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发展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2
第1篇一、地理位置优越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东临黄海,南接江苏,西靠河南、河北,北濒渤海。
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南濒胶州湾,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中心。
1. 交通便利山东省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青岛港作为全国重要的港口之一,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最大的国际贸易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此外,山东省内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也日益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资源丰富山东省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稀土等。
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中心,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了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纺织等产业。
3. 气候宜人山东省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青岛地处北纬36°,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是理想的居住、旅游、度假胜地。
二、经济优势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山东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潜力巨大。
2. 产业结构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对外开放山东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青岛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三、科技创新优势1.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青岛作为山东省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2. 人才优势山东省人才资源丰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地方经济区划调整后青岛市市北区产业发展分析报告薛纪宾 青岛市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办事处摘要: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区划调整以来的青岛市市北区产业发展从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对评价各产业部门发展状况和变动趋势。
认为,市北区区域发展面临优化产业存量和扩大经济增量两大目标;第三产业主导并支撑着区划后的市北区经济发展,但产业竞争力较弱且有下滑态势需要关注;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三产业部门经济增长贡献高,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等等。
关键词:产业发展;偏离-份额分析;青岛市市北区中图分类号:C812;F2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5-0471-032019年2月26日市北区召开“攻坚突破、狠抓落实”工作动员会,从制约发展瓶颈入手、抓关键找核心,精准发起了涉及“邮轮港城、‘双招双引’、科技创新、老城复兴、城市更新、环境提升、平安建设”等七大攻势,推动主城核心区建设[1]。
面对新的目标任务,如何准确把握市北区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考量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效果、衡量新旧动能转变在产业间的调整布局,推动城区转型跨越发展,对区划以来产业发展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考察了区划以来市北区产业发展情况,以期为政府领导决策和部门职能发挥提供参考。
一、市北区经济发展整体状况(一)区划概况及发展定位经国务院批复,2012年12月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合并原行政区域设立了新的青岛市市北区,辖区总面积达65.4平方公里,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
区划后,市北区委、区政府围绕“主城中心区”的功能定位,确立“十三五”期间构建活力强劲的创新创业体系、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功能完善的高品质城区商务环境、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主城中心区”的目标。
海洋活力区,青岛“未来之城”1. 引言1.1 青岛“未来之城”的背景青岛“未来之城”是指青岛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区域,旨在通过整合城市资源,推动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岛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规划和建设一个“未来之城”来引领城市的发展方向。
青岛“未来之城”将充分发挥城市的海洋资源优势,打造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建设海洋活力区,青岛将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青岛“未来之城”的建设将为青岛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助力青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
1.2 海洋活力区的概念海洋活力区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优势,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在海岸线或海洋周边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功能区域。
海洋活力区旨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海洋形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洋活力区通常包括海洋产业园、海洋科技园、海洋旅游区、海洋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域,涵盖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技术的创新研发、海洋文化的传承弘扬等多方面内容。
通过构建海洋活力区,可以有效整合城市与海洋资源的关系,实现海洋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海洋活力区在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城市旅游文化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城市蓝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海洋活力区的建设和发展将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为城市未来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与机遇。
2. 正文2.1 海洋活力区的重要性海洋活力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活力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海洋活力区将吸引海洋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聚集,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别1. 引言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是两个重要的区域,它们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这两个地区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2. 地理位置东南沿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是指靠近中国东海和黄海的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两个地区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 经济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发展迅速。
这里有着发达的沿海经济带和开放型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航运物流等为主,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
相较之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这里也有着一些发达的城市,如青岛、大连等,但整体发展水平不及东南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较弱。
4. 文化传统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也存在区别。
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受到儒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
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名城和古建筑,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厦门的鼓浪屿等。
