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热战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4
冷战中的热战——1961-1975年美越战争自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开始了为期44年的冷战,即除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
美苏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南北朝、东西德、南北越等,都是其竞相划分的结果。
其中美越战争则是冷战政策下、美国为谋取在越利益而进行的的一次真刀真枪的“热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
此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并且是美国史上唯一打输的一次战争。
美越战又被称为抗美救国战争,即以胡志明为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联合反抗美国和越南共和国(南越)的统一战争。
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国际联盟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政府害怕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将使社会主义的影响进入越南共和国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国得到美国的支持,吴庭艳在越南共和国实行自由、民主、法治的资产阶级开明执政,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国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国之路。
1959年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推翻越南共和国,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越南共和国组织武装颠覆。
1960年越南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各组织组成,实际上由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控制。
同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越南共和国进攻。
而此时执政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则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这场中南半岛的战争,也成为冷战当中唯一的实战。
至此,美国逐步介入越南战争,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
政治上的腐败导致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越南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扩大势力。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国防军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国防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
第10课《“冷战”与“热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幕”演说和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级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级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理解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兴起及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的主题是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以及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教材通过“铁幕”演说、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局部“热战”三目来论述这一主题。
其中,第一目通过战后形势、“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论述了“冷战”开始的背景、序幕及发展;而第二目则通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论述了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第三目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较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说明冷战中的世界并没能实现和平。
四、教学过程一、学前指导示目标1、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宣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就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来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三单元前言,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
战后,被资本主义世界认为的一X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一局面主宰了此后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你知道“铁幕”指什么?什么是“冷战”?“冷战”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冷战热斗事件和影响力先后自从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这段时间内,全球局势紧张,热战虽然在某些地区时有爆发,但大国之间的对抗更多的是在幕后进行,这就产生了诸多冷战热斗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也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冷战热斗事件梳理冷战热斗事件是指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国家之间以及各自盟友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
这些事件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
以下为一些典型的冷战热斗事件:1.柏林危机:1948年,美苏在柏林的控制权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了一次严重的军事对峙。
最终,在1949年,美英法宣布在柏林成立临时政府,结束了这次危机。
2.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
美国率领联合国军介入,我国则派出志愿军支援朝鲜。
经过三年的激战,双方签订停战协议,但至今仍未签署和平协定。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国强烈抗议。
经过紧张的外交斡旋,危机最终得以化解,但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4.阿富汗战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
我国在此战争中向阿富汗提供援助,对抗苏联。
5.波兰团结工会运动:1980年代,波兰国内爆发抗议活动,要求政治改革。
苏联威胁出兵干预,但最终未能实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冷战热斗事件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冷战热斗事件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导致全球局势紧张,多次濒临战争边缘。
另一方面,这些事件也加速了某些国家的政治变革,如东欧剧变。
而在这场对抗中,我国坚定地维护了国家利益,成功遏制了苏联的扩张。
在我国应对冷战热斗事件的策略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在朝鲜战争、中印战争等场合展示军事力量。
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国际支持。
3.积极开展外交斗争,如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书第15课的部分笔记,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对峙
1. 冷战
(1)定义: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盟友变为对手。
除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以外,两国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对抗。
这种对抗被称为“冷战”。
(2)表现:
* 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旨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苏联则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反击“杜鲁门主义”。
* 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国家,旨在稳定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苏联则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推动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
* 军事上: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苏联则建立华沙条约组织(WTO),以维护在东欧的影响力。
2. 热战
(1)定义:除冷战外,美苏之间还发生了一些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些战争被称为“热战”。
(2)影响:热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局势。
二、多极化趋势
1. 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世界不再由单一大国主导,而是由多个大国和力量中心共同影响。
2. 表现: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尤为明显,当时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冷战”与“热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含义,掌握美苏“冷战”的实质、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热战”具体事例的了解,认识“冷战”时期的世界并不太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深刻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2.“热战”的具体事例。
