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01】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08.05 KB
- 文档页数:4
冯世纶及8位经方中医简介授课专家介绍本期培训诚邀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及陈建国主任、冯学功教授、刘宝利主任、陶有强校长、张广中教授、张立山教授、王宁元博士、毛进军主任共同授课,均为国内经方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1、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和冯世纶名医传承工作站首席指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后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经典学会名誉会长。
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
系统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经方的传播弘扬不遗余力,带领成立胡希恕经方医学传承团队,以多种形式反复多次讲授《伤寒论》,还亲自指导并参与组织开展了多次经方学术会议,如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暨高级研修班”等,多次受邀到国外讲授经方学术经验,在国际经方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先后出版了《经方传真》、《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专著。
指出“经方”不仅是数百首经验效方,更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是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其有效指导了经方临证实践。
2、冯学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第二届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已主持完成课题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研课题3项。
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2部,参编6部。
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前言(一)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冯世纶简介冯世纶,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当年被分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最初受教于董建华、赵绍琴、张志纯老师,半年后师承于胡希恕老师,业余时间听取讲授《伤寒论》,对胡希恕老师以八纲释六经,不以脏腑经络讲《伤寒》有所了解。
1966 至1967 年到延庆巡回医疗,用经方得心应手,体悟到经方的优越性。
70 年代担负中医内科教学、实习、编写教材中、及担负防治气管炎、痹症科研中,亦常试用经方。
70代末期至8 0年代初期再次听取胡希恕老师讲授《伤寒论》,并录音、整理资料力争出版,但只是争得了部分临床经验刊出。
1983 年调任至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更重视经方考证,撰写了《伤寒论》溯源、《伤寒论》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内经》等论文。
1991年在香港出席中日学术会议讲“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受到国内外好评。
1994年几经努力主编的《经方传真》终于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并于1997 年主编出版了《古今养生法500 种》。
1998~2000 年曾赴瑞士巴登中医治疗中心工作,其间再次整理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全文的研究,为《中国汤液经方》一书的出版做好了充沛准备工作。
2001 年应中医管理局之约,主编出版了《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200 4 年出版了《张仲景用方解析》;2005年倡导学经方要学《伤寒论》原文,并在北京中道堂讲授《伤寒论》原文。
该年终于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2006 年出版了《解读张仲景医学》;2006 年6 月应宁波中医学会邀请、2006年12月应南京中医药大学邀请讲授经方研究经验,受到中医界关注,爱好经方者开辟网站,传承、探讨胡希恕先生学术观点。
2007年出版了《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__________》,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得到较全面传承。
道解惑话经方——访冯世纶教授黄波南京中医药大学冯世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
冯世纶教授:治疗口腔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经验冯世纶教授经方泰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治疗口舌糜烂的经验“上热下寒为病本苦辛开降除其根”一般老百姓都会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为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者湿热。
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
胡老在讲解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讲述了他1952年治验病例。
例1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母亲,家住北铁匠营。
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
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至饮水都难。
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
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黏膜。
脉沉细。
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
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
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冯世纶: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冯世纶,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12月16-18日,在长沙中天大酒店,将举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导,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主办,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泓仁医馆协办的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四年一次的换届会议以及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培训班。
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经方界三大巨头之一的冯世纶老先生为大家讲《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专题讲座。
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现已近耄耋之年,却依然孜孜不倦地为经方学术的继承、推广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特别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其中胡希恕先生对其影响深远,令其感到有责任将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成果进行传播、弘扬,在其带领下,成立了一支优秀的经方团队,不仅承办或协办经方学术会议,发表经方学术论文,同时也申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3中医薪火传承计划,已经建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作为一个经方的医教研学术基地。
冯教授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的前提下,有着更多自己对经方的独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破解了多个学术困惑,指出经方是有独特理论体系,不同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
“我在探讨六经形成上下了一定功夫,特别是对伤寒的千古之谜——‘半表半里‘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究。
”在经方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冯教授从90年代开始研究类风湿,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冯教授表示,很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容易表现为太阳病,常见的类风湿就是其中一种。
“治疗太阳病应该采取发汗的方法,帮助人体把外邪排出体外,但是不要发大汗,应该发小汗,发大汗反而会伤害我们的正气。
”至于经方如何指导类风湿疾病的临床治疗,欢迎大家届时与会聆听冯教授的讲座,机会难得,错过可惜!。
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主持人:今天下午第一个做报告的是冯世纶教授。
冯老是北京仲景学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是著名的经方大家,对经方的理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经方的起源”、“方证相应的理论”,以及今天要做报告的“两大医学体系”,都有很独特的见解。
另外冯老还是经方的临床大家,七十多岁的高龄了,每天还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为广大的患者解除病痛,而且疗效非常显著,可以说是学验俱丰。
