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5
青岛调查报告(最新)(一)引言概述这份青岛调查报告旨在对最新的青岛市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青岛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迅速。
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说明,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结构、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规划。
正文一、经济发展1. 青岛的GDP持续增长,并逐步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2. 外贸贸易额大幅增长,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贸易港口。
3. 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的能力在增强,为青岛带来了更多商务机会。
4.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内外资企业进驻青岛。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1. 改善城市交通,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减轻交通拥堵问题。
2. 建设国际标准的港口和航空运输设施,提高物流效率。
3. 扩大水、电、气供应网络,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5. 建设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人口结构1. 青岛市人口规模逐年增加,人口密度逐渐增加。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3.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挑战。
4. 高等教育和人才引进吸纳,优化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
5. 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
四、环境保护1. 青岛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2. 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
3. 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4.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自然水源和水生态环境。
5. 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未来发展规划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推动青岛的绿色发展。
2. 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和科技研发能力。
3.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4. 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
5.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机会和市场。
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青岛是中国的一座沿海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是山东省的一个重点城市和经济中心。
青岛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备受关注,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下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
首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之一。
该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早的开发区之一。
多年来,该开发区积极引进了国内外的先进企业和技术,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海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例如,青岛奥维斯集团是该开发区的骨干企业之一,专注于高端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此外,该开发区还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科研基地,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其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次,青岛西海岸新区是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之一。
作为青岛市重点发展的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青岛市西南部,占地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
该新区依托青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建设了以海洋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
例如,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经引进了诸多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该新区还拥有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和综合性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青岛市城阳区是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之一。
城阳区位于青岛市的东北部,是全国著名的临港工业区之一。
城阳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例如,青岛利尔达集团是该区的骨干企业之一,专注于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此外,城阳区还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综合性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总之,青岛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发展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和青岛市城阳区是青岛最有发展前景的区之一,它们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导言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日益突出,并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本报告将对青岛的城市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用地结构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首先,城市中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拥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业中心。
其次,住宅用地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区。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住宅用地过于分散,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二、交通设施青岛的交通设施发达,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交通设施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青岛还拥有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方便市民的出行。
然而,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车辆增加和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出行选择不够多样化。
三、城市绿化青岛是一座以山、海为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化景观。
城市绿地和公园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青岛还拥有壮丽的海滨风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城市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面积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绿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城市发展潜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青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青岛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次,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青岛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五、城市发展挑战青岛城市空间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背景介绍
青岛市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岛市的东北部,是青岛市的发展重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阳区的发展前景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的城市规划将紧密结合生态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2.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多样化的居住、商业和文
化设施,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城阳区。
三、产业发展
1.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是城阳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
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2.同时,城阳区还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构建产业链
条,推动城阳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将加大对交通、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2.同时,城阳区还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宜居宜业
的城市空间,为城阳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未来展望
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发展重点区域,未来将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上为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愿城阳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蒸蒸日上,成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
山东青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山东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山东青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山东青岛的发展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1. 经济实力的增长:近年来,山东青岛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9年,山东青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9万亿元,年均增速为6.6%。
青岛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同时,青岛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2. 城市建设的提升: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拥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地,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青岛致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3. 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青岛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力量。
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为青岛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青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了众多的科技园区和创新示范基地,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二、未来趋势分析1. 海洋经济的发展:青岛作为中国的滨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未来,青岛将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青岛也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
2. 制造业升级转型: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青岛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青岛还将注重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 文化旅游产业的扩大: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巨大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
青岛调研报告《青岛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青岛市政府着力推进城市发展,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一个现代化、开放型的城市形象。
为了解青岛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我们深入了解了青岛市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情况。
青岛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海洋开发、金融服务等领域有着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在海洋科技和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同时,青岛也在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城市规划我们参观了青岛市的城市规划展览,并对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了解。
青岛市政府积极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青岛市注重生态环保、城市管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设,努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3. 科技创新我们参观了青岛市的一些科技创新基地和企业,对青岛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调研。
青岛市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