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通常比较热情好客,重视家庭和社区。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对年轻,受到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社会变革的影响较大。
这里有着现代化的城市和建筑,如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西湖等。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通常比较务实和进取,注重个人和事业的发展。
5. 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别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享有更早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红利。
它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吸引了国际投资和合作。
然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
相较之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相对较慢,但正因如此,它面对的挑战也较少。
现代经济信息138蓝色经济背景下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孙 静 李婉丽 青岛黄海学院摘要:在国家推进“蓝色经济”战略的背景下,山东大力发展蓝色经济,落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积极走在蓝色经济发展的前沿。
关键词:蓝色经济;对外贸易;涉蓝企业;加工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7-0138-01一、蓝色经济背景下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2018年1月上旬青岛市全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推进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
近年来蓝色经济区已取得显著进展。
(一)青岛市对外贸易总量稳定增长近十年,青岛对外贸易发展态势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特别是2015年,蓝色经济项目建设达到了同期最优水平。
从青岛海关获悉,据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青岛市外贸进出口额为1363.7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8%,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额总体的三分之一,较去年同期比重提升了2.5%。
出口额为759.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4%;进口额为604.1亿人民币,比重增长17.9%。
(二)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为主长期以来,青岛市对外贸易专注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重点突出蓝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新命题,逐渐改变了偏重加工贸易的局面。
青岛逐步转变为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同等重视的格局。
据悉,2019年前三个月,青岛市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820.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2%,青岛在国内外贸进出口产业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青岛市正助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增强蓝色经济的区域影响力。
青岛已基本实现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转型。
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扩展为精加工、附加值高相结合的综合性发展方向转变。
二、蓝色经济背景下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蓝色经济的实施为青岛外贸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收益,也同时受到许多阻碍,影响它的继续前行。
山东青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山东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山东青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山东青岛的发展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1. 经济实力的增长:近年来,山东青岛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山东青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9万亿元,年均增速为6.6%。
青岛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同时,青岛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2. 城市建设的提升: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拥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地,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青岛致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3. 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青岛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力量。
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为青岛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青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了众多的科技园区和创新示范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二、未来趋势分析1. 海洋经济的发展:青岛作为中国的滨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未来,青岛将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青岛也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
2. 制造业升级转型: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青岛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青岛还将注重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 文化旅游产业的扩大: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巨大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海上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和现代化制造业重镇。
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出实施开放政策的方案,将海港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加强对外开放,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此背景下,青岛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同时,青岛还发展了众多的现代制造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使得青岛的经济实力快速崛起。
随着改革的深入,青岛市政府为促进市场竞争,积极推进发展、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推出有力的政策措施,助推经济高速增长。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同时,青岛市政府帮助企业破除发展障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鼓励企业家们勇于创新、孜孜以求、不懈追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青岛市不仅经济发展迅速,也重视文化建设。
青岛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青岛市在旅游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提升了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青岛市政府积极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塑造了青岛崭新的城市文化氛围。
总之,青岛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是一部革故鼎新、创新发展的光辉历史。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青岛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未来,青岛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高的追求、更加协调的发展,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1978年那个难忘的年份开始,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0年改革开放,使青岛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从38.43亿元跃升至3786.5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97.5倍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GDP仅为38.43亿元,而到2007年已经跃升至3786.52亿元。
