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课程模式25448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廖丽娟广州大学

一书本知识的的大致梳理

概念:

冯晓霞老师在教材中说到:所谓的各种课程模式(方案),主要就是课程设计者对三大关系的不同处理而形成的,这三大关系是指——一指社会需求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确定;二指知识价值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制约或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三是教与学的关系,它制约或影响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在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中,对课程模式的界定,引用的是伊文思的解释,其是指教育计划中之基本哲学、行政与教育成分之概念性的表征。它包含了内部一致性的理论前提、行政政策和教学秩序,以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成果。当决策转换成行动时,就称为模式的应用。

要素:

课程模式包含有两大要素:

(一)理论基础。即设计者的教育观,尤其是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看法。

(二)课程要素(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鉴)——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有关儿童观呢?蒙台梭利说到,

(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所谓吸收的心智是指6岁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觉中获得各种印像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导,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这未免夸大了儿童的自我成才能力)儿童吸收心

智可分为两阶段(0-3)为无意识的吸收性阶段,即机能创造阶段;(3-6)为有意识的吸收性阶段,即创造机能阶段。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这敏感期又分为

1、感觉发展敏感期(出生—5岁)儿童不仅有选择的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

善各种感觉功能。

2、语言发展敏感期(出生后3个月)即对人的声音产生极大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

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3、秩序感发展敏感期,这里的秩序感指的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

顺序的适应性。

4、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1-4岁,

5、群体发展敏感期(2岁半—5岁),儿童产生对社会团体生活的兴趣,希望被别人接纳、

肯定,也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

(三)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比游戏更适合儿童,因为工作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而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

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课程要素

有关教育目的,蒙台梭利将其归结为两方面:

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因为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智障儿童,所以她渴望那些精神有疾病的儿童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立足于这角度,她的健全人格也许只界定在希望孩子能正常,那么当其教育理论在智障儿童

身上得到成功的运用,并进一步成熟完善时,蒙台梭利便将其教育理论迁移到正常儿童身上相信这时的健全人格又会另有新意,知情意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这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蒙台梭利带来了极大的内心创伤,内心存有对“人类和平”的强烈的期望和追求,,因此把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作为教育追求的目的,但是她的“和平”绝非是单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的国际问题,而是属于一种更深层意义的人类学的观念,而是将正义和爱深入人心,使得人类与世界处于一种真正和谐的状态。在蒙台梭利看来,真正的和平意味着正义的胜利,也就是人类都具有爱的表现。

课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再在考察儿童观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将教育内容定位:日常生活练习(基本动作、社交动作、关心环境的行为、照顾自己的行为)、感觉教育(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数学教育(10以内)、语言教育(读的教育、写的教育)和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

有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之后就会涉及如何实施的问题,也就是教育方法问题,在教育方法上,蒙台梭利非常注重环境的创设,她的有准备的环境要求(1)秩序,物品摆放、规律的作息时间、地点、例行活动采取相同的步骤(2)自由(3)真实与自然(4)美感与安全

教师的作用,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在她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示范者、观察者、支持者和资源者。教具分为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教具。她的感观教具具有刺激的孤立性,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

感知能力,操作的顺序性。工作的趣味性和教育的自动性。

评鉴

综合以上,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进行简要评价,因为她最初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智障儿童,而后再迁移于正常儿童,那么她的课程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就好比孤立的感观训练,也许适合智障的孩子,用到广大正常的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就不会那么明显;其次教具操作步骤和方法的固定性,势必会限制儿童的创造和想象力;再次是蒙氏方案强调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教育,要求环境的安静性,这就限制了孩子同伴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孩子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

二课外的阅读书刊的一点小小体会

就蒙台梭利教育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2002,9出版、蒙台梭利教学法:理论与实践,高岚、申荷永著、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简楚瑛),那么我所获的一种体会就是:(一)埋藏于历史深处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在博大精深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背后,处处都留有早期幼儿教育家思想的印迹。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理念”,经过不断雕琢,到了蒙台梭利这儿,就变成了感官教育;卢梭的重视儿童体能训练的思想,启发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练习的教育内容,其中基本动作(走、站、坐、跑、跳)的教育与练习就是最好的体现;裴斯泰洛奇的“教学心理化,”在蒙台梭利里看来,就是“吸收性”心智,敏感期,所以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段教授儿童最适合的东西。

(二)阅读有关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期刊文献上,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学者是如何解读蒙台梭利儿童观。文献内容无不表明,在蒙台梭利看来,一个婴儿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的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功劳,它们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去塑造并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