壤特性,确定合适的边坡坡度。
一般来说,较软土壤的边坡坡度应较小,而较硬土壤的边坡坡度可以适当增大。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在设计边坡时,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边坡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倾覆或滑坡。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平衡法、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等。
1.3 边坡防护措施: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坡度等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植被覆盖、排水系统等,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边坡施工规范2.1 施工方案设计:在进行边坡施工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等,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2.2 施工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如土石方材料、加固材料等,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3 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测、施工工艺监测等,确保边坡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边坡监测规范3.1 监测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如倾斜仪、位移计等,对边坡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边坡变形情况。
3.2 监测频率:根据边坡的高度和重要性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情况下,高边坡和重要建筑物周围的边坡需要增加监测频率。
3.3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记录边坡的监测数据和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四、边坡维护规范4.1 定期检查:定期对边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4.2 维护措施: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维护措施,如加固、清理、排水等,延长边坡的使用寿命。
4.3 灾害应急预案:制定边坡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边坡灾害,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工程中,对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的总称。
边坡工程是指建造工程中用于保护土地、防止土壤侵蚀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一种工程措施。
边坡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设计要求1.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坡度、坡高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2.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满足工程的稳定性要求,包括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等。
3. 边坡工程的设计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降雨、地震等因素。
二、施工要求1. 边坡工程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2.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验收要求1. 边坡工程的验收应由专业的验收人员进行,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2. 验收人员应对边坡工程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坡度、坡高、土壤稳定性等。
3. 验收合格的边坡工程应出具相应的验收报告,并进行档案管理。
四、监测要求1. 边坡工程的监测应持续进行,以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监测内容包括边坡位移、土壤水分含量、降雨情况等。
3.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五、维护要求1. 边坡工程的维护应定期进行,保持工程的稳定性和完好性。
2. 维护工作包括清理杂草、排除积水、修复损坏等。
3.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并进行档案管理。
六、风险评估1. 边坡工程应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
2. 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参考,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七、技术创新1. 边坡工程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 技术创新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
八、案例分析1. 边坡工程应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2. 案例分析应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4-0051-02某交通综合体超长地下室无缝设计钱磊丁磊沈金(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7)摘要:结合某交通综合体超长地下室无缝设计,介绍了超长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有效设计和施工措施,实践证明所采用的结构方案合理,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可作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超长地下室,无粘结预应力,裂缝控制中图分类号:TU921文献标识码:A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位于长三角交通大动脉的沪宁城际铁路线的某交通综合体,建筑总面积255260m 2,地上建筑面积131008m 2,地下建筑面积128285m 2。
本交通综合体地下室长约378m ,宽约205m ,地下室为2层,埋深约14m 。
该交通综合体,功能极为复杂,由于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不仅与高架城际站房、长途汽车站连接,而且地下室穿越城市多条主干道,两条城市地铁线从地下室底部穿越,各个功能区块要求启用时间各不相同,交通口部较多,地下室周边环境极为复杂。
根据建筑使用要求,地下室不设永久性变形缝。
1.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本工程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中下游太湖冲湖积平原地貌,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3.0m 左右。
场地内浅层地下水属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实测地下水埋深为1.5m 1.8m ,标高1.50m 左右。