如果按现价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97.5倍。
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29.4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
此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开始了快速提升。
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
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
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
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
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
而从2000亿到3000亿,青岛只用了3年。
30年来,青岛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积极实行海洋强国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
新区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海洋经济,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
同时新区面临重大机遇也有诸多挑战,海洋资源利用方式不足,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科技创新协作能力不足,人才外溢现象明显。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the world is in the ascendant. The state actively implement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and new area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west coast of Qingdao. The new area further develops the marine economy closely revolving the push for ward of overall layout of “to seak economic;political;ca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advance of the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strategic layout,and sets up the view of global layout of marine economy,and takes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nomy. Meanwhile,the new area faces many challenges,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insufficient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and obvious phenomenon of talents spillover.【關键词】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发展与现状1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于2011年2月正式启动;2012年1月,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
青岛市情市况目录:1、地理位置及面积2、自然环境3、自然资源4、历史沿革5、地形地貌6、行政区划7、人口与民族8、经济发展9、体育卫生10、科技教育11、文化艺术12、基础设施13、旅游资源14、青岛之最15、青岛的标志地理位置及面积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º30′~121º00′、北纬35º35′~37º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 10654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七区)为 1102 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552 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地质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 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广泛。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
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
本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脉全市大体有3 个山系。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 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 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 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 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40南北差距下的青岛崛起之问中国的开放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整体看来,双循环的新格局对青岛有利,有助于青岛在打造内外循环枢纽城市中再造新的发展机遇。
百年青岛的城市变迁,有过初创和低落,也有过辉煌和闪耀。
迄今,在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条件下,虽然青岛的发展面临挑战和压力,但崛起的价值对中国意义重大,青岛正在探寻和发现发展进程中的自我定位与路径。
争取中国经济空间向好演变,为什么青岛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研究发现:在新的发展阶段,聚集和扩散两种力量的变化以及在多个尺度方面的博弈,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走向。
应对南北分化,促进“东中一体”,争取经济空间向好的演变,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青岛特别关键。
第一,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城市,中心和龙头城市衰落则意味着区域经济坍塌。
观察多国发展实践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形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城市化中高期(城市化率50%-70%),都市圈主导城市发展;在城市化后期(城市化率70%以上),城市群主导城市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间、城市间、城市内快速交通体系的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形态将从都市圈主导即中心城区向都市圈扩散,到城市群主导即都市圈向城市群扩散,再到都市带及都市网主导即群与群之间的蔓延和链接,继而逐步定型,文 倪鹏飞 李光全城市的初创和低落,也有过城市的闪耀和高光。
时至今日,在南北差距扩大条件下,虽然青岛的发展面临困境,但崛起的价值也越加重要。
第四,从李克强总理以新旧动能为题视察山东时提出南北差距开始,“南北差距”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空间变化的一个全新视角。
空间经济由东西分化转变为南北差距扩大,对地处东部和北方的青岛而言影响极为重大。
经济“东西向”差距的缩小,验证了东部城市为龙头带动东中西跨区域开放的成功,也预示着在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青岛作为东部开放桥头堡的龙头价值将更为突出。
青岛与杭州差距的全面对比青岛和杭州同为副省级城市,两个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相差不大,2017年青岛为929.05万人,杭州为946.80万人。
两个城市经济总量相差不大,2017年青岛为11037.28亿元,杭州为12556亿元,GDP差距杭州比青岛高1519亿元。
同五年前531亿元差距相比,青岛与杭州GDP差距扩大了约1000亿元。
比较过去五年,青岛和杭州在三次产业结构、三大需求结构、供给侧要素结构等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及其逻辑却有较大差异,杭州有些方面值得青岛学习借鉴。
一、第三产业差距是青岛与杭州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2012年—2017年杭州依靠第三产业加速增长扩大了青岛与杭州的差距。
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4.91%比青岛11.31%高3.6个百分点。
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杭州比青岛高1747亿元。
二、青岛与杭州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是供给侧要素差距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是供给侧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
1、市场主体:青岛过多依赖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杭州主要依赖民营企业。
青岛国有工业经济占比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6年青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8个,占企业总数的2.8%,杭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远少于青岛,为15个,占企业总数不到3%。