3.美苏“冷战”的实质及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冷战”和“热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建立的时间和为首的国家是什么?2.新课学习:a. “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采取了除直接军事干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b. “热战”的具体事例。
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例,讲解“热战”的具体情况。
c. 美苏“冷战”的实质及影响。
美苏“冷战”的实质是双方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激烈斗争。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
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美苏“冷战”的影响,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冷战”和“热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提醒学生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四、教学评价1.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冷战”和“热战”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美苏“冷战”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2.评价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
《“冷战”与“热战”》评课稿《“冷战”与“热战”》评课稿有幸听了张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冷战”与“热战”,颇受感触,现总结如下;1、从教材组织来看按照课题将内容分解为“冷战”与“局部热战”两部分,并能围绕P64自我测评题展开,线索清楚,条理清晰,知识点整合较好,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主线、掌握知识点。
2、从三维目标实现角度看总的来说,在三维目标实现上,可以看的出来,xx老师课前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亦补充了许多相关材料,对冷战的推进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在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到位。
但在能力目标培养上,没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每课一得”,让学生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同时在对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材料能力上也稍有偏差。
虽在课程快结束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显然引导的过于仓促。
另外,在对比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是否也可以利用P63—64的材料阅读题来引导学生得出材料。
3、从重难点分析上来看围绕“冷战”局面的形成以及两极对峙这两个重点,xx老师补充了相当部分材料,通过师生互动,深刻剖析了事件的前后关联,有效帮助学生突破了该难点。
但“世界格局”(体系)是本文一大难点,很可惜的是这一部分未处理好,另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关系也未向学生交待清楚。
4、从教学细节来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细节,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①本课虽然线索清晰,但亦有一定难度,也确实需要补充一定材料,这样在,在时间分配上需做好处理,如战后国际背景耗时太多,应做好相关内容的整合与取舍。
②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应点到,应向学生释疑“冷战”并非格局,而是两极格局的一个特点。
③东德与西德问题,课文中已提到联邦德国,是否结合两大军事形成示意图来解释下东德与西德的由来。
④出现一个口误,苏联解体至今,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形成,是否应当表述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热战(kineticwar)和冷战(ColdWar)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两个单词“热战”和“冷战”。
“冷战”英文是Cold War,cold 是冷,和中文翻译是相对应的。
但是“热战”的英文kinetic war却是有一点出人意料,因为kinetic的意思是“运动的; 运动引起的”。
如果直译kinetic war是“运动战”,现在中文翻译的是“热战”。
百度解析“热战”---指使用武器的实际战争(对“冷战”而言)。
google 解析“热战”(kinetic war): Kinetic military action is a euphemism for military action involving active warfare, including lethal force. The phrase is used to contrast between conventional military force and "soft" force, including diplomacy, sanctions and cyber warfare.动能军事行动是委婉语,涉及包括致命武力在内的积极战争。
该词用来对比常规军事力量和“软”力量,包括外交,制裁和网络战。
Timothy Noah的文章“Birth of a Washington Word” (“华盛顿单词的诞生”)提到:In common usage, “kinetic” is an adjective used to describe motion, but the Washington meaning derives from its secondary definition, “active, as opposed to latent.” Dropping bombs and shooting bullets—you know, killing people—is kinetic. But the 21st-century military is exploring less violent and more high-tech means of warfare, such as mess ing electronically with the enemy’s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or wiping out its bank accounts. These are “non-kinetic.” (Why not “latent”? Maybe the Pentagon worries that would make them sound too passive or effeminate.) Asked during a January talk a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hether “the transformed military of the future will shift emphasis somewhat from kinetic systems to cyber warfare,” Donald Rumsfeld answered, “Yes!” (Rumsfeld uses the words “kinetic”and “non-kinetic” all the time.)上面中文翻译是:通常“kinetic”是形容运动的形容词,但华盛顿的含义源于其次要定义,即“主动而不是隐藏的”。
冷战热斗规则说明书
冷战热斗是一种策略性的桌面游戏,玩家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竞争,以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为目标。
以下是游戏规则的说明:
1. 游戏目标,玩家的目标是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达成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同时避免引发全面战争。
2. 游戏设定,游戏设定在冷战时期,玩家可以选择扮演苏联、美国、中国等国家的领导人,每个国家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和起始资源。
3. 回合制,游戏采用回合制,每个玩家依次执行行动,包括外交谈判、军事部署、经济发展等。
4. 外交谈判,玩家可以进行外交谈判,与其他玩家进行联盟、贸易协议等,也可以进行间谍活动或进行秘密行动。
5. 军事部署,玩家可以进行军事部署,包括增加军事力量、建造军事基地、进行军事演习等,但需要注意不要触发对方的军事反
应。
6. 经济发展,玩家需要管理国家的经济,包括资源开发、科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7. 事件卡牌,游戏中会有事件卡牌的出现,玩家需要应对各种国际事件,包括政治危机、军事冲突等,这些事件会影响玩家的决策和战略。
8. 胜利条件,游戏设定了多种胜利条件,包括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国际支持、在军事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经济发展获得领先地位等,玩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以达成胜利条件。
总的来说,冷战热斗是一款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桌面游戏,玩家需要在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同时避免引发全面战争。
希望以上规则说明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款游戏。
第三讲冷战中的热战一、朝鲜战争1、朝鲜分裂2、朝鲜战争爆发3、中国抗美援朝4、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5、朝鲜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热战。
它表面上是朝鲜南方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一方,以朝鲜北方和中国为另一方的战争。
但它实质上是东西方冷战和美苏争夺的结果。
表现为美国直接派兵参战,而苏联则是用在军事上支持盟友的方式与美国较量,双方在战场上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1、朝鲜的分裂朝鲜的分裂不仅是朝鲜战争的背景,而且是朝鲜战争的直接导因。
1948年9月,朝鲜正式分裂,美苏各支持一方,朝鲜南北方的对峙局面也正式形成。
2、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南、北方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就爆发。
关于朝鲜战争的内幕,国内外有多种说法。
与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估计相反,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是十分强烈和迅速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事的进展可谓大起大落。