2地下室结构设计地下室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楼面采用主梁+厚板结构体系。
地下二层混凝土抗渗等级S12(1.2MPa )、地下一层混凝土抗渗等级S10(1.0MPa );地下室基础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其余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由于本工程地下室超长,面积较大,且不允许设缝,为防止温度下降和混凝土收缩引起大面积混凝土开裂,故采用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以抵抗温度应力及混凝土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只能产生混凝土的拉应力。
与收缩应力不同,温度应力是随温度的变化循环往复的,既有拉应力,也有压应力。
1、工程概况某居住小区南侧道路经现场踏勘及建设单位介绍,基础持力层为杂填土。
据调查该马路建成后开始发生不均匀沉降、马路路面开裂,马路南侧距路沿石2.6米范围内有50米长路面已发现3-5cm宽裂缝且已发现路面沉降。
2015年4月上旬因降雨原因裂缝及沉降扩大,并有继续发展之势,危及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
2、边坡加固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6)《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843-2013(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3、边坡加固方案根据道路现状及建设单位要求,边坡加固目的是控制裂缝及沉降继续发展,保持现状不变,确保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
边坡加固方法很多,根据建设单位的介绍,结合我公司现场踏勘结果,本着经济节省、技术可靠、施工便利原则,我公司经慎重研究决定采用如下加固方式:1、a-b、c-d段采用打入式土钉+喷射细石混凝土护面;2、b-c段采用灌浆法加固边坡,坡面采用打入式土钉+喷射细石混凝土护面。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总加固处理长度约125m。
其中a-b、c-d段总处理长度75m,b-c段总处理长度50m。
3.1地基加固及边坡防护设计3.1.1、1-1剖面(b-c段)边坡加固本段采用钻机成孔下入花管灌浆法。
钻孔布置:在道路南侧距路沿石0.3m,第一二排灌浆孔按横向间距1.2m,竖向间距1.5m;其余各排按间距1.5m梅花形布置灌浆孔。
钻孔直径108mm,孔深预估约2-10m(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孔深但孔深进入原始土层不小于1.0米)管长2.0-9.7m,管径42mm,花管长度1.5~8.0m,管上每隔100cm钻一环排射浆孔,每环四孔,孔径10mm,灌浆孔采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封顶1.0m。
竖向设计手法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居住建筑的施工范围正在不断扩张,在山地、丘陵等地区进行的居住建筑施工工程也随之增加。
为提升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在这类工程施工中运用好竖向设计手法至关重要。
本文从相关设计手法的概念着手,以某地块的房屋设计为中心,对竖向设计手法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竖向设计手法;居住建筑;应用策略地形是一种由地貌和地质条件构成的综合性概念。
有三个主要因素会显著地影响到住宅外部的空间感觉,即:地下空间的面积、封闭斜坡的坡度、斜坡的边坡轮廓等。
因此,根据地形进行居住建筑的规划和评估需要考虑到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房屋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1.竖向设计概述1.1竖向设计被忽视的现状竖向设计是总图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与总平面布局紧密相连。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总图工作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整体构图的美观、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而忽视了建筑与地形的融合。
许多项目的总平面设计都是由施工人员来完成,但是因为设计的侧重点不一样,导致了单个建筑物跨越多条等高线,以及户外工作量过大,由于垂直高度不合理,导致地面排水不畅和地下停车场被水淹没的现象,最终损害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导致这一系列后果的根源,在于忽略了总平面的设计功能和场地垂直布置的重要性,因此,使用竖向设计手法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和施工质量。
1.2竖向设计的原则1)充分发挥天然地貌的优势,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貌进行改造,以保留原址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
2)正确地选择竖向型式施工手法,以减少土石方和工程结构的施工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3)施工现场应设置完善、高效的排水系统,以确保施工现场中的雨水能有效排出。
4)工程施工全程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以实现规范化施工。
5)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并尽量减少地质条件对建筑的负面影响[1]。
1.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及工程简介场地按设计标高整平后, 在北侧高约5.5~12.0m的环境边坡;在东侧形成高约12.0~15.5m的环境边坡;在南侧形成高约0~15.5m的环境边坡;在西侧形成高约0~5.5m的环境边坡。
该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设计。
1.2勘察目的、任务与要求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为设计及施工提供地质资料, 对拟建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查明场地工程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及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确定本次勘察工作具体任务如下:1.2.1、查明拟建场地范围有无不良地质作用, 如有, 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并提出整治方案和整治所需的相关岩土技术参数建议。
1.2.2.查明场地地质单元的岩土类别、基岩面的起伏程度、组成、结构构造、厚度、工程地质特征、分布状态及物理力学参数。
1.2.3.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1.2.4、查明场地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埋藏条件, 分析判定环境水和水对建筑材料及金属的腐蚀性;查明场地土对建筑材料及金属的腐蚀性。
1.2.5、评价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 对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提出建议。
1.3勘察工作概况1.3.1执行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按勘察技术要求, 执行下列规范:主要技术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参考技术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3.2勘察工作布置原则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有关规范的规定及场地复杂程度等级, 沿建筑物角点及周边共布置钻孔21个, 其中控制性钻孔10个, 一般性钻孔11个, 钻孔编号ZY1~ZY20, BK1~BK7。
