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6.08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 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 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 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 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 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 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 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 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 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 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美、形式美、几何美。当走进他设计 的建筑物时,各种各样的、大小的、 远近的、各个方向的等等几何形状展 示在我们面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这些都具有贝氏设计风格的建筑,让 人感觉很美,妙不可言。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 一丝丝撒在地面,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 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 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 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 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 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 到心旷神怡。
扶梯的转弯: 与平常的扶梯设计有所不同,博物 馆里少有的扶梯的转变处加多了一个 转折。这样既可以减轻对人们造成的 伤害,又能让扶梯加多了一个层次, 体现出别致的设计感,丰富及有旋律。
展厅背景的空墙: 展厅内由于光线不足,为了更好地展 示文化物品,利用了苏州园林的借景取景 手法,在厅内的正面墙上,空墙作背景透 光,开了一个正方形的洞,洞内种有很多 竹子。这样不仅解决了光线问题,还增多 了一处自然美景,让游客的心灵又一次与 自然接触。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辅助用房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央庭院 西部展厅
现代艺术厅
大堂
入口庭院
行政办公
四、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五、传统与创新
粉 墙 黛 瓦 的 苏 州 传 统 建 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粉墙黛瓦。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 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 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 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纯洁,给江南 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 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 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 片天光。
七、馆内细节分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三·功能 流线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七·馆内 细节分析
二·总平 面图分析
四·构图 分析
八·总结 六·融合 与突破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 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 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 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 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 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 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 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 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 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屋顶的构造: 外面一层玻璃,里面是条木 组合。而外面的玻璃加上了太阳 能,可以发电。阳光充足时,屋 顶所有玻璃所发的电,足够屋内 全部用电。这样设计既环保又科 学还有创意;当阳光明媚时,一 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通过 木条所得的投影也不断的变化, 实物与投影的结合,仿佛又组合 成了一张会变动的美画。
谢谢观看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 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 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 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 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 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 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 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 务配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