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第一章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704.27 KB
- 文档页数:17
当代文学作品鉴赏家国恩怨沁红尘,残灰犹共晚烟飞——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
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初读林先生名作,约莫在初三年纪。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
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
京华烟云(节选)作者:林语堂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8年第11期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生活的艺术》等。
自从曼娘进了曾家门,木兰到曾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不把自己当客人了。
她常常待到吃晚饭,得到母亲允许之后,也往往夜里就在曾家。
关于她将来与曾家哪个儿子订婚,若是正式订了婚,就不能不拘俗礼,那就不能再到曾家去,何况她年岁还小。
曾家心想木兰的父母不会不先告诉他们,就把她许配给别家的儿子。
所以曼娘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曾家,木兰是算迈进了一只脚。
她只要想逃走,曾家总会揪住她的后腿的。
木兰的父母还不知道究竟怎样安排她的将来,她父亲则更无定见。
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
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认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
所以非正统派的曾文璞对西洋思想没有偏见,甚至于对自己女儿的婚事也提到自由结婚,就是由当事人男女自己决定,这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
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極微妙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
他认为婚事是天意决定,而且儿子是自己的大孩子,尚且还没有订婚。
同时,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也是叫“爸爸”“妈妈”,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荪亚比她大一岁,算她的“大哥”。
现在是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伦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份,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极美之处又有互相差异之特色。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集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宁静。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第一篇:《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是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林语堂写的,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北京城内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30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且中间夹杂着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在讲述三家兴衰起伏的过程中,充斥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和风气。
看完林语堂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这部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姚木兰所吸引,特别是在民国这样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的映衬下,她具有独有的魅力,同时还带有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林语堂曾感言:“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
”可见作者对于木兰的高度评价与赞赏。
纵观木兰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盛衰的轮回。
小时候木兰生活在姚府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从小受到姚思安他父亲的细心教诲和母亲的百般宠爱,称得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木兰天资聪明,内外兼修,简直就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女神。
然而,上天绝对是公平的,在其他方面对木兰偏爱有嘉,可是木兰的婚姻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她所经历的却是一场悲剧的灾难性的婚姻。
为了大局着想,她顶替妹妹嫁给了高傲的曾荪亚,她非常的识大体,顾全大局,她容忍自己的丈夫的婚外恋,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容,能真正做到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木兰没有宽容丈夫的情人,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加的糟糕,宽容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美德,我们宽容待人,就是在接纳别人的行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和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与人和谐的相处,社会才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美好,所谓宽容就是你一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人的脚跟上,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大度的宽容,木兰的宽容是大气的,从容的,有尊严的,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荪亚,可是事情根本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丈夫丝毫不为之所动,木兰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讲合适的话,办稳妥的事,她用智慧和心灵去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她极其的富有才智和胆量,她对也婚姻富有很强的责任感,本应该具有一桩完美的婚姻,可是却没有那么的心随所愿,可是她接受命运的安排,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仍然努力维系着这段婚姻,可见她是很传统的很有责任感的女性。
林语堂:京华烟云Ⅰ14一天,出乎全家的意外,体仁的狗出现在姚家门口儿。
狗来到大门口儿,这时体仁还在铺子没回来,罗大认得,他慌忙地跑进去告诉太太。
两夜之前,体仁离开银屏家的时候,一跳上洋车,狗就在后面跟着,体仁不知道。
半路儿上,体仁看见了,下车把它送回。
他再一上洋车,看见那狗又在后面跟着,脖子上的带子在街上拖着地。
那时天已很晚,体仁不能再把它送回去。
最后,无可奈何,他下了车,跑进一个茶馆儿去,由后门走了。
第二天早晨,他到银屏家问是不是狗已经自己找道儿跑回来,显然狗是迷失路途,跑丢了。
现在回到姚家门口,好像很饥饿的样子。
狗,离开家差不多一整年,又重新回来,引起全家的猜疑。
银屏的问题又旧事重提起来。
银屏在什么地方儿呢?还在北京吗?她的遭遇如何?狗又回到原来的屋子,用鼻子四处闻。
那屋里的味道气氛显然不对。
它卧下,静静地躺在地上,只由眼角里向人望望,好像怀念往昔,纳闷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家都来看它,它立起来闻闻太太,闻闻木兰姐妹,闻闻阿非,又回去卧下,似乎很失望。
赖妈奉命把厨房的剩菜剩饭拿来喂它,它闻了好久才肯吃,仿佛很疑忌,很不放心。
瑚珊说:“也许银屏出了什么事,这狗才各处乱跑。
”姚太太默默的望着那条狗,好像那条狗是祸事的根苗。
最后,她说:“那个小婊子一定还在附近呢。
