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秀博物馆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1.14 MB
- 文档页数:18
博物馆展示与陈设优秀案例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机构,展示与陈设优秀案例是其核心任务之一。
下面列举了十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博物馆展示与陈设优秀案例。
1.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陈列了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博物馆以恰当的陈设和展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2. 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优秀。
博物馆按照地域和历史时期进行分类陈列,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方式,使观众可以系统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3.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是世界级博物馆,其展示与陈设优秀。
博物馆按照艺术类别和文化背景进行组织,展示了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艺术作品,以及各种文物和手工艺品。
4. 法国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独特。
博物馆按照时间和流派进行陈列,使观众可以逐步了解欧洲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来自其他地区和文化的艺术品。
5.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独具特色。
博物馆按照主题和时期进行组织,展示了丰富的日本文化遗产,包括绘画、雕塑、陶瓷、服饰等各个方面。
6. 德国科隆博物馆:科隆博物馆是德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引人入胜。
博物馆按照主题和地域进行组织,展示了德国和其他地区的艺术作品,从古代到现代,从绘画到雕塑,涵盖了各个艺术领域。
7. 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乌菲兹美术馆是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精彩纷呈。
博物馆按照时间和主题进行陈列,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包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
8. 俄罗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陈列方式丰富多样。
博物馆按照地域和主题进行组织,展示了来自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艺术作品,从古代到现代,从绘画到雕塑,呈现了世界艺术的辉煌。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创案例分析
概览
本文旨在分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文创领域的成功案例,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策略和创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以其丰富的收藏和多元化的展览而闻名。
策略一:数字化展品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部分展品转化成数字形式,通过网站和移动应用向观众开放。
这一策略使博物馆的艺术品更易于访问和分享,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和欣赏方式。
策略二:合作创作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积极与艺术家、设计师和品牌合作,共同创作独特的文创产品。
通过合作,博物馆将艺术品与时尚、家居用品等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艺术体验和产品选择。
策略三:社交媒体推广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善用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积极推广其文创产品和展览活动。
博物馆通过发布吸引人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信息,吸引了大量的在线关注和讨论,从而提高了知名度和观众参与度。
创新创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对文创产品的创新和创意,成功地将艺术与大众生活相结合。
他们不仅仅提供传统的纪念品和艺术品复制品,还推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产品,如艺术家设计的首饰、艺术图案的服装和家居用品等。
这样的创新创意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购买。
结论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文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成功的策略包括数字化展品、合作创作、社交媒体推广和创新创意。
这些策略使博物馆得以与观众更紧密地联系,并将艺术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成功案例值得其他艺术机构和博物馆借鉴和学习。
流失在国外11家著名博物馆⾥的这些中国国宝,你知道多少?⼩编之前曾经分两期介绍过我国主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这只是我国浩瀚如海的奇珍异宝中很⼩的⼀部分,还有很多更精美绝伦,更具历史和⽂化价值的国宝级⽂物由于盗卖、⾛私和西⽅列强的掠夺⽽流失海外,⽂物的流失成了国⼈⼼中永远的痛。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流失的⽂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上47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真实的数量其实远不⽌这些,收藏在博物馆只是⼀部分,还有更多被掠夺的⽂物在私⼈收藏家⼿中,其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
那么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究竟藏有多少中国国宝级⽂物呢?⼀、⼤英博物馆⼤英博物馆是世界五⼤博物馆之⼀,拥有藏品800多万件,其中青铜器、陶瓷、书画、⽟器、雕刻品等中国历代珍稀⽂物多达23000多件,其公开展⽰的只占其中的⼗分之⼀,主要陈列在33号展厅、中国⽟器厅(33号⼄馆)以及⼤维德瓷器展厅(95号展厅),展品囊括了中国⽂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所不有。
这⾥所藏的中国绘画精品最多,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唐代摹本、李思训《青绿⼭⽔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些稀世珍品。
敦煌藏经洞全部4万多件经书中⼤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
在33号厅中央墙上有⼏⼗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还依稀可见。
《⼥史箴图》唐代摹本唐代摹本《⼥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原件早已⽆存,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幅为宋⼈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但笔意⾊彩并⾮上品。
