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大纲及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用手按住鼓面,发声停止。
*吉他发声时,弦在振动,用手按住弦,发声停止。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则声带不振动。
*音叉发声时,音叉在振动,用手按住音叉,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通过人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速与介质有关。
声速:340m/s(在15℃的空气中)。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当人离障碍物较远,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第2节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音调: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振动的快慢,就是频率,即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简称赫Hz 。
从图像上看,声波密集—频率高—音调高;声波稀疏—频率低—音调低。
弦乐器的音调主要取决于弦的 长短、粗细、松紧。
超声波:高于20000Hz ; 。
次声波:低于20Hz ;声音(人类约能听到的声):约介于20Hz 及20000Hz 间。
超声波、次声波、声音统称为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同。
● 响度与振幅响度:声音的强弱,即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俗称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音从发声体向四周传播,越到远处越分散。
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嗽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
音调是物体振动的频率大小决定的,而响度是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决定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声现象知识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 (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__振动_产生的。
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_,_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__波__的形式传播,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 {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流程图 骨传导 双耳效应 声音的特性 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声速 影响因素 介质的_温度__. 介质的 状态_.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340m/s___. {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Hz 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Hz 的声音噪声 来源 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学习和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__的声音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器械、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传递信息:利用____________原理制成声呐、B 超成像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 )来划分 声的利用 {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比较 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转换法:鼓面撒纸屑、音叉击水花、音叉振动乒乓球弹开。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的分类:(1)固体声源: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2)液体声源:如:哗哗的雨滴声、叮咚的泉水声、咆哮的黄河水声(3)气体声源:爆胎声、呼呼的西北风、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注: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②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声音不一定能听见,如:在真空中、超声波和次声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古代士兵用箭筒贴紧地面听敌情。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怕得鱼惊不应人”、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声音。
(3)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如:听老师讲话的声音(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2、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如:“敲衣架实验”、医生用听诊器听诊、“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三、声波和声能1、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声能的利用(1)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粉碎胆结石、超声波清洗眼镜(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如: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回声定位、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四、声速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单位是m/s。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1)介质的种类:V固体>V液体>V气体如:在装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声音,就是因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3、声音的传播条件及速度(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4、人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V固>V液>V气。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6.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求发生体到障碍物的距离。
S=vt/2.7.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位一般不同。
例如人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笛子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8.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波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存在于发声体的四围。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的三要素为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来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人耳感受到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三:噪声与能量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超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超过正常人听觉频率上限,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超声波的特点A、方向性强;B功率大,能量集中。
3.次声波(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次声波的特点A、它的频率很低,波长比较长,传播的区域广,传播过程衰减少,可用来确定地震、核爆炸中心,预测风暴。
B、单向性强,所产生的能量较大,会使与其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产生共振,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如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探知海洋深度;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等。
乐器演奏的声音,人们唱歌的声音电锯、电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如图所示,是可预料的噪声的波形如图所示,是不可预料的控制变量法就是研究对象有三个变量时,需要在研究问题时人为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暂时固定不变,而改变另一个物理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如下:一、声现象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相关学习音调音调(pitch)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速度。
物体振动快就产生“高音”,振动慢就产生“低音”。
物体每秒钟的振动速率,叫做声音的“频率”。
所以物体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
较小的乐器产生的振动较快,较大的乐器产生的振动较慢。
如双簧管的发音比它同类的大管要高。
同样的道理,小提琴的发音比大提琴高;按指的发音比空弦音高;小男孩的嗓音比成年男子的嗓音高等等。
制约音高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振动体的质量和张力。
总的说,较细的小提琴弦比较粗的振动快,发音也高;一根弦的发音会随着弦轴拧紧而音升高。
响度响度(loudness)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物体产生声音。
吹奏乐器靠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2)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3)声速:与介质和介质有关,通常V固>V液>V气,在15oC空气中声速V=m/s(4)回声:是声波的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s 以上。
人距障碍物至少17m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
