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5
岳麓版教科书目录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2.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群雄割据到大一统皇帝与三公九卿废分封置郡县法律严苛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4.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制度皇权的不断强化(内阁军机处)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5.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古希腊城邦古希腊的城邦政体6.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从君主制到民主制人们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7.罗马的政体与法律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法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8.英国的制度创新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32年议会制改革9.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两党制10.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2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1842年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洋务运动13太平天国战争金田起义天国兴衰(1851-1864)天朝田亩制资政新篇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1895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901辛丑条约15辛亥革命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与帝制的终结临时约法16.五四爱国运动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前得沙皇俄国四月提纲 1917年十月革命2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长征与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祖国统一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国大典共同纲领到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1982年宪法)基层民主选举2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24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北约和华约冷战中的热战25.世界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6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 1972尼克松访华1972中日建交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7.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缓和与动荡并存多极化趋势加强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曲辕犁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个体农耕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衣被天下烧陶到制瓷官私手工业的消长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重农抑商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前夜的危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7.新航路的开辟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8.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西早期的殖民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三角贸易9.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760-1850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1870-1900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民族资本的困境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断发易服报刊和电影移风易俗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铁路水运与航空邮政电报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1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的出现17.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教训与成就19.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入世贸组织21.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从数据看沧桑巨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3.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欧盟24.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25.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问题与展望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老子与道德经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与儒家墨子与墨家庄子与道家韩非与法家孙膑与兵家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4课宋明理学儒学的危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李贽顾炎武黄羲之王夫之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四大发明天文学成就数学农学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书艺历程第8课笔墨丹青绘画从顾恺之到吴道子文人画风俗画第9课诗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第11课梨园春秋戏曲起源元杂剧与昆曲京剧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知识即美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薄伽丘和十日谈文艺复兴的艺坛三杰莎士比亚的戏剧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加尔文第15课理性之光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伏尔泰自由与平等卢梭社会契约康德人非工具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从哥白尼到伽利略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与进化论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的应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19课音乐与美术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现代派绘画第20课电影与电视默片时代电视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第22课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与批判旧礼教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量子论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电脑与网络生物科学登上太空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扫盲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遭遇曲折文学艺术的春天风帆作品、2012年4月10日晚周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目录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4课理性之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6课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易错提醒]“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做有匠心的好教师,当好“麦田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让人印象深刻。
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期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
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大块麦田,如何让学生在麦田里做游戏?在核心素养下,我们教师如何做好“麦田里守望者”?这是我一直以来思索的问题。
通过这次骨干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
时代在发展,我们作为人类工程师的一线教师也要紧随时代步伐,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直播,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顾娟老师“做匠心教师,践行教师工匠精神”的讲座。
顾老师对于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作为教师我们要珍视教育的内在价值,尝试教育教学的创造,精炼学科的教学技能,实现“心”、“脑”、“手”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奋斗。
在顾老师的演讲中,特别举了李吉林老师的例子,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李老师的事迹,着实让人感动,她的“情境教育”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怀着一颗纯粹的心,一个教育工匠的心去雕琢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李老师如太阳般的教育热情点燃了我内心的教育之情,动情之处,我竟感动得落泪。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应该力争在教育中践行工匠精神,精通高中历史教学业务,将教育教学这项工作干好。
那么,我们如何做呢?当务之急,我认为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打磨好自己的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一节新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处理的两点感受::感受一:从学生的角度看难点、设计教学文化史《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这节课相对难度比较高,难点也比较集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会按照岳麓版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处理,即:“在讲授新课时,应注意指出贯穿宗教改革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以贯穿人文主义作为本课的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作者:汤春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12期有学者诚恳地指出当前历史新课改的热情虽然高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明显了,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中不凸显历史人物,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质是“人的缺位”。
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还给教师”,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即人文教育。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立意每一堂历史课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立意,既要抓住核心内容,又要领会学习本课的价值所在。