逆做锚杆挡墙在重庆某边坡上的应用作者:吴虑孙妍婧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3年第06期摘要: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地带,市政工程中城市道路多需要设置边坡支挡结构,其中高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保证工程使用期内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重庆合川区花滩大道采用锚杆挡墙支护高边坡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边坡;支护;锚杆挡墙;逆作法1 工程概况花滩大道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花滩国际新城,为城市Ⅱ级主干道,设计时速50km/h,标准路幅宽度50m。
其中,K0+300~ K0+240、K0+300~K0+420和K2+240~K2+460段道路右侧,K3+030~K3+260段道路左侧为居住用地,无充足放坡空间。
拟采用1:0.3锚杆挡墙分级支护,每级高度8,并设2m宽马道。
上述边坡最大高度32.3m,坡顶为居住用地,远期有民居建筑物,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2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勘资料,土层自上至下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分布于勘察区的大部分地表,土体为粉质粘土,红褐色,可塑状,部分地段的土体表层含有植物根系,其余土体物质成分较均一,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度分布不均,在大多数地段的斜坡表面及坡顶。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分布于整个线路的全线,岩性多为泥岩,砂岩层薄层透镜体状少量出露;泥岩呈紫红色,薄层状构造,泥质结构,部分含砂质成分;砂岩呈灰白色、暗紫红色,中厚层状构造,中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局部具交错层理。
勘察区位于合川向斜的南东翼近轴部,岩层产状为116°∠12°。
岩体中裂隙主要发育有两组:L1:产状235∠82°,裂面较平直,张开3~8mm,裂隙延伸嘉陵度3~10m,裂隙间距3~5m,大部分被岩屑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L2:产状136°∠67°,裂面较平直,延伸嘉陵度5~12m,可见切割深渡约2m,张开3~5mm,裂隙间距1.2~3m,结合差属软性结构面。
重庆某建筑边坡居住建筑基础设计谭成发;唐鸿卿【摘要】本文从某山地边坡建筑的基础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主要是基础桩斜向受荷、边坡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深入探讨了此类建筑边坡需注意的问题.基于理正岩土软件,采用简化计算解决桩斜向受荷的问题.最后总接了几点建议,供设计参考.【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1(037)003【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建筑边坡;稳定性;斜向受荷桩;P-△效应;m法【作者】谭成发;唐鸿卿【作者单位】重庆华弘建筑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409000;重庆华弘建筑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40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221 工程概况重庆某规划小区B1/B2栋为山地边坡建筑,切坡后形成一两阶台地,最高一阶台地建筑为12层,较低一阶台地建筑为18层,全都采用抗震墙结构体系。
该建筑边坡切坡前后的剖面及其原始的坡面线和切坡后的轮廓线示意见图1。
图1 建筑边坡剖面及工程地质示意地质情况:沿原始坡面线分布一层黏土平均约为0.8 m,在依次沿着坡面线为强风化和中风化页岩。
页岩产状内倾,勘察资料揭露岩石完整,无软弱结构面。
地质剖面示意见图1。
2 基础设计面临的几个问题2.1 基础稳定性的问题在坡地建房,必须解决好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问题,对于多层建筑物浅基础,按照文献[1]基础边缘离边坡坡顶必须有一定的水平距离,见图2,即满足以下不等式:图2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示意(注:a不得小于2.5m)式中 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d—基础埋置深度;β—边坡坡角。
同时,还要满足文献[1]中相应的地基稳定性验算要求。
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符合下式要求:在对本建筑设计时,笔者作为勘察负责人提出,采用桩基础,保证桩基嵌入稳定岩层中,解决好稳定性和基础边缘离边坡坡顶必须有一定的水平距离,同时按大多数文献的研究表明此建筑物的桩基础必须具备抗滑,尤其是临空面处桩基,以此基础桩对边坡进行支挡。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slope engineering2002—05—30发布 2002—08—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129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没局,各有关协会:.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一~二OO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汁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的要求,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我部组织有关部门对该规范进行了审查,现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30—2002,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其中, 3.2.2、、,、、、、、、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重庆市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5月30日前言本规范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一~二OO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2]85号)的要求,以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为主编部门,由重庆市设计院会同7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有16章及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锚杆(索)、锚杆(索)挡墙支护、岩石锚喷支护、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坡率法、滑坡、危岩及崩塌防治、边坡变形控制、边坡工程施工、边坡工程质量检验、监测及验收等。
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技术规范,采用了我国建筑边坡工程中诸多新的研究成果与设计、施工方法,经多方面征求意见,并反复讨论和修改后,审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