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470.00 KB
- 文档页数:35
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一、方案背景及目标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为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蒙台梭利教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育方法。
本方案旨在为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一个全面、详细的方案,确保幼儿园能够合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通过自由选择、自我约束、自我评估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
2.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通过协作游戏、团体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培养幼儿的友好与关爱他人的能力。
3. 增强幼儿的专注力和自律力: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等,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自律力。
三、课程设置1. 日常生活活动- 目标: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
- 内容:包括盥洗、进食、整理环境等日常生活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会自理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分组活动、自主模仿活动等。
2. 感官活动- 目标:培养幼儿的感官分辨能力和观察力,提升幼儿的感官体验和感知能力。
- 内容:包括观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活动,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增加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
- 教学活动:触摸游戏、听觉游戏、观察游戏等。
3. 数学活动- 目标: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 内容:包括数数、集合、大小、顺序、计算等数学概念的学习,通过实物操作和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 教学活动:数数游戏、集合分类游戏、计算游戏等。
4. 语言活动- 目标: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 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活动,通过儿歌、故事、情境创设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语言交流。
- 教学活动:语音游戏、词汇游戏、语法活动、阅读故事等。
5. 科学活动- 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的性质《蒙台梭利教学法》是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的课程。
2.课程定位本课程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是幼儿教师素质教育拓展方向课。
其前导课程是《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论》,后续课程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动态》、《教育实习课程设计》。
3. 课程任务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目前风行世界的最先进、最科学、最为完善的学前教学方法之一,是对儿童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儿童潜能的全面挖掘。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蒙台梭利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2.掌握蒙台梭利五大领域教学法的教具及教学法理念。
3.掌握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教育的操行步骤。
能力目标:1. 在实际教育中会操作蒙台梭利五大领域的教具。
2. 会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拓展蒙台梭利教具。
3. 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念从事幼儿教育。
素养目标:1.树立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教育职业理想。
2.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规则意识、使幼儿在快乐、健康成长。
3.学会自我觉察,不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1、课程结构说明:。
2、具体内容和要求四、教学条件1、教学设备2、教学师资3、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1]. 段云波主编,蒙台梭利教育(五册),吉林出版集团、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
[2]. 本人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1].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2].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方富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郭力平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沈德立主编《李洪玉.思维策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8].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周念丽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桑标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计,2009年。
蒙特梭利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蒙特梭利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知识目标方面,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课程将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蒙特梭利教学教具,并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学。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课程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对学习的热爱和尊重,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未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教具操作、自主学习策略等方面展开。
具体包括: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起源和发展、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蒙特梭利教学教具的操作方法、蒙特梭利教学法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蒙特梭利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实践法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蒙特梭利教学教具;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蒙特梭利教学法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的实施,将准备蒙特梭利教学教具、教学PPT、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等教学资源。
蒙特梭利教学教具将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教学PPT和教材则用于辅助学生的理论学习,参考书籍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思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作业方面,包括课后练习和项目作业,占总评的30%。
考试方面,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此外,还会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所有评估方式均旨在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课程共分为16周,每周安排2课时,共计32课时。
教学地点选在教室,时间为每周一和周三下午。
《幼儿园课程》课程教案福禄贝尔的哲学观是唯心主义的。
福禄贝尔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先验论倾向,即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中,福禄贝尔将游戏和手工作业当作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而知识的传授只是穿插其中的附加部分。
他认为,幼儿园上课只需要用口语,不需要学习文字,而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妥善地加以指导、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2. 福禄贝尔的恩物福禄贝尔强调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础,他设计的“恩物”(上帝的恩赐物)是用特定材料构成的游戏活动材料,它具有象征意义,旨在让幼儿通过“恩物”开展本能性的活动,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发展自身的潜能。
运用“恩物”,福禄贝尔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3. 对福禄贝尔课程的评价福禄贝尔的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开始。
福禄贝尔课程模式当属“内发”取向的课程。
对他的否定,大多缘于实践者对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内涵的不理解、课程背后的利益之争以及各理论学派之间的互不相让。
(二)高瞻课程1.高瞻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设计者将其关注点放在为儿童进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都出自于对课程内容的相当传统的看法。