但是以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所占来衡量,2016年青岛这一比重为81%,杭州为95%。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充满活力的私有经济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与杭州为创业创新提供的宽松的政策环境,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从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青岛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非就是海尔、海信、青啤等老牌企业;杭州的企业首当其冲的就是阿里巴巴,但是阿里巴巴2017财年一个企业的总收入是青岛这三家企业全部收入的72%,净利润是青岛这三家企业总和的6.4倍。
原因就是青岛的企业是重资产型的企业,企业成本高,利润薄,发展有瓶颈,但杭州的阿里巴巴是电子科技和新兴科技型企业,典型的轻资产,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去青岛的十大理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青岛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青岛以其优美的海滩、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青岛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风貌,又具备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在这里,你可以一边欣赏迷人的海景,感受清新的海风,一边品尝着地道的海鲜美食。
而且,青岛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青岛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
作为德国建筑的代表性城市,这里留下了许多德式建筑,如红瓦绿树的小洋楼、德国总督府等等。
这些建筑物给青岛增添了浓厚的欧洲风情。
此外,青岛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
每年都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在这里举办,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帆船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也给青岛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总之,青岛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无论你是喜欢海滩度假、探索历史文化,还是追求刺激和创意,青岛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去青岛旅游,将给你带来难忘的回忆和愉悦的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去青岛的十大理由的介绍。
首先,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列举出三个主要理由,以支撑去青岛的价值。
每个理由都将进一步讨论三个具体的要点。
第一条理由将集中介绍青岛的壮丽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
第二条理由将强调青岛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带来的经济和商业机会。
第三条理由将突出展示青岛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去青岛的重要性。
总结部分还将确认之前列举的十大理由,并呼吁读者行动起来,亲自体验青岛的魅力。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能够全面展示青岛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理由,促使他们选择青岛作为旅游或商务目的地。
青岛模式青岛模式的特点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主要靠几个大企业支撑。
2004年,青岛十大集团本地实现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是1097.4 亿元和97.8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2.9%和46.4%。
2005 年,五十强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79.89亿元,占全市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93%。
正因为大企业立市,青岛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创牌快,知名品牌多。
20多年间,青岛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44 个。
2005年,青岛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青岛市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市工业的60%以上。
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不断发展成大企业集群。
这种经济模式的缺陷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创业者少,老板少;打工者多,工资劳动者多,是一种只有较少人操心的经济。
其结果是,富人少,老百姓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不像温州,一个地方有几十万人当老板,几十万人操心,结果,家家户户都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东莞模式东莞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在上世纪80 年代成为港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其成功源于资源整合:东莞提供土地、厂房;四川、湖南等诸多省份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
东莞模式因为通过承接港、台以及后来日、韩乃至欧美的产业转移而发展,其优点是发展速度比较快。
东莞1978 年还是个农业县,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了2182 亿元。
东莞模式的缺陷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产业利润主要由外资赚走,打工者只赚取少得可怜的工资; 第二,这种模式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一是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二是自然环境承受较大压力;三是低工资优势正在丧失。
昆山模式昆山模式与东莞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作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地,其产业都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
昆山在产业引进中有三个特点:其一,引进的产业相对集中。
主要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等。
青岛发展调研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将对青岛的发展进行调研,并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将从青岛的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然后分析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接下来,将探讨青岛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建设,然后分析青岛的文化与旅游发展情况。
最后,将总结青岛的整体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青岛的经济发展1. 青岛的产业结构特点2. 青岛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稳定性3. 青岛的对外贸易情况4. 青岛的创新创业环境5. 青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情况二、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1. 青岛的城市规划理念与目标2. 青岛的城市发展布局3. 青岛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4. 青岛的城市建设管理情况5. 青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三、青岛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建设1. 青岛的大气环境治理情况2. 青岛的水环境治理情况3. 青岛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 青岛的生态保护工作5. 青岛的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四、青岛的文化与旅游发展1. 青岛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 青岛的文化活动与节庆活动3. 青岛的旅游资源特点4. 青岛的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5. 青岛的旅游宣传与品牌推广五、总结与建议1. 青岛的整体发展状况总结2. 青岛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问题3. 青岛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与挑战4. 青岛在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5. 青岛在文化与旅游发展方面的亮点与改进空间以上是对青岛发展调研报告的大致内容概述,通过本次调研将深入了解青岛的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青岛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