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抗O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体检项目中的风湿指标异常指标解析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与诊断体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监测手段,通过体检结果可以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体检过程中,除了一般的常规指标外,也会检测一些特殊项目,其中就包括了风湿指标。
风湿指标是一组用于评估风湿性疾病的生化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它主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通常是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的,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凝集反应和免疫荧光等。
正常情况下,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应该是阴性,即未检出。
但是如果体检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异常,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类风湿因子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风湿性疾病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成疾病。
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家族病史等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风湿性疾病的可能性。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一方面,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患者存在风湿性疾病的风险,需要及时进行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虽然类风湿因子阳性,但并未出现典型的风湿性症状,此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处于潜伏期或者早期阶段,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正确解读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是很重要的。
首先,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需要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结合,如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亚型、抗核抗体等。
最后,需要考虑其他可能性,如感染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因素,以排除非风湿性疾病导致的类风湿因子阳性。
在诊断风湿性疾病时,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关节炎的类型和病程、关节超声、X光及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体检项目中的风湿指标异常,特别是类风湿因子的异常,可能提示存在风湿性疾病的风险。
类风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RF最初由Rose等(1984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发现。
RA患者体内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EB病毒的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RF主要为19S的IgM,也有7S的IgG和IgA,它与天然IgG 结合的能力较差,最易与人和动物的变性IgG或免疫复合物中的IgG 结合。
RF与体内变性的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活化补体,或被吞噬细胞吞噬。
由吞噬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活化肽、胶原酶、前列腺素E2等物质,在细胞因子和炎性粘附分子的参与下,致组织炎性损伤,可使患者发生骨关节炎及血管炎。
常见的RF有I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Ig型F被认为是RF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免疫检验中常规方法所测定的类型。
检测方法一般有胶乳凝集试验、双抗原夹心ELISA法、速率散射比浊法临床应用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79.6%,是RA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
高滴度RF阳性支持对早期RA的诊断,在RA 患者,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
但RF不是仅在RA患者中出现,在SLE.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部分老年人中RF的阳性率可达28.9%~50%.因而RF对RA患者并不具有严格特异性,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惟一标准。
尽管在多种疾病中可有RF阳性,但滴均较低(<40IU/ml),随着RF滴度增加,RF对RA的诊断特异性增高。
IgM型RF:在RA患者血清中IgM型RF效价>80IU/ml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IgG型RF: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此类RF常伴随高滴度的IgM型RF在同一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出现。
抗链球菌溶血素“O”与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疾病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4-04-25T09:12:10.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宋朝宾[导读] 笔者对医院近几年收治的行ASO、R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查,得出如下报告。
宋朝宾 (河南郑州市中医院 450007) 【摘要】目的分析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与类风湿因子(RF)检查在临床诊断类风湿疾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ASO、RF检查患者的患者1361例,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男性ASO的阳性率高于女性,且阳性率受季节的影响相对较小。
女性RF的检查阳性率高于男性,冬季的呈阳性的患者明显高于夏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SO阳性检查结果无明显周期性变化,RF冬季阳性率明显较高,两种检查结果显示男女阳性率存在差异。
【关键词】类风湿疾病抗链球菌溶血素“O” 类风湿因子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78-01 笔者对医院近几年收治的行ASO、R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查,得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类风湿疾病患者1361例,其中男性533例,女性828例,年龄为10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54.24±3.08)岁。
1.2 一般方法患者入院均使用全自动分析以行ASO、RF检查。
正常人ASO检查结果为≤200IU/ml,RF检查结果≤20IU/ml,当检查结果存在异常,则患者可能出现类风湿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检查结果分析表1 患者ASO、RF检查结果分析[n(%)] 性别例数 RF ASO 阳性阴性阳性阴性男性 533 63(11.82) 471(88.36) 125(23.45) 408(76.55) 女性 828 168(20.29) 660(79.71) 102(12.32) 726(87.68) X2 - 3.94 2.69 3.52 3.07 P - P<0.05 P<0.05 P<0.05 P<0.05 观察表中相关数据,本组1361例患者中,63例男性RF检查结果呈阳性,占男性患者的11.82%,168例女性RF检查结果呈阳性,占女性患者的20.29%,男性RF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域而有所不同。
类风湿时部份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
为了对抗这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
抗“O”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五、16六、250、333、500、62五、833、1250、2500等数档。
正常仁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有些病人抗”O”升高,可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以为就是得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得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
可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都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可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