另⼀幅就是唐代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传世名画之⼀。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被英军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物。
商 青铜双⽺尊这⾥馆藏的青铜器中,最引⼈注⽬的当属商代双⽺尊,公⽺形象惟妙惟肖。
西周康侯簋阿弥陀佛⽴像这尊隋代开皇五年(585年)阿弥陀佛⽩⾊⼤理⽯造像陈列于33号展厅楼梯间,⾼达6⽶,重约2吨,原位于河北曲阳县韩崔村崇光寺,上世纪三⼗年代流失海外。
日本MIHO博物馆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绕。
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来,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待大量参观者。
到了春秋,美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在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进行建设。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随着阳光和天气的变化,远离闹市的美秀美术馆在满目绿色的信乐山岳中隔雾若隐若现。
参观者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和吊桥,便会远远看到美术馆入口。
在长满松树和枫树的山坡中瞥见深蓝色的玻璃屋顶就是美术馆的正门,经过一条特别设计的弯弯的隧道,走过像风琴一样的银色吊桥,走进深藏古典美术品的美术馆,这一段让心情高扬的里程,恰似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理想景观“桃花源”。
美术馆建筑物的80%埋藏于地下,这是由于自然保护法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
”美秀美术馆由巨大的北馆和南馆构成,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例如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和中国,北馆主要以日本美术为中心,有时也举办企划与特别展览。
来自国际构造工学会的评语说:“其构造技术的精巧,无论是一个一个小的构造部件,还是革新性排水系统,都创造出轻松开放的气氛,它和周围的自然调和在一起,具有构造美和艺术美的高贵气质。
博物馆建筑典型案例一、卢浮宫金字塔(法国巴黎)你要是去巴黎,卢浮宫那是必去之地啊。
卢浮宫本来就是个超级古老又宏伟的建筑,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城堡。
然后呢,在这个古老城堡的中央庭院里,突然冒出来个玻璃金字塔。
这金字塔刚建成的时候可争议大了,就像一个新冒出来的怪家伙闯进了古老的世界。
这个金字塔是贝聿铭大师的杰作。
从外面看,玻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巨大的钻石落在了卢浮宫中间。
它可不光是好看,实用性也很强呢。
它就像是卢浮宫的一个新入口,把游客们都吸引到地下去,那里有售票厅、商店啥的,就像一个地下小世界。
而且啊,从金字塔里面往外看,还能看到卢浮宫那些古老的建筑轮廓,新与旧就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特别奇妙。
二、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这个博物馆就像是从外太空飞来的一艘大飞船,落在了毕尔巴鄂这个城市。
它的外形那叫一个奇特,整个建筑是由一片片弯曲的钛金属板构成的,就像鱼的鳞片一样。
在阳光下,那些钛金属板会反射出不同的光,有时候是银色的,有时候又有点金色的感觉,特别梦幻。
走进这个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海螺壳里。
里面的空间是螺旋形的,你就顺着这个螺旋往上或者往下走,一边走一边看墙上的艺术品。
这种空间设计很有趣,就像一场艺术之旅,每走一步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
而且这个博物馆一建成,就像给毕尔巴鄂这个城市打了一针强心剂,让这个城市一下子就出名了,好多人都专门跑来看这个像外星建筑一样的博物馆。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咱们国家自己的国家博物馆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它的建筑风格是那种很庄重、大气的。
从外面看,那一排排的柱子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里面的宝贝。
这个博物馆的空间超级大,里面可以容纳海量的文物。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到近代的各种文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而且它的展览布局也很有讲究,就像在给人们讲述一部长长的中国历史故事书。
你从一个展厅走到另一个展厅,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一会儿到了春秋战国,一会儿又到了唐宋元明清,感觉特别酷。
MIHO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10期
美秀博物馆( MIHO MUSEUM)在世界博物馆界是个传奇,它是由一个钱永远也花不完的日本
老太太建立的;老太太叫小山美秀子,动建博物馆念头时已逾八十岁了,当时她的心气很高,
请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不惜金钱,只求最好。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
从草图
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砖一瓦一草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
我们从下车开始,
先走过一段满是樱花的路径,然后穿过一个弧线的现代感极强的涵洞,再走过吊桥,体会着贝
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世外桃源:这座处于深山之中的博物馆,绝大部分建筑埋于地下,仅
在入口处露出很小一部分,深藏不露。
博物馆的藏品及展陈极尽奢华,中国文物占有重要一席。
当年美秀老太太购买文物一掷千金,曾创造过中国文物的世界纪录。
其中有一件藏品命运多舛,老太太重金购得一件北魏石造像,展出时才得知原为山东省文研所的被盗之物,以法律术语,小山美秀子属“善意获得”,
全部购入手续合法齐全,中国政府如想索回难度极大,但老人深明大义,与中国政府达成谅解,借展十年后,无偿归还此尊造像,此行当为善举善事,传为佳话;此造像已于2008年物归原主,重入山东省文研所库房重地。
美秀博物馆是一个极品,传达了创办人唯美不食烟火的精神情操,人生无论长短,都要面
临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可以富有,可以清贫,但精神没有选择,小山美秀子以奢华的物
质手段衬托着她那超出常人的富有精神。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人气:4020次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日本美秀美术馆设计者:贝聿铭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
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 总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宾州大学荣誉博士,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罗德岛设计学院士,美国艺术委员会会员,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中学读于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
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