”木兰要减少母亲的恐惧,虽然自己也起了疑心,仍然对母亲说:“这可难说。
这条狗一定没有银屏照顾它了。
也许银屏已经离开北京,没法子带它走,才把它扔了。
”等体仁回来,大家想看看他对这件事怎么个反应。
可是他在大门口儿就听见罗大告诉他。
所以他进来一看见这条狗,装做显得吃惊的样子。
狗跑过来,摇尾巴,在他左右前后乱跳,表示喜欢。
体仁说:“这可见银屏还在北京。
你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找她?她大概快饿死了。
”他母亲很严厉地说:“若是落到这个地步,那是她咎由自取。
春天狗都是乱追乱跑。
母狗毕竟是母狗。
狗不通人话,这是你的幸运。
若不然,我倒要问这狗几句话呢。
”但是这是这条狗堕落的开端。
京华烟云佳句赏析1.京华烟云的精彩句子读书感受急1、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2、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生活在如此一个世界的人自然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3、人在福中要享福,莫在福后空回想。
4、财富,在黑暗天空中放出的烟火,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光散,黑灰飘落,地上留下些乌焦的泥巴烟花座子而已。
5、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
6、这种病使她特别敏感不安,她越发急切于抓住人生不放,似乎要把人生的甜蜜幸福挤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
7、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
8、夜,对人也并不是永远都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
9、秋夜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来春的催眠曲,也含有来夏的曲调,在升降的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
10、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在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
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成长,衰老。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
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标签:标题]篇一:《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读书笔记几年前,记得听别人说过赵薇出演了一部电视剧,名叫《京华烟云》,可是当时没在意,也没有时间看,所以当于老师让我们读《京华烟云》时,脑子里只是对这部电视剧有点儿印象而已。
既是因为没有大把的时间看电视剧,也是因为我知道好多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后,原著中总有一些情节在拍摄过程中是无法超越的,所以决定利用零散的时间读原著的译作,置身其中,思想随着作者驰骋一番,当真是一种精神的至高享受了。
首先,按照以往读书的惯例,我还是先了解了一下作者。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
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在百度百科上对作者做了基本了解之后,我心里对林老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且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思想是如何封建保守的,在他盛年之时中国是如何被日本蹂躏的,在这样残酷的大环境下,单单林老先生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规划到最后人生巅峰时取得的成就而言,已经让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了。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了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这三十多年时间城里、曾、牛三大家族的浮浮沉沉和恩恩怨怨。
这本小说读起来感觉语言平淡、超然,不像有些小说矛盾冲突设置的那么激烈,但是却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社会风貌。
尤其是里面的人物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不管是开明洒脱的老爷、聪明智慧的木兰,还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无力摆脱命运安排的曼娘和牛素云等等,都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从一位男主人公思安和曾家的三位儿媳妇木兰、牛素云和曼娘入手,讲述一下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
一、思安这本小说描写的背景是从义和团开始的,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土崩瓦解的历史时刻。
既然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主人公之一的思安大老爷就不可避免也要贴上“封建”这样一个标签,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共性,因此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他的比较威严的作风,都能很明显的折射出这一点,比如当看到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很随意的就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方式未必有效,甚至是适得其反。
然而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家族,又有着这么大的家产,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心痛,而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在这里他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捉急心态跃然纸上,尽管他自己也曾经浪荡过,可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还是极为严格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其他的更为封建的家长不同,思安在那个年代还算是非常开明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特别的笃信道教,尤其是信奉庄周思想。
思安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到中年悔悟,浪子回头,他的产业都是他的大舅子在打理,他自己则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
可能是在他看来,商业行为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
而到了他的老年的时候,他居然把这么大的一个家都抛弃了,云游四海去了,“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_模板《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原创:冰其林书香闺蜜行《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
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文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直到后来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
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
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
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
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来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
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
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