一般以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发异样免疫反映。
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份参与了感染,因此出现了抗“O”。
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咱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
还有部份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医治以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归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
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的结果有什么意义?类风湿因子什么是类风湿因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类风湿因子这个名词。
◆类风湿因子,实际上就是参与类风湿疾病的免疫过程,存在于我们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
◆在80%的成年类风湿病人的血液中都有这种球蛋白,但在健康成年人中只占1%~2%的比率,所以常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此外,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还同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时间长短有关:患病3个月时只有33%,到患病1年时达到75%。
所以,借助于检查它的有无,可以帮助诊断类风湿这种病,医学上将其称为“类风湿因子”的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
血沉血沉的意思是红血球沉降率,通常我们简称为“血沉”,它是一个间接地检测我们身体中炎症程度的试验。
遇有以下的情况,医生可以为病人开单进行血沉的检查:不明原因的发热、一定类型的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或一些其他的含糊不清的表现。
然而,在下列疾病的监测和诊断中,它是一项很有用的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一定类型的关节炎、一些症状无特点的炎症性疾病、组织坏死性疾病、结核病。
血沉可以帮助医生对病人体内的炎症程度做出一个量化的评估。
检查的结果不只是可直接用于判断病人的病情,同时对有的已确定诊断的病人,进行疾病的活动程度的判断,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即可成为后来治疗过程中的对照参考指标。
血沉可用来测试和监测炎症性疾病和癌症。
什么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或ASO)原理当身体受到了链球菌感染的时候,就会出现针对链球菌的多种抗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对应抗体,ASO便是一组这样的抗体,称之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如果出现了ASO的升高或ASO水平高于正常,就意味着现在或过去的链球菌感染。
应用由于已知风湿病或猩红热同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在历史上正是将这一点用于对风湿病或猩红热的诊断和病情追踪,ASO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并没有减退。
并不指示疾病的情况由此可见,只要存在上述的抗体,就意味着病人接触到这些细菌,然而,有很多的人只是同这些细菌有过接触,而且并无症状,这时ASO的增高只不过是代表着这种接触,并不指示有疾病的存在。
什么是类风湿因子?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类风湿因子(RF)是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某些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按其类型分为IgA—RF、IgM—RF、IgE—RF、IgG—RF等,目前常规检测的主要类型是IgM—RF,既平时所说的RF。
临床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RF检测大多呈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呈阴性,就是上述所列的不同类型,可通过其他特殊的方法检测。
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阳性率为50%~70%左右,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骨侵蚀发生率高,预后不好。
高滴度的RF也可见于其他的风湿性疾病,如:
(1)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IgA肾病等。
(2)感染性疾病肝炎、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
(3)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上根据RF定性将关节炎分为RF阳性及RF阴性两大类。
单凭RF阳性不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另外正常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也有5%的会检测出RF阳性。
抗O:
正常参考值:成人0~200 IU/ml,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正常参考值:成人0~200 IU/ml,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一文科普“类风湿因子”临床意义定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其中IgM-RF是RF主要类型,也是临床上常规开展检测的RF。
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
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检测方法RF是在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RA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
可与IgGFc段结合。
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
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
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 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
目前许多实验室已开展应用比浊度法或ELISA法定量检测IgM-RF,前者的正常值范围约为>IgM-RF的常用检测方法是半定量的乳胶凝集试验,一般认为RF滴度<20 IU/ml。
类风湿因子临床意义(1)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之一,不是唯一标准,并非RA特有;作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区分标准;正常人2%阳性,老年人可达5%阳性,而且随年龄的增长RF阳性率可增高;RF与其他蛋白、半抗原有交叉反应;病后半年才产生,有关节外表现者如肺间质病变,RF滴度高。
持续高滴度RF提示RA疾病严重,预后差。
(2)RF与多种疾病相关,可概括为“CHRONIC”(见下):CH (Chronic diseases) 慢性疾病,尤其是肝脏和肺的疾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R (Rheumatoid arthritis) RA;O (Other rheumatic diseases) 其它风湿性疾病,如SLE,硬皮病(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症(SS),多肌炎/皮肌炎(PM/DM)等;N (Neoplasms) 肿瘤;I (Infections) 感染,如AIDS,单核细胞增多症,寄生虫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细菌感染(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其它);C (Cryoglobulinemia) 冷球蛋白血症。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检验学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价值博爱生殖医学医院郑丽萍一、抗“O”:本试验是证明病人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学检查,常用于急性风湿病的诊断。
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指标,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等1、原理: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或抗“O”,是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则可使得ASO失去溶血能力。
2、临床意义:(1)、由于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较常见,故在正常人群血清中也含一定量的ASO抗体,通常为126~166单位,有时高达250单位以上,因此不能单凭一次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
成人一般500单位以上为明确阳性,250~330单位为可疑。
对于可疑患者,要在发病后进行多次检查,如单位上升两倍以上则有意义。
活动性风湿病人不但抗“O”效价高,并有血沉快、CRP阳性及白细胞增多的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抗“O”也高。