第二阶段:课程编制者接受了儿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尝试把那些代表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教给儿童。
第三阶段: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强调教师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而不是通过教皮亚杰式的技能去加速儿童的发展。
高瞻课程的编制者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
2. 高瞻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高瞻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
计划时间——在“计划时间”内,教师给儿童表达自己想法和计划的机会,通过让儿童做他们自己决定做的事,使儿童体验独立工作的感受以及与成人和同伴一起工作的快乐。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学科:中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欧中世纪: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
(2)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教育有四种交互的系统(1教导(2学习(3教学(4课程系统--计划(3)课程即目标: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提出(4)课程即经验:杜威提出2.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罗马,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1909写出《蒙台梭利法》,创立了以感观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
主要内容:①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
②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留意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
③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观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观训练和肌肉训练,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观为基础。
教师的职责在于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
积极评价:①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论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②众多观训练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许多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感观训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
③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重视自由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
局限:提供的教具过于机械;使用的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忽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过多重视儿童读、写、算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如何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智慧理论是加德纳在1983 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1)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幼儿理解和学习,发展幼儿的智慧,确认并培养幼儿的个别才能和兴趣。
(2)课程规划前,教师先仔细考虑所要教授的概念,确定哪些内容是沟通的最适当的方式,也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到切入点。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是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内容及思想内涵,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的一般性方法。
同时,学习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指导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正确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蒙台梭利教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能够根据教学对象以及实际的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实施蒙台梭利教学,在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国化问题上要形成自己的理解。
本课程重点支撑教育情怀、保教知识和保教能力的毕业要求。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并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学习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运用,尤其要掌握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领域的教具,使学生具备蒙台梭利教学所需要的理念、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支撑。
具体目标如下:1.熟悉蒙台梭利的理论基础,理解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与技能。
3.初步具有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学开发意识与能力。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注:毕业要求为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3.保教知识 4.保教能力 5.班级管理 6.综合育人7.学会反思8.沟通合作四、课程学时分配建议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模拟教学法七、教学资源八、课外学习要求1.在学习过程始终与实训活动相结合,可让学生自制蒙台梭利延伸教具,并能讲解其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
2.利用见习、研习机会,尝试观察并记录蒙台梭利的环境、教师与儿童。
3.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收集蒙台梭利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
九、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与达成度评价(一)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课程考核主要是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
考核环节包括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
《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类型:实践课+理论课学时:3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三专、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性质:《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有特色的学科,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以蒙台梭利专门的教具操作方法为依托,研究蒙台梭利教学方法、教具操作的一门学科,《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是三年专、五年专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2.课程基本理念:重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坚持教、学、做合一为理念。
关注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在幼儿园的具体应用,分析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差别,选择适合当今教育理念的、具有蒙台梭利特色的、有利于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操作教玩具,学习使用操作。
本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做到学有所用,学后即用,打造一支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需要的新型的幼儿园师资队伍。
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内容严格遵循传统蒙氏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力求完善发展符合国内幼儿园条件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的“新的蒙台梭利”教学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蒙台梭利教学的内容,充分做到实用性和趣味性,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蒙氏的生平和思想渊源,掌握0-3岁幼儿敏感期的划分,理解蒙氏教学中的三要素,掌握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选择性学习日常生活教育理论及教玩具操作、感官教育理论及教玩具操作、数学教育理论及教玩具操作等。
2.能力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蒙氏教育理念,懂得蒙氏教玩具的操作,探索并灵活运用到幼儿园及家庭的教育教学中,并懂得寻找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素质目标:通过理论学习,教玩具操作训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幼儿蒙氏教具操作经验,锻炼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关注探索并深入思考教育下一代的最佳方法及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