(5)人耳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最后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6)我们听自己说话声靠的是传导,听别人靠的是传导,如果患有传导性耳聋利用还可以听到声音。
3.声音的分类: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特性、、。
(1)音调:声音的。
取决于物体振动的。
越高,音调越高。
叫做频率,单位,符号。
低于20赫兹叫,高于20000赫兹叫,人耳听不到。
(2)响度:声音的。
以为单位,符号,是人耳听到的最弱音。
响度取决于物体振动的,越大越大,响度还和有关。
(3)音色:声音的品质。
和发声体的结构等因素有。
关于噪声:(1)来源: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的声音。
(2)等级和危害:保护听力应不超过,保证工作学习应不超过,保证休息睡眠应不超过。
(3)控制:因为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的振动。
所以控制噪声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中)(在人耳处)4.声音的利用:(1)利用声波传递例如: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2)利用声波传递例如:超声波体检5.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和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处减弱噪声;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屏障墙和种草、植树,这是在中减弱噪声;听到巨大的响声,应立即捂住耳朵,张大嘴巴,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6.张强在家修理桌子时有敲击声,为了使邻居少受干扰,张强想出了三种方法:(1)在被敲的地方放一块抹布,这是在处减弱噪声(2)把自家的门窗关的严实,这是在中减弱噪声(3)嘱咐邻居暂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等于我们立刻听不到声音把不明显、不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转换为另一个更明显、更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
把物体微小的振动放大。
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探究方法:科学推理。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3、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原声与回声之间相差时间大于0.1s,人就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
小于0.1s 区分不开,但可以使声音更响亮,教室即利用这个原理。
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大特性特性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振动的快慢,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振幅(振动的幅度)音色材质、结构注:1、音调高不等于响度大。
2、影响响度大小的另一个因素为离发声体的远近二、声的分类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声音(人耳听得到的部分)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蝙蝠和海豚能发出和听到超声波,大象能发出和听到次声波。
三、常见改变音调的例子1、琴弦或橡皮筋越细,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粗音调越低。
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振动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2、空气柱(笛箫类)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3、鼓皮越紧,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松音调越低。
4、尺子类伸出桌面部分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越长音调越低。
5、敲装不同量的水的瓶子(振动的是水和瓶子)装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高。
6、吹瓶子(振动的是空气柱)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反之,水越少,音调越低。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一般来说,只有在频率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的振动才能产生听觉上的声音。
例如,乐器演奏、人的声音、机械设备的噪音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振动的基本是周期性和简谐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受到振动的影响而发生压缩和膨胀,形成了声波,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并且通过电磁感应产生了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大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播的,当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波会引起空气分子的局部振动,这些振动会向周围传播,形成了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43米,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482米。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较大,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增大;而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还受到了介质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当声音传播到不同的介质中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散射,这会影响声音能够传播的距离和清晰度。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当声音传播到耳朵时,会引起耳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被解释成声音。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交流和传达情感。
除了人类之外,很多动物也能够通过声音来交流和感知环境,例如鸟类通过鸣叫来求偶、警告等。
声音的感知还受到了声音强度、频率和音调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的强度越大,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大;声音的频率越高,人们感知到的声音也越高,而不同的频率和音调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四、声现象的应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讯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来进行语音通话、声纹识别等;在医疗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特性来进行听力检测、超声波影像等;在音乐和娱乐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产生和感知来进行音乐演奏、歌唱、录音等;在工程领域,人们利用声音的传播来进行声波测量、声纳应用等。
第四章声现象4。
1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其他组织刺激听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
练习: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 (早、晚)0。
29s (当时空气15℃).☆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HZ。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
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02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探究声音的产生(1)轻压喉部:轻捏喉部,然后说话或者唱歌,发声时,手指感到喉咙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声带(固体)振动发声。
(2)拨动橡皮筋: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嗡嗡”声,能看到橡皮筋在不停地振动;捏住橡皮筋时,橡皮筋不再振动,不再发声,橡皮筋(固体)振动发声。
(3)吹响笛子:笛子发声时,把手放在笛孔处,能感觉到气流的振动;停止吹气,没有振动的气流,笛声消失。
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
(4)用筷子搅动水(不要碰触水盆):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当水面平静下来,水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水(液体)振动发声。
(5)敲鼓:(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说明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6)敲击音叉: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7)正在发声的音箱: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感觉到纸盆在振动。
4.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探究声音的传播(1)固体能够传声: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能听到清晰的敲桌子的声音,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七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时,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声。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还在传播过程中)。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 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月球上(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即使两个人面对面,也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v_{液}>v_{气}。
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声音的特性1. 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例如,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是指物体振动的幅度。