例如笔者确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的教学立意为:通过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影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治的诸多弊端,理解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修养。
再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立意为: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古希腊留给后世一大政治遗产是人文精神。
没有教学立意,即使学生把这两课的历史知识记得很牢,但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是否能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得人生启迪等等,这些充满人情、思想的人文气息很难散发出来。
二、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法钱穆先生曾讲过:“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
非有人生,何来人事?”“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
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
”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人带事”的教学方法。
历史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教学中要关注细节,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如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教师引入苏格拉底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个人命运,使学生认识到雅典运转民主由选官制度改为“抽签”方式,民主制度的公正性将受到严峻考验,雅典民主走向了反面。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1-2期目录O历史教育视野O♦特别关注♦传统的误读/刘梦溪(封二)努力迎接“静悄悄的革命” /本刊编辑部(1)寻找中国的DNA / 执教:郭富斌整理:刘雅雯(34)西周宗法制研究综述/苑忠霞(54)西周分封制研究综述/马敏霞(58)唐宋时期政治制度变迁概述/贾连港(61)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研究综述/邓亚萍郭家玮(65)♦公民视点♦价值协商与价值共享:当代历史教育的重大课题/任鹏杰(4)钩沉记忆书写历史——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综述/向超唐宇君(14)历史教育: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张汉林(17)♦史里史外♦试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分化/雷慧清刘金霞(26)旧灵魂中的新观念: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图书阅读/郭平兴(101)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途径的再探讨/赵灿东税光华(113)浅论日俄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丁大武(140)♦书林一叶♦徐继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孙国平(10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在美国发现历史一一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想到的/孟伟(106)。
教学实践研究。
♦课程论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观/朱汉国(9)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兼议“问题史学”的借鉴意义/李林川(80)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破教学难点的实践性认识/王德民郑菲(85)♦课堂观察♦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问题——课堂观察笔记(一)/吴萌(32)初中课堂“回到历史现场”的教学价值分析/方毅宁(129)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析——以川教版“西安事变”一课为例/武其芳(136)♦教材评解♦教科书插图选择应审慎——以“北宋文官出行图”为例/孙淑松(88)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影响浅析/董宇(94)深挖教材: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和”与“战” /郑清坡(96)运用材料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探索——以美国“新经济”为例/李秋珍(98)♦岳麓谈新♦高考试题在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冯波(108)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宗教知识教学/马懿(111)♦人教走廊♦深挖拓展:有效备课的路径选择——以人教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复习课为例/霍建山(116)“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学法指导设计与思考/陈倩郑雯(118)O学生成长聚焦O♦聚焦成长♦我眼中的历史/陆燕南(69)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作业设计/马蔚(142)♦课堂内外.让知识课堂透射生活之光——例说“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吴金炉(76)回到原点:有效阅读历史教科书的实践性认识——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刘晓庆(131)♦题来题去♦关于一道“心理类”试题的命制与反思/陈春东(83)“变脸”记:关于一道选择题的评价及认识/刘继伟(134)♦考试论坛♦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边界的思考——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南向红(122)浅谈高考对教学的引导和调适作用——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评价说起/ 丁苏霞许春凤(124)高中历史复习课的策略与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石峰涛(127)O教研互动广角O♦热点追踪♦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上)/冯一下(18)“大熔炉”: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陆安(29)♦他山之石.“发现”大英帝国的历史/著者:克里斯托弗•哈丁译者:金永丽(12)澳大利亚《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探析/陈伟壁(22)追寻意义:“核心概念”在美国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于“美国独立战争”设计的比较分析/周仕德李稚勇(72)♦笔随心舞.关于初中历史好课的几点思考/叶德元(90)《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目录O历史教育视野O♦特别关注♦把握实践与学习需求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苏争艳(43)走出历史教学的“碎片化”——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探索/闫璟(45)找准中心主题意在探索创新/吴勇(46)从“学习效益金字塔”视角审视我们的评课/陈维坚(47)掂量华丽课堂背后的“度” /尹明攀(49)“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一课的教学探索/华春勇(50)交互对话用心创新——兼评华春勇老师执教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王少席(53)历史课堂突破教学难点的尝试——由“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说起/王国栋(54)“麦田守望者”的智慧和价值——“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的感悟/许长荣(58)精选素材挖掘教学价值的实践性认识——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例/郭蕾(61)我看郭蕾老师执教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张赛芳(65)读书•教研•做人/张德高(66)从理论引领到实践反思/罗金永(67)回归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探寻/杜国良(69)“为有源头活水来” /杨复元(70)参加“国培”学习有感/黄兰英(71)我和“国培”的“约会” /周明(72)♦史里史外♦晚清民族主义与国粹主义概述/史海燕(40)。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材说明:岳麓版必修3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相对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因为涉及到一些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各个改革者甚为深奥的宗教思想,使讲解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困难。
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
课上讲授时适当介绍一些宗教概念并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找些直观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全面的贯彻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而本课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即人文主义影响到宗教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革。
因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知识点主要包括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和日内瓦宗教改革及对这些改革家的评价等。
其中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思想,而且要通过分析马丁﹒路德改革思想来深入了解课标要求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即指出贯穿宗教改革思想中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第15课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第20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2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 1 页 共 4 页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一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统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外交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2 页 共 4 页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 3 页 共 4 页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孙中山的民主追求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29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岳麓版选修教材总共6本,辽宁只选择了三本(选修1、3、4); 没有选择的是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一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课 忽必烈改制忽必烈改制 第8课 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阿里改革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第15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高中选修三高中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战云密布的欧洲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惨烈的四年战事第3课 大战的后果大战的后果第4课 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