(2)、确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抗“O”效价不高者见于下列情况:①、病人在发病早期已使用过大量抗菌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②、部分病人对A簇溶血性链球菌有耐受性,或被“O”抗原性低的菌株感染时,血清中ASO即不高。
这种情况可通过血清中IgM的增高(感染初期)及IgG增高(感染后期)来协助诊断。
(3)非特异性ASO增高:可见于某些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良性单株峰性高球蛋白血症等。
二、类风湿因子(RF)测定--(胶乳凝集法):本度验用于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的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阳性率较高,约80~90﹪,RF阳性支持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倾向性诊断,但RF也如ANA(抗核抗体)一样,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病毒性肝炎等及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1、原理:以胶乳微粒为载体,使其吸附上人类变性Y—球蛋白而作为抗原。
临床检验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波形蛋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诊断类风湿指标解读和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RF),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指标,由人体B细胞产生,出现在6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
RF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阳性率很高,而在其他类型关节炎、非风湿性疾病及健康人群中阳性率较低,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抗CCP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简称抗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可见于80%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同时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特异性高达95%左右。
抗CCP抗体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目前被认为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金标准”。
抗MCV抗体抗波形蛋白抗体,简称抗MCV抗体,是以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波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等,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液、滑膜细胞内也有发现。
抗MCV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与抗CCP抗体相当,但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且骨侵蚀具有更好地预测价值。
抗MCV 抗体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血清学指标之一,与抗CCP 抗体、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
AKA抗角蛋白抗体,简称AKA,AKA能与大鼠食管角质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故命名为抗角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前若干年便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故被认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AKA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4%,但敏感性低,仅为40%,主要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补充诊断指标。
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MCV抗体、AKA,尽管对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用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并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ASO。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的测定可用于链球菌感染的诊断。
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断的抗体。
它最易与人及动物的变性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中的IgG结合,也可与自身IgG或异体IgG分子反应,并与其他抗原如核蛋白发生交叉反应,与天然IgG 结合的能力较差。
临床上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ASO,RF的检验常用方法为胶乳凝集试验(latexagglutinationtest,LAT),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所用载体颗粒为聚苯乙烯胶乳,是一种直径为0.8um 大小的圆形颗粒,带有负电荷,可物理性吸附蛋白质分子,但这种结合牢固性差。
1试剂及方法1.1试剂: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试剂盒类风湿因子测定试剂盒1.2原理ASO试剂是由溶血素“O”和羧化聚丙乙烯胶乳共价交联而成的抗原胶乳ASO灵敏度调整到200IU/ml,超过上述滴度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
RF试剂是由纯化的人IgG和羧化聚丙乙烯胶乳共价交联而成的抗原胶乳。
RF灵敏度调整到20IU/ml,超过上述滴度即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
1.3标本采集抽取病人静脉血,经离心获得新鲜血清标本。
1.4方法、定性试验1)试剂使用前,预置达室温2)轻轻混匀胶乳试剂3)核对阴性和阳性对照4)在反应板中分别加一滴未稀释血清(50ml),同时做阴性和阳性对照5)分别在标本血清及阴性阳性对照中加一滴胶乳试剂6)轻轻摇动使其充分混匀,二分钟观察结果2结果判定1)ASO:出现凝集大颗粒的为阳性,ASO>200IU/ml.无凝集出现保持均匀乳状为阴性,ASO<200IU/ml。
半定量试验:血清以生理盐水(0.9克/100ml蒸馏水)倍比稀释。
风湿三项是哪三项人们平常说的风湿三项指的是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
(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范围:男性0~15mm/h;女性0~20mm /h。
检查介绍: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
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炎症、贫血、恶性肿瘤、大面积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严重肾病、高胆固醇、高球蛋白血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等。
在类风湿里面,类风湿轻度活动时20~40mm/1h;中年活动度40~80mm/1h;高度活动时>80mm/1h。
(类风湿因子(RF))正常范围:胶乳凝集试验RF<20IU。
检查介绍:是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病人血清中出现的抗人变性免疫球蛋白的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慢性肝炎病人及老年人等也增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正常范围:ASO<400U检查介绍:简称抗“0”或ASO试验。
链球菌溶血素是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
临床意义:①抗“O”值超过400单位,提示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因此,凡由此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猩红热、丹毒、急性肾炎等)会使抗“O”值增高。
由于抗“0”与血沉的变化均无特异性,即使病人抗“0”、血沉都增加情况下,对活动性风湿病的诊断,仍应结合临床表现来考虑。
以上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三项指标,以及其标准,超过正常标准的情况下,可以确诊是类风湿关节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患者本身的症状反应,综合来判定。
风湿五项(抗“0”、RF、CRP、血沉、血尿酸)的检验学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价值博爱生殖医学医院郑丽萍一、抗“O”:本试验是证明病人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学检查,常用于急性风湿病的诊断。
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指标,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等1、原理: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或抗“O”,是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如果病人血清中含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则可使得ASO失去溶血能力。
