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论毅力》梁启超
- 格式:docx
- 大小:12.7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梁启超《论毅力》原文及翻译鉴赏【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刀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愤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途径各不相同。
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我回答说: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多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而J愤境逆境又常常是相互间隔交替的。
无论事情的大或小,—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那些在意志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定会说我要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他心里以为天下事本来就很容易很容易,等到骤然经历了挫折,阻力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勇气;那些恿志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意气,穿过了这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那些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论毅力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刀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愤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途径各不相同。
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我回答说: 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多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而J愤境逆境又常常是相互间隔交替的。
无论事情的大或小,-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那些在意志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定会说我要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他心里以为天下事本来就很容易很容易,等到骤然经历了挫折,阻力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勇气;那些恿志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意气,穿过了这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那些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梁启超论毅力作文素材《梁启超论毅力》篇一:《梁启超论毅力》毅力是个啥玩意儿呢?在我没读梁启超的论述之前,我就觉得毅力嘛,就是能坚持做一件事呗。
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嘿,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就像我自己,有一回打算减肥。
一开始那叫一个斗志昂扬啊,我就像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心里想着:“哼,这一身肥肉,看我怎么把你们甩掉!”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饮食计划,什么炸鸡、奶茶,统统都被我列为禁品。
每天还跟着网上的健身视频跳操,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毅力的化身。
可是啊,没过几天,事情就开始变味儿了。
路过炸鸡店的时候,那香味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往店里拽。
我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你可不能前功尽弃啊,你忘了自己的减肥大业了吗?”另一个却说:“哎呀,就吃这一次,不会有啥影响的。
”结果呢,我就像被那香味勾了魂儿似的,走进了炸鸡店。
我这才知道,原来我的毅力就像那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梁启超说:“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我觉得太对了。
那些成功的人,他们的毅力就像钢铁一样坚硬。
就像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的时候,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啊。
如果他没有超强的毅力,也许早就放弃了,那我们现在可能还在用蜡烛照明呢。
我呢,就因为一点小小的诱惑就放弃了减肥计划,这和人家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我常常想,毅力是不是天生的呢?也许不是。
我看那些运动员,他们在训练的时候,肯定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他们的毅力可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磨练出来的。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重新拾起我的减肥计划,慢慢磨练自己的毅力呢?这就像是一场和自己的战斗,我要是能赢,那可就太牛了。
可是我又有点害怕再次失败,我这是不是有点没出息呢?哼!不过我想,要是我再试一次,说不定就能成功呢。
这毅力啊,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爬,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只要坚持到山顶,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我得给自己鼓鼓劲儿,再向减肥大业发起挑战,这次可不能再轻易被打败了。
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感谢您的阅读!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中考作文】梁启超《论毅力》梁启超《论毅力》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砌人生历程,大抵逆境位居十六七,顺境亦位居十三四,而礼义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坐。
无论事之大小,必存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不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脆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坐一时之意气,借由此第一关,突遇再挫而脱;稍强者,突遇三四挟而脱;更稍强者,突遇五六挟而脱;其事愈大者,其莱盖愈多;其不脱也愈容易,非至弱之人,未能够擅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比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终了也;比如平地,虽复一篑,入,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凿井,凿井九仞,而不及泉,实乃弃井也"胜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述的推究他们为什么顺利,为什么失利?结论就是:存有毅力的人就可以顺利,恰好相反的人就可以失利。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到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到了十分之三四,而礼义这两种境遇又常常就是相互交错着轮流发生。
无论事情就是小就是大,必然可以碰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小有的大,但总之必定就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脆弱的人,已经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道我想如何如何,我必须如何如何,他心里指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直观难的,要到马上尝试,阻力忽然到来,就颓然失去了信心。
梁启超论毅力文言文翻译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论毅力》
作者:梁启超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
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
1
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基本信息】
名称】《论毅力》
【年代】清末
【作者】梁启超
【体裁】散文
【出自】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系清末光绪举人,1898 年起追随康有为,由此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
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主张一致,两人并称:“康梁”。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报》、《新小说》等,在推动维新运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后来又提倡立宪保皇。
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教育总长等职。
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教授。
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多有变化。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新闻、语言、文字、宗教等多种学科。
他对晚清文学界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诗歌和小说发展起过推动作用。
经他改造的“新文体”,以“平易畅达”、“纵笔所致不受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一时风靡天下。
他的文章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自成一体。
有《饮冰室文集》。
【作品主题】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
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写作特点】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自始至终采取了正反对举的手法。
如论点中的正反成败
的对举;论述中逆顺对举,至强之人与其他四种人对举,成功者与旁观者对举,彼与我对举,功亏—篑的造山者与虽覆—篑的填土者对举。
在这些对举中,处处贯穿着有毅力与无毅力两种态度的对比,贯穿着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
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2
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①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中严谨。
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
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