我们看到了不少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意识到了青岛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青岛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认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城市规划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建议青岛市政府继续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努力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青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四、总结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青岛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相信,在青岛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青岛会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开放型的城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岛城阳区的发展青岛城阳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东北部,是城阳新城的核心区域。
多年来,城阳区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阳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经济发展城阳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为青岛市的主要发展区域之一,城阳区拥有多个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涵盖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城阳区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也逐渐成为了城阳区经济的亮点之一。
文化建设城阳区注重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助力城市形象的提升。
城阳区拥有多个文化场馆和艺术机构,为市民提供了宽广的文化娱乐空间。
同时,城阳区还注重传承和保护本地文化遗产,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当地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城阳的文化魅力。
环境保护城阳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阳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作,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举措,让城阳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未来展望未来,城阳区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同时,城阳区还将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阳区成为青岛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总的来说,城阳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阳区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愈加美好,向着更加繁荣和宜居的方向不断前进。
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浅析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一直坚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海洋资源产业以及创新型新兴工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依托海洋, 海陆统筹, 高端产业聚集, 生态文明和科技先导的基本特征。
回顾十一五规划,西海岸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都已经基本完成,海洋经济产业带业也已初步形成;放眼十二五规划,打造蓝色经济区,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突出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规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蓝色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岸线总长863. 30千米, 海岛69个, 海湾49个, 近海海域面积1. 38万平方公里, 滩涂面积212. 3平方公里; 航道通畅, 不淤不冻, 锚地水域开阔, 具有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 青岛近岸95% 以上海域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具有丰富的海洋生资源, 其中鱼类资源占80% ,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
在陆地上资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如何开发好、利用好海洋资源是青岛市今后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
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为了融合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青岛市也正在努力地开发各种富于创新的新型旅游资源,日新月异的东部都市观光区--横贯东西的旅游观光大道东海路、香港路和澳门路,中华文明雕塑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构筑成一幅海滨都市旅游景观。
以及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都坐落在这片年轻的城区之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青岛市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力量雄厚, 是中国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的中心聚集地, 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技开发机构, 三分之二的海洋科研人才, 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80% 左右, 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 海洋科技研发体系比较完善。
在全市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及企业中, 已建成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7家, 青岛市还拥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海洋药物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市南区54.48万人、市北区55.82万人、四方区46.25万人、李沧区51.24万人、黄岛区52.42万人、崂山区37.95万人、城阳区73.72万人、胶州84.31万人、即墨市117.72万人、平度市135.74万人、胶南市86.84万人、莱西市75.02万人。
青岛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副业和海洋渔业;青岛市2010年全市的GDP总产值为:5666.19亿元,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276. 99亿元,占到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9﹪;2010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分别占到第一产业的:48.4﹪ 0.4 ﹪ 26.2﹪和 21.8﹪;总产值指数方面,以2009年统计年鉴为例,全市农林牧副渔业的总产值指数为:2 374. 90;其中,农业产值指数为:1 096. 68;林业产值为指数:812. 34;牧业产值指数为:7 151. 59;渔业产值指数为:13 839. 89;在增加值方面2010年,第一产业的总增加值为:2 769 883万元;农业增加值为:1 491 886万元;林业增加值为:10 278万元;牧业增加值为:535 712万元;渔业增加值为:647 815万元;总产值方面以2010年为例,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 831806万元;农业的总产值为:2 339 238万元;种植业的总产值为:2 339 238万元;林业的总产值为19 241万元:牧业的总产值为:1 264 028万元;渔业的总产值为:1 051 452万元;青岛市在第二产业的构成方面,主要包括了: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其他工业等。
在2010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为:2 758. 62亿元;占到了全市生产总值的:48.7﹪,其中重工业占到:61.3﹪,轻工业的比重为:38.7﹪,这说明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整个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构成方面,2010年第二产业的总增加值为:2758.62亿元,为2009年的112.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 454. 19亿元,为2009年的112.3﹪;建筑业增加值为:304.43亿元,为2009年的115.3﹪;在第三产业方面,青岛市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的非一二产业。
在2010年创造了2630.58亿元的总产值,占到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3.3﹪,生产总值增速从2006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为15.6﹪,是三大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岛市应该,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大力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坚持强化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示范带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建设全国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 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与海洋科技聚集优势,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 依靠高技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提升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促进海洋环境生态平衡与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纵览青岛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 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但由于第三产业起步较晚, 资源配置集中在工业化方面, 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模式。
(1)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 2006 年青岛人均GDP 约5349 美元, 产业发展属于准工业化地区的传统工业化末期, 结构水平与发达地区1960 年和中等收入地区1980 年的水平较接近。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与61% 的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2004~2006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1. 2% 、30. 16% 和44. 24%, 虽然整体呈现上升, 但波动较大。
(2)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低,青岛产业结构合理性较低,朝阳产业比重小; 产业整体竞争力较经济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 产业体系中存在一定比例竞争力强的高端产业, 产业地位不断上升; 青岛的产业整体增长优势较弱。
(3)从三次产业构看, 青岛第一产业结构较完善, 但竞争力差; 第二、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上海和深圳等经济较早发展的城市,但是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方面, 尤其是建筑业方面青岛竞争力较高; 综合各产业的整体增长优势, 青岛第一产业优势明显, 建筑业优势较大, 但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优势。
( 4) 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 青岛资源和能源集约化水平不高, 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是世界先进水平的4 倍, 万元GDP 综合能耗为0. 94 吨标准煤, 亿元工业产值耗原煤是上海的4 倍, 耗油是上海的119% , 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偏大。
(5)从生态环境保护看, 青岛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特征明显。
工业废水治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气治理设施数量小幅减少, 排放量增加幅度大于治理能力的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没有提升; 城区绿化覆盖率仅为38%, 比国际水平( 48% ) 差10 个百分点。
( 6) 结构贡献低, 与资源和消费结构矛盾尖锐,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 相对过剩与消费不足并存, 生产能力受制于短线部门的供给能力。
( 7) 结构趋同造成过度竞争和市场分割, 资源区域配置违反比较利益原则, 产业结构呈现虚高度化 现象。
( 8) 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 资本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高, 导致经济增长代价日增, 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 无法为经济和生态的良性互动提供环环境。
( 9) 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比重较大,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科技进步对产业优化的贡献低。
同时, 所有制结构的不完善成为经济发展的挚肘力量。
( 10) 贸易结构不合理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出口主导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供需平衡被动依赖带有 垂直分工 特征的 大进大出 。
出口集中于传统市场, 出口主力为外国投资企业, 贸易风险加大。
( 11) 投资结构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产出增长未能与投资增加匹配,说明其投入产出转化能力不足。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减小, 市场需求不足, 产出水平降低。
由于资源结构区域资源禀赋不同, 导致资源供给能力及价格差异, 进而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影响产业结构。
基于青岛市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要考虑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承载力; 对科技资源要创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的环保和信息技术; 对劳动力资源应改变教育结构和体制, 为产业升级配置人才;对资金供给要调整政策倾向、资金回报率等因素, 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技术集约化的产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