2、临床意义:(1)、由于A簇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较常见,故在正常人群血清中也含一定量的ASO抗体,通常为126~166单位,有时高达250单位以上,因此不能单凭一次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
成人一般500单位以上为明确阳性,250~330单位为可疑。
对于可疑患者,要在发病后进行多次检查,如单位上升两倍以上则有意义。
活动性风湿病人不但抗“O”效价高,并有血沉快、CRP阳性及白细胞增多的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抗“O”也高。
(2)、确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抗“O”效价不高者见于下列情况:①、病人在发病早期已使用过大量抗菌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②、部分病人对A簇溶血性链球菌有耐受性,或被“O”抗原性低的菌株感染时,血清中ASO即不高。
这种情况可通过血清中IgM的增高(感染初期)及IgG增高(感染后期)来协助诊断。
(3)非特异性ASO增高:可见于某些肝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良性单株峰性高球蛋白血症等。
二、类风湿因子(RF)测定--(胶乳凝集法):本度验用于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的的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阳性率较高,约80~90﹪,RF阳性支持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倾向性诊断,但RF也如ANA(抗核抗体)一样,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病毒性肝炎等及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1、原理:以胶乳微粒为载体,使其吸附上人类变性Y—球蛋白而作为抗原。
解读风湿四项:ASO、RF、CRP、CCP的临床意义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
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常见风湿病化验指标——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CCP。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临床意义:增高:风湿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等疾病。
用于检测风湿病是否在活动期的试验,期间60%~80%可增高。
抗“O”增高只能说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但不一定会患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需要同时检测抗链球菌的菌体抗原并结合临床表现等;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133IU/ml,当效价>200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
有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ASO含量高于200IU/ml。
类风湿因子(RF)临床意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RA患者RF阳性率为52%~92%,一般RF阳性者疗效差,并伴有其他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炎及动脉炎等;RF阴性者病情较轻,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
RF阴转或含量降低,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病情缓解的一个指标。
RF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RF阳性率SLE为53%、皮肌炎、硬皮病及恶性贫血均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型贫血为75%、慢活肝为60%、干燥综合症可达90%~100%。
慢性感染性疾病RF 也可呈阳性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梅毒、黑热病、结节病及某些高球蛋白血症等。
各种不同类别RF的临床意义: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s综合症和SLE,是临床活动性的一个标志;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D类RF临床意义目前尚不明了;IgE类RF见于RA、Felty’s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关节液和胸水中IgE类RF高于同一患者的血清水平。
风湿全套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全文)风湿病分类1. 以关节炎为主的:如类风湿关节炎( A),Still病又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强直性脊柱炎(AS),银屑病关节炎。
2. 与感染相关的:如风湿热,莱姆病,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
3.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血管炎。
风湿病检查方法有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关节液检查、X线平片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等,实验室常用以下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风湿病患者病情活动时,ESR增高,但ESR增高不等于患有风湿病。
ESR可随着风湿病病情缓解而下降,可以作为药物疗效判断指标之一。
ESR不是病情活动的特异性指标,有时ESR与病情活动并不一致。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F)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是一种抗变形IgG的自身抗体,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
随处可见关于“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科普文——类风湿因子虽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命名,但它可以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干燥综合征、慢性乙肝感染、血液病等。
5%的健康人群也可检测到RF。
虽说RF阳性,未必是类风湿关节炎。
但是高滴度的RF(≥正常值上限3倍),还是要结合患者病史及查体,认真排查风湿性疾病的可能。
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重大意义,阳性率达60%~80%。
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RF阳性。
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RF也可阳性。
但RF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指标,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而RF阳性也不等于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例如在正常老年人约有5%阳性率。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炎症时,由肝脏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类蛋白。
风湿性疾病患者疾病活动期可检测到CRP升高,同时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降至正常。
什么是类风湿因子?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类风湿因子(RF)是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某些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按其类型分为IgA—RF、IgM—RF、IgE—RF、IgG—RF等,目前常规检测的主要类型是IgM—RF,既平时所说的RF。
临床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RF检测大多呈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呈阴性,就是上述所列的不同类型,可通过其他特殊的方法检测。
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阳性率为50%~70%左右,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骨侵蚀发生率高,预后不好。
高滴度的RF也可见于其他的风湿性疾病,如:
(1)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IgA肾病等。
(2)感染性疾病肝炎、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
(3)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上根据RF定性将关节炎分为RF阳性及RF阴性两大类。
单凭RF阳性不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另外正常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也有5%的会检测出RF阳性。
抗O:
正常参考值:成人0~200 IU/ml,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正常参考值:成人0~200 IU/ml,儿童< 250U。
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
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