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10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胃间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胃间质肿瘤,通常生长于胃壁内,由于其位置和形态的特殊性,使得临床对其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临床依靠各种诊断手段来提高病变
的诊断准确性,其中影像学检查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而CT在胃间质瘤的诊断方面有
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1.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大小评估
在临床中常常需要对胃部肿瘤进行定位、大小的评估,以便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CT通过多平面、多角度的成像,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胃间质瘤的位置、分布范围、周边结构的关系等情况,并且还可以测定肿瘤的大小、形态、轮廓等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CT对异常增强表现的胃间质瘤的诊断
胃间质瘤因其含有大量丰富的血供网络,因此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异常增强。
而CT
可以利用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清楚地显示肿瘤内部和周围的血管情况,从而
发现肿瘤的异常强化情况,进一步确认肿瘤的诊断和评估其恶性程度。
3. CT对胃间质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别
胃间质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以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
CT在对胃间质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别诊断中,可以通过肿瘤的密度、轮廓、形态等特征进行分析,由此确定病灶的组织学类型。
4. CT对胃间质瘤的浸润和转移情况的分析
在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判断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情况对于治疗和预后的决策具
有重要意义。
CT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能够对病变的形态、轮廓、CT值、强化程
度等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进而判断肿瘤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甚至淋巴结,并共同决定
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本组52例gist中,良性共12例,恶性共40例。
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20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4例恶性12例。
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ct 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ct,病理;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17-0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gist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恶性不等,如何准确判断gist的良恶性一直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术前鉴别良恶性对设计治疗计划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gist的ct 征象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资料52 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2岁。
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就诊,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黑便、呕血及进食哽咽感等。
病程7天~20年。
1.2设备与参数:采用螺旋ct扫描机。
常规胃肠道准备,平扫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范围包括肝、肾及触及的肿块。
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2.5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75~100ml,注射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55~65s行静脉期扫描,部分病例行回顾性薄层重建,层厚1.25mm,层距1.25mm,传到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何江波1,管庶春2,何光武1(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放射科,上海200940;2.常州市戚墅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011)【摘要】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结果4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2例行三期增强扫描。
诊断结果单发36例,多发4例。
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3.8~19.0cm。
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30例,其内可见囊变、坏死,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鉴别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213-02中图法分类号:R735.04文献标识码:B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其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不同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1]。
为准确认识GIST,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作者对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进行了分析,探讨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7~86岁,平均57.2岁,50岁以上31例,占77.5%。
主要临床症状是呕血、黑便,共32例,其他症状腹痛10例、腹胀2例、腹部外伤1例,不明原因贫血5例。
1.2检查方法4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3例行三期增强扫描。
CT采用Siemens Sensation40排螺旋CT扫描机。
检查前禁食8h,胃及结肠扫描,分别常规口服800~1000ml 水和100~150ml水直肠保留灌肠;胃部检查前还常规注射低张药654-210mg以减缓胃的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