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 格式:ppt
- 大小:16.43 MB
- 文档页数:29
实验四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目的】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preparation and staining of thin blood films)。
【原理】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
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
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器材】1.载玻片使用前,必须仔细清洗,并用乙醇或软布清洁。
2.推片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在两角分别作斜线标记,然后用玻璃切割刀裁去两角,制成约15mm 宽度的推片。
3.吸耳球。
4.显微镜。
5.酒精灯或Bunsen灯。
6.采血针。
7.注射器和针头。
【试剂】1.瑞氏(Wright)染液(1)Ⅰ液:包含瑞氏染料1.0g、纯甲醇(AR级以上)600ml、甘油15ml。
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30min),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
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2)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6.4~6.8),包含磷酸二氢钾(KH2PO4)0.3g、磷酸氢二钠(Na2HPO4)0.2g、蒸馏水加至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
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
2.吉姆萨染液包含吉姆萨染料0.75g、甘油35ml、甲醇65ml。
将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放入含玻璃珠的容器内,每天混匀3次,连续4天,最后过滤备用。
3.瑞-吉复合染液(1)I液:包含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甲醇500ml、中性甘油10ml。
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常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和疾病诊断。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备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其在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采用新鲜的全血样本。
- 血液薄片:玻片、刮刀、洗净的无菌玻璃片。
- 染色剂:Wright染色液、甲醇、乙醇。
-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血液样本。
使用无菌针头采集新鲜全血样本,将其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
- 步骤二:制备血涂片。
取一块洗净的玻璃片,将其倾斜放置于离心管中的血液样本上,使血液与玻璃片接触,形成一条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 步骤三:干燥血涂片。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
- 步骤四:固定血涂片。
将干燥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使其固定。
- 步骤五:染色血涂片。
将固定的血涂片浸入Wright染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使细胞染色。
- 步骤六:洗净血涂片。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入乙醇中,轻轻摇晃,将多余的染色剂洗净。
- 步骤七:干燥血涂片。
将洗净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
- 步骤八:观察血涂片。
将干燥的血涂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调节倍率和焦距,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二、结果与讨论通过血涂片制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张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
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具有较大的体积;白细胞则呈现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而血小板则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
血涂片制备的关键在于制备过程中的技巧和细节注意。
首先,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使用无菌针头,以避免污染。
其次,在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玻璃片与血液的均匀接触,避免形成过厚或过薄的血涂片。
此外,干燥和固定过程中的时间和条件也会对血涂片的质量产生影响。
过长或过短的干燥时间都会导致血涂片的异常,而固定过程中甲醇的使用量和浸泡时间也要控制适当。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处理,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从而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形态学和数量的观察,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三、实验器材1. 载玻片2. 盖玻片3. 刺血针4. 消毒酒精5. 蒸馏水6. 瑞氏染液7. 显微镜8. 移液器9. 计数板四、实验步骤1. 采血: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耳垂或手指尖),用消毒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用刺血针刺破皮肤,血液自然流出。
2. 制备血涂片:a. 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血液。
b.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右端,用另一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末端斜置于血液滴的左缘,成30°~40°角。
c. 将推片稍向后退,使之与血液滴接触,使血液在两载玻片之间充满斜角。
d. 将推片向前推动,使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薄的一层。
e. 将盖玻片轻轻放置在血涂片上,避免产生气泡。
3. 固定:将血涂片放入固定液(如甲醇)中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5. 观察: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血涂片上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呈淡红色。
2. 观察到白细胞有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3. 观察到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为后续的医学诊断提供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采血时,要确保采血部位消毒彻底,避免感染。
2. 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避免血液涂抹不均匀。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作血涂片,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并掌握制作血涂片的步骤和技巧。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从健康人士的指尖或静脉采集新鲜全血。
2. 血液采集器:使用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
3. 血涂片:玻璃片或载玻片。
4. 血涂片制备工具:无菌棉签、无菌盖玻片、无菌滴管等。
5. 染色剂:酒精、甲苯、吉姆萨染色液等。
步骤:1. 消毒:将玻璃片、棉签、滴管等工具用酒精或甲苯擦拭消毒,保证实验无菌。
2. 采集血液:用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采集适量血液样本,避免空气污染。
3. 制作血涂片:将一滴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用无菌棉签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状。
4. 干燥: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避免外界污染。
5. 固定:将干燥的血涂片浸入酒精或甲苯中,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6. 染色:将固定的血涂片浸入吉姆萨染色液中,使细胞染色。
7. 清洗: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8. 干燥:将清洗后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避免水分残留。