- 响度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
-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例如,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能区分不同人的声音,也是因为音色不同。
三、声的利用1. 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听病人心肺的声音来诊断病情;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2. 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识记巩固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 .声音的传播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 ,不能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 。
3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叫做音调, 叫做频率,单位是,符号 。
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音调 。
4 .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叫做响度,声源 越大,声音的响度 ,它还跟距声源的 有关,它的计量单位是,符号 。
5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
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6 .控制噪声主要着眼于 、这三个环节。
7 .一般只有在 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高于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低于 的声波叫做 。
《声现象》问题梳理1 .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区别。
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人不一定能够听到。
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此声音属次声波或超声波;(2)此声音响度太弱或人距发声体太远;(3)没有传声的介质;(4)非正常的听觉。
2 .产生回声和听到回声是否是一回事情?产生回声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障碍物就存在回声。
但是,有回声时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
由于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所以当回声返回的时间不到0. 1s时,人就无法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 .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粗细,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响度是指声音强弱,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响度越大具有的声能越多。
4 .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吗?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传声的介质决定的,跟声波的频率无关,即在同一种传声介质中,超声波、次声波和可听见的声它们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
二、识记巩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源 。
2.声音的传播是以 声波 的形式进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最大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最小 。
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 340m/s 。
3.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高低 叫做音调, 声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叫做频率,单位是 赫兹 ,符号H z。
振动的频率 越高 ,声音的音调 越高 。
4.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强弱 叫做响度,声源 振动的幅度 越大,声音的响度 越大 ,它还跟距声源的 距离 有关,它的计量单位是 分贝 ,符号 dB 。
5.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音调、响度、音色 。
音色 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6.控制噪声主要着眼于 在声源处减弱 、 在传播中减弱 、 在入耳处减弱 这三个环节。
7. 15~40 dB 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 70 d B 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8.一般只有在 20~20000Hz 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 次声波 。
三、《声现象》问题梳理
超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听力的频率范围 主要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 乐音 音调 响度 音色 噪声 噪声物理、环保特征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来源及防治途径
乐音和噪声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区别。
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人不一定能够听到。
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此声音属次声波或超声波;(2)此声音响度太弱或人距发声体太远;(3)没有传声的介质;(4)非正常的听觉。
2.产生回声和听到回声是否是一回事情?
产生回声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障碍物就存在回声。
但是,有回声时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
由于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所以当回声返回的时间不到0.1s时,人就无法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粗细,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响度是指声音强弱,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响度越大具有的声能越多。
4.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吗?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传声的介质决定的,跟声波的频率无关,即在同一种传声介质中,超声波、次声波和可听见的声它们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
5.声速测距。
声速测距可以把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速度公式联系起来。
主要有三种题型: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这类问题要注意闪电和雷电是同时产生的;
(2)利用回声测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或利用超声波测海深,这类问题要注意声音走了一个来回。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之差,或测算钢轨或金属管的长度等问题。
四、例题解析
例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本题关键是弄清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切发声物体都一定正在振动,所以D正确;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故B错;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传播速度不同,所以A 错;人耳要能听到声音,声音的振动频率必须在人耳的听力范围内,而且要有一定的响度,所以C错。
点评:声音现象是非常熟悉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物体在振动容易出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是,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人耳要能听到声音有四个条件:正常的耳
朵、物体的振动(振动频率在20—20000Hz)、传播介质、一定的响度。
例2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
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解析:控制噪声的措施有三个途径:在发源地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实际中究竟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这三个途径进行比对。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发声处减弱噪声,所以A错;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所以B错;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所以C对;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所以D错。
例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解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其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有关,所以A对;“震耳欲聋”反映了响度大,而非音调高,所以B错;“闻其声知其人”说明每一个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所以C对;“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墙传播,即固体可以传声,所以D对。
点评:在成语和民间谚语中,有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物理知识,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等,需要用物理知识判断和理解,在中考中也是经常出现。
例4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管长931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解析:由于速度不同,两次响声相隔2.5s,但是路程是相同的,设铸铁中的声速为v 则:
(931m÷340m/s)-(931m ÷v)=2.5s v = 3912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