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3、技术咨询是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论证方案提供咨询和论证等技术性服务4、公司的外汇风险是表示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变动性,也可以说货币变动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数字的可能性。
5、交叉许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6、出口信贷是由出口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发放的贷款。
7、买方信贷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贷款并要求此项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8、卖方信贷指出口国银行提供给出口商的信贷。
9、国有化10、许可证贸易是指快过公司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者技术11、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项目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12、知识产权13、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份,而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14、合同安排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经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的经营方式。
15、对外证券投资分析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简答题1、采取收购方式的有利之处有哪些?(1)、可以迅速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推行其跨国经营的意图。
(2)、可以直接接管和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
(3)、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应(4)、可以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可以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跨国公司与管理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1.跨国公司:是一种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
2.直到1974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57次会议的有关决议文件中,才正式采用了“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3.跨国公司的判断标准用那些?结构性标准:即通过研究一个公司的跨国范围,及对子公司的股权安排和控制程度,来判断其是否属跨国公司。
营业实绩标准:主要是通过研究一家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官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跨国公司。
行为特性标准: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应有全球性经营战略。
4.经营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虽然跨国公司的总部不设在某国,但其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都是全球性的。
5.跨国公司的特征?1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2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经营跨国化的基本手段3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4技术内部化6、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包括三种基本单位:母公司:负责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经济实体进行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经母公司直接投资而在母国内外设立的经济实体。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部。
7、跨国公司的类型1按经营项目分类:(从跨国公司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出发,跨国公司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经济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
二是以经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跨国公司。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
2按公司决策中心进行分类:(从决策上分类)一是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主要考虑母公司的权益。
二是以多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以众多子公司的权益为主。
三是以全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以全公司在世界各地权益的统筹考虑为依据。
3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分类:一是横向型跨国公司。
二是垂直型跨国公司。
三是混合型跨国公司。
8、跨国公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9、近代的跨国公司始于德国的拜尔化学公司。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中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继续占主导地位。
11、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1加速生产国际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1、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系指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的结合,使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19862、结构性标准:--跨国的程度(transnationality index)跨国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 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 x 100% 3、跨国公司理论: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宏观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的提出:维农(R.Vernon),《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以美国为基础的三阶段模式(早期模式)-创新阶段:美国宏观经济的特点(高收入、高消费、高劳动力成本、资本丰富、技术发达);美国适合生产的产品;出口西欧-成熟阶段:通过投资到西欧生产,因为比较接近于美国,但成本低;-标准化阶段:到LDC生产,返销美国。
寡占反应理论——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寡占反应行为模式:一些跨国公司的FDI是对其他企业FDI所作出的反应。
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Vernon在70年代对该理论的修正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评价:-符合美国当时的情况,有一定解释力-理论具有局限性:很多产品起初并不由母国向海外输出;对诸如日本的对外投资缺乏解释力;美国并非优势丧失后才对外投资。
二、小岛模式(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模式的提出:小岛清(KIYOSHI KOJIMA),一桥大学教授,《对外贸易论》▊基本观点:“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顺贸易导向的投资模式)▊解释: - 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的概念: a’,b’,c’- 边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夸大两国的比较优势差距- 从“边际产业”到“边际性生产”-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比较——小岛的顺贸易导向思想对小岛理论的评价(p 42)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微观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理论的提出:海默(S.H.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 Kindleberger):基本观点:▊垄断优势:指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
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
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
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
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
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
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
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
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
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
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
内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
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企
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但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
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
第三,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
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
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
如果某一国外市
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
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
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
佳选择。
(二)理论评价
邓宁的折衷理论在理论渊源上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
较以往的各种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因,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但是,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
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又称特定优势
理论,被认为是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和主流,是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1960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本国公司的国际性经营: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首先提出来的。
海默的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后来的著述中对海默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补充,使之成为系统、独立地研究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因此一些文献中将他们的研究称为海-金传统(H-K Tradition)。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凭借
结构、管理水平、生产和销售技术以及企业文化等。
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说来揭示美国企业二战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规律。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1、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且由于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本很高。
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
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产;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劲;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工艺和方法已成熟并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能力。
因此,创新国企业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当地从事生产与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
3、标准化阶段
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
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
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创新国已完全失去垄断优势。
于是,创新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转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国家,离岸生产并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
最后当该技术不再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其通过许可方式转让。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