3、中国抗美援朝在是否出兵入朝参战问题上,中国方面经过了慎重的考虑。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晚渡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4、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在朝鲜战争中主要有三个大国介入,中美是作战的双方,苏联是支持中朝一方的。
虽然苏联站在中朝一方,但它始终努力避免直接卷入同美国的冲突。
苏联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谨慎。
美国方面也很谨慎,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直接冲突。
自1951年春,美国政府就开始寻求各种机会来同苏联对话,以打破朝鲜战争的僵局。
5、朝鲜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在本质上是东西方之间的军事冲突,带有明显的冷战和大国斗争的色彩。
朝鲜战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国对形势误判的结果。
刚刚经过内战的新中国打败了战后头号强国美国,是非常了不起的。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以失败而告终。
朝鲜战争加强了苏联、中国和朝鲜的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了东北亚的冷战结构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格局。
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些利己主义的行为,也为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第10课“冷战”与“热战”
执教者:曹克亮赣榆县沙河三中
【课程标准】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
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掌握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难点】:
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5分)
1、提问: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
大战,其后果不堪回首,却又挥之不去。
回想一下,一战后确立的世界
新秩序是什么?其结果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2、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宣告结束,那么作为
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这些将是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目标(2分)
三、教授新课(28分)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美苏两国由于战后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而成为世界两强,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
(一)、“冷战”
1、请学生思考:“铁幕”降临的背景或者说条件有哪些?
2、师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归纳:①美国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表现在:军事上,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核武器,美国的军队人数最多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 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近500个军事基地。
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事实上确立了美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的领导地位。
②苏联在战后由于政
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惟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③德、意、日法西斯集团被打垮,英法在战争中受到重创而衰落。
这样除美苏两强之外,短时期内世界上还不可以出现第三支力量能同美苏两国相抗衡。
3.让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是“冷战”?是哪个国家推行的?它问什么推行这种政策?”
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予以压制。
b、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
C、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4.学生看书了解“冷战”局面形成的过程,并说出每一阶段的标志事件。
5、师总结提问:
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认为欧洲存在着一道“铁幕”,“铁幕”是指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这篇讲话是在号召所有的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为当时杜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强硬的“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⑵、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1947年针对希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以及土耳其和苏联的矛盾,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希腊、土耳其面临来自苏联的极权主义的威胁,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这实际上是美国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影响,由局部扩张发展为全球扩张。
⑶、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美苏“冷战”得到发展
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境地,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1947年6月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宣称要“尽其所能改善局势和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
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①指导学生阅读《北约和华约对峙形势图》及课本内容,了解其成立情况和成
员国。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组织是为遏制苏联而服务的一个军事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
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材料阅读”,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军事集团性质,同时
展示“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具体事例”的资料,做进一步理解。
③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
④教师课件展示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其发展,并进行讲解
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二)、局部“热战”
“冷战”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而“热战”则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区发生的战争。
“热战”的主要表现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这是美国在东亚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要行动(当时中国和朝鲜均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采取的方式是“热战”。
(三)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评价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教师归纳: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③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课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代之以美苏两极主导。
美苏两极格局存在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反馈练习(10分)
(一)、智力闯关
1.20世纪50年代,代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国家与代表资本主义阵营
的为首国家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和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
抗衡的大国是________。
3.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________。
4.标志“冷战”结束的事件是 ________。
5.杜鲁门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________”,它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抗衡苏联、争霸欧洲。
6.杜鲁门国情咨文的出台对世界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三)漫画赏析
观察上图,图中站着的人是医生,躺着
的是病人,医生正在给病人治病,病人身上
贴着药片,药片上的“$”是美元的标志。
该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欧
洲的关系,试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
实回答:
1.图中“医生”给“病人”开的“药”具体
指什么?
2.“医生”所开“药”的实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对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两极格局的形成等史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都有了很好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成较好。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疏忽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够充分,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