下面咱们热烈欢迎冯世纶教授为我们做报告!冯世纶教授: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由我给大家做一个经方的探讨,题目就叫“经方有两大医学体系”。
这只是一个探讨,我先发言,大伙儿讨论,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中医是不是有两大医学体系?因为以前好多人没这么提过,实际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分散,明确提出来,好像是没有提过。
我有一次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三医院讲了一课,有个老师紧接着上台讲到了,他非常谦虚地说:“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呢!”说明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对不对呀我先讲,讲的要是不对,大伙儿批评,对经方咱们共同来探讨。
我所学到的东西,是从胡希恕先生那里学来的。
他留下了一些笔记,他发表的文章没有,就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公开发表的没有,但是好多笔记留下了。
等于他的笔记,就记录了他对经方医学的认识内容,所以我的一些学术观点,也都是来自于胡希恕先生。
在这里纪念他,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一十三周年,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
中医古今就存在着两大医学体系。
什么是两大医学体系呢?就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
中医起源于神农时代。
这个起源也是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我认为不对,应该是起源于神农时代。
经方发展至汉代,史书已明确记载有两大医学体系,就是有医经和经方。
但是由于误读传统,长期未能认识,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
一、中医有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为什么没有认识到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呢?就是由于存在一个误读传统,造成了不能认识两大医学体系。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真武汤当归散黄连阿胶汤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原创]:冯世纶:六经辨证治万病方证对应最尖端冯世纶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联合导师。
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武警三院。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老中医,尤其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以上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以上为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解读伊尹汤液经》(以上为学苑出版社出版)等专著。
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皮肤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曾获国家和部级奖励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身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农村人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严重了才去看病。
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得又把妹妹抱回家。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并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
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苦铭心的回忆。
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服药就好了。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功在传经领航育人
---记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
冯世纶教授,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一直从事
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1978年参加了“牡荆
油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6—1991年参加中医治疗尫痹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获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三等奖。
冯老曾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于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孜孜不倦。
当年,在开展繁重的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同时,冯老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常常“利用星期天、夜晚听胡希恕先生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稍有体会,就总结老师临床经验成篇发表,如胡老治疗黄汗经验、治疗肝炎经验、治疗哮喘经验、诊脉经验等。
”后来冯老又将胡希恕先生讲课进行录音并结合笔记整理陆续出版,如1994年4月撰《经方传真》;2002年1月出版《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专辑(又名《经方传灯》);2004年1月,出版《张仲景用方解析》;2005年1月,出版《中国汤液经方》(又名《伤寒杂病论传真》);2006年8月,出版《解读张仲景医学》(又名《伤寒六经方证直解》);2007年1月,出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2008年7月出版《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
曾经不
止一次听到不止一位中医老前辈如余瀛鳌老师等强调“如果没有冯世纶老师的整理工作,我们大家都不可能看到胡老的学术研究成果!”
冯老在系统整理总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反复学习经典和临床体验,同时参考诸多考证资料,不但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学问渐渐登堂入室,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研究,终于率先明确提出了《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
其所写论文及专著出版后,受到国内外经方学者好评,不少人给冯老来信、来电,感慨地说:“看了那么多中医著作,感到您的书最实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在摆脱“《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冯老在殚精竭虑的做好经方学术传承工作的同时,对经方的传播弘扬也同样不遗余力。
近年来,冯老多次应邀到国外讲授经方学术经验,其中有如1998年至2000年,受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派遣,到瑞士巴登中医诊所工作两年,以卓越的疗效赢得了瑞士民众与当地医疗界的普遍尊重和赞扬,对经方在国外的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不断联合经方各界力量,举办经方学术活动,指导并亲自参与组织开展了多次经方学术会议,如2007年12月的“经方半表半里研讨会”;2009年4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2009年12月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经
方治疗皮肤病研讨会”;2010年6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
国经方论坛暨高级研修班”等。
为使经方学术后继有人,冯老不顾年高,不辞劳苦,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在诊所、在医院、在学校反复、多次讲授《伤寒论》。
目前,在弟子团队的协助下,开办网络经方师承教育,在线讲授《伤寒论》并答疑解惑,报名参加者目前已逾500人,且在以年数百人的速度递增,参与学习的人员来自中、日、韩、台、港、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每周六下午为冯老给同学们的固定授课时间,五湖四海,齐聚一堂,同时在线聆听者多达上百人,加上下载听课者达到千人以上,形成一股良好的经方学习氛围。
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经方师承班面授交流会,参会现场达120余人。
在冯老带领下,目前成立了一支优秀的经方团队,成员中既有老中医、经方家,也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历,主要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外地多家医院及高等院校等单位。
大家优势互补,团结协作,不仅承办或协办经方学术会议,发表经方学术论文,同时也申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3+3中医薪火传承计划,目前已经建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作为一个经方的医教研学术基地。
冯师在事业上、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活上非常简朴,
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目前经济社会冲击的浪潮中,有多少人随波逐流,但冯老仍然我行我素,依然像过去那样嗜用经方,真正做到了既治好了病人的病,减轻其经济负担,又在实践中传承了经方学术的真髓。
就在北京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内,悬挂着一幅冯老手书的大字——“做一代经方传人”,经常有学员请冯老题字,冯老也会郑重的写下这一行字,冯老毕其一生在践行着这句庄重的承诺,同时也是对无数经方后学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