结果与讨论:通过制作血涂片并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血液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中,红细胞是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呈圆形或凹陷状,无核,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有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它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涂片的制备过程中,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可以使细胞保持原有形态,并防止细胞脱落。
染色则能够突出细胞的形态特征,使其更易于观察和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是常用的染色剂,可以染出细胞核和胞质的颜色差异,便于细胞分类和计数。
制作血涂片的技巧也需要注意。
首先,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应尽量快速,避免血液样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以免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其次,血涂片的涂抹要均匀且薄,以确保细胞分布均匀,不会重叠或过于稀疏。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医学院检验科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 血涂片的制备(1)采集静脉血: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受试者静脉血2ml。
(2)涂片: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固定:将涂有血液的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
2. 血涂片的染色(1)瑞氏染色: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浸泡5-10分钟。
(2)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伊红染色:将血涂片放入伊红染液中,浸泡1-2分钟。
(4)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 显微镜观察(1)低倍镜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合适的区域。
(2)高倍镜观察:将低倍镜观察到的区域移至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
五、实习结果1. 血涂片制备:成功制备了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2. 血涂片染色:成功进行了瑞氏染色和伊红染色,染色效果良好。
3. 显微镜观察:(1)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不一,数量较多。
(2)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各异。
(3)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数量较少。
六、实习心得1. 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了解到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 我认识到,实验操作要严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医学检验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
七、总结本次血涂片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还加深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而努力。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四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目的】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方法(preparation and staining of thin blood films)。
【原理】将一小滴血液均匀涂在玻片上,呈单层紧密分布,制成薄血片。
用含天青B和伊红的Romannowsky类染料进行染色。
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RBC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等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性粒细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等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蓝色;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成淡紫红色。
【器材】1.载玻片使用前,必须仔细清洗,并用乙醇或软布清洁。
2.推片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在两角分别作斜线标记,然后用玻璃切割刀裁去两角,制成约15mm 宽度的推片。
3.吸耳球。
4.显微镜。
5.酒精灯或Bunsen灯。
6.采血针。
7.注射器和针头。
【试剂】1.瑞氏(Wright)染液(1)Ⅰ液:包含瑞氏染料1.0g、纯甲醇(AR级以上)600ml、甘油15ml。
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30min),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
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2)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6.4~6.8),包含磷酸二氢钾(KH2PO4)0.3g、磷酸氢二钠(Na2HPO4)0.2g、蒸馏水加至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
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
2.吉姆萨染液包含吉姆萨染料0.75g、甘油35ml、甲醇65ml。
将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放入含玻璃珠的容器内,每天混匀3次,连续4天,最后过滤备用。
3.瑞-吉复合染液(1)I液:包含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甲醇500ml、中性甘油10ml。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熟悉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分布特点。
3. 了解血涂片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将血液涂布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染色等步骤,使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便于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制作的关键在于血液的涂布、固定和染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载玻片、推片、采血针、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瑞氏染液、蒸馏水、显微镜等。
2. 试剂:10%甲醛溶液、95%乙醇、甘油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1)取一支采血针,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
(2)将采血针对准皮肤,轻轻刺入,使血液自然流出。
(3)用生理盐水湿润载玻片,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中央。
2. 推片(1)将推片的一端放在血滴上方,另一端紧贴载玻片。
(2)以30-40°角将推片平稳地推出,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3. 固定(1)将血涂片在空气中晾干。
(2)将血涂片浸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5-10分钟。
4. 染色(1)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浸入95%乙醇中脱色2-3分钟。
(2)将脱色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3)将染色的血涂片浸入蒸馏水中分化1-2分钟。
5. 观察(1)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低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3)高倍镜下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2. 白细胞:分为三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分叶;嗜酸性粒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
3.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有血小板颗粒。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血涂片,并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对血液细胞形态学知识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