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5
9 《日知录》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无稽.(jī) 谀.佞(yú)舛.漏(chuǎn) 菑畲..(zī shē)潢潦.. (huáng lǎo) 襟裾..(jīn jū)摭.拾(zhí)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通⎩⎪⎪⎨⎪⎪⎧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动词,通晓)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动词,通行,通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形容词,普遍)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量词,遍)(2)易⎩⎪⎨⎪⎧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形容词,容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交换)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动词,改变)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动词,轻视)(3)识⎩⎨⎧士当以器识.为先(名词,见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并序》)(动词,认识)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动词,识别)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动词,“志”,记住) (4)故⎩⎪⎨⎪⎧ 故.华而不实(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老交情)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本来)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 (5)间⎩⎪⎪⎪⎪⎨⎪⎪⎪⎪⎧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名词,……其中)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期间)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名词,一会儿)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指房屋的间数)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动词,隔绝)肉食者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副词,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
日知录三则【学习目标】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3.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测(一)字音摭(zhí)我华奸佞(nìng)庶(shù)民舛(chuǎn)漏菑(zī)畲(shē)剿(chāo)袭潢(huáng)潦(lǎo)(二)翻译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也。
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译: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
(三)顾炎武1.顾炎武,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2.代表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日知录》等,被称作是清朝的“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三、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经世致用四、研读课文(一)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填空。
1.《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中心论点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作者认为属无益之文的有“怪力乱神”之说、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论证。
(教师点拨总结: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挑读《著书之难》,填空。
1.著书之难,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人之所不可无。
“著述贵独创”的观点,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意在和“后人”形成对比。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
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治通鉴》【课内挖掘】“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课外运用】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
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
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
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
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
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之门的钥匙。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如是说。
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园化作失乐园。
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九单元经世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浙东学术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进士。
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
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
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文学理论名著。
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
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
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章学诚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
所以他的见解,“颇乖人好恶”,直到他死后,才更被人重视。
提出“道(理)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
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
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的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
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
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一、注音天铎________ 蕺山________ 迥殊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之训书?素不闻诗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事?而讲学者必有事事.??阳明得之为事功.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其制稍异于前.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知有史而不知有经.而为经世之书.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民之产制?是故明君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履至尊而制六合.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________ .后人贵经术 ________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________ ..不得不殊门户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________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________ 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________答案:一、duó jí jiǒn��二、书:名词,著作名词,奏章名词,泛指经书名词,《尚书》动词,写字经:动词,治理名词,经学形容词,整动词,经过名词,经书动词,治理事:名词,事件名词,事情动词,做名词,事业制:动词,取得名词,规格,形式动词,规定动词,统率动词,控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名词活用为动词,动干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另外建立四、被动句判断句判断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空言讲也..空言:抽象的理论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高雅,高尚 C.究其所以纷纶..纷纶:纷纭,纷乱 D.以其各有事事故也..事事:治事,做事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为经世之书.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4.下列有关“浙东学术”中重要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学诚,清代人,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教学目标一、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三、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单元介绍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
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用的。
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也就是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看得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
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
他们发挥了孔子上面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也”(《二程遗书》卷四)。
南宋时期浙东学派的吕祖谦极力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之风。
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更是猛烈抨击义理之学,提倡以适用为主的经世思想。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傅山、颜元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形成了一股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社会思潮,发出了“高论百王,不如宪章当代”(徐孚远《明经世文编序》)的呼喊。
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理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钻研经书要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在阐释古典经义的同时,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
他们在政治上反思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反对土地兼并,在教育上抨击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在哲学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成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
朱舜水(明末清初)把经世致用思想概括为“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个字。
这种社会思潮,经魏源、龚自珍延及近代的张之洞、梁启超,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救民精神。
本单元选读两部清代重要学术著作,即顾炎武的《日知录》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两位作者虽然相距百有余年──一位是清代学术开山之祖,一位是浙东史学的殿军,但他们都有着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都本着孔子“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的精神思考问题、著述文章,不为空言,务于有用,以形而下之器,致形而上之道。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录》以考证历史著称,大如四海九州之名,小到草木家畜之称,作者都能一一细辨,令人豁然。
然而,《日知录》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治道”的内容。
从古代黄金的流失,到铸钱之铜的匮乏,从郡县区划的缘起,到一亭一社的兴衰,乃至地亩大小、斗斛多少、丈尺短长,无不考察在案。
面对封建社会的衰败,他更提出了恢复井田、地方自治等复古色彩颇为浓厚的政治主张。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作者晚年目盲,笔耕不辍,其情可感。
章学诚身处乾嘉考据之风盛行的时代,却能独树一帜,力倡史学,重申“六经皆史”的观点,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补弊救偏,认为文人不能修史,主张正史于“儒林”“文苑”之外,应别为史家立“史官传”。
他认为,历史著作有史事、史文、史义之分。
史事,就是事实;史文,就是文笔;史义,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这三者之中,“史义”是最重要的,是史书的灵魂。
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悉心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教师要适当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历史氛围中,并鼓励学生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思考问题,做到古为今用。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日知录》三则文化背景梁启超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到清代学术思潮时,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虽立论激越卓绝,也不无根据。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得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魏晋以来玄学的兴起,佛学的繁盛,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思潮。
理学家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
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
”(《与施愚山书》)他在《日知录》中专门著文,揭露理学的弊端。
如他赞同宋朝哲学家黄震对心学的斥责:“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
”在《朱子晚年定论》中,他还引用当时大学者王世贞的话,道出了理学末流的丑态:“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
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其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
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
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两部巨著之中,而后者为作者积三十多年精力著成,尤为精湛。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
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
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内容理解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
文须有益于天下《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日知录》卷十九的开卷之作,具有开宗明义的意味。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
这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他在《日知录》卷六《致知》一条中旗帜鲜明地表述了他的格物致知思想,认为格物致知的要义是“当务之为急”。
又在《与人书》(三)中,倡言“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陈述。
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
对于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怪力乱神”,是孔子讳言之事。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孤零零的话,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指怪异之事;力,指勇力之事,如乌获力举千钧之类;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论语·先进》中,南宫适问及古代神话传说中“羿善射,奡(古代的大力士,传说可以陆地行舟)荡舟,俱不得其死”的事,孔子“不答”;《论语·先进》中,子路问事鬼神,孔子断然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路又问“死”,孔子又斩钉截铁地说:“未知生,焉知死。
”顾炎武首先把写“怪、力、乱、神”之事的文章斥为“无益”,表明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
“无稽之言”,指清谈之类,尤其指当时清谈的新潮流──心性之学。
作者在《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一条中,举西晋王衍清谈误国的例子,来警示“今之君子”。
王衍,字夷甫,西晋大臣。
他身居宰辅之位,“不以经国为念”,“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之事”(《晋书·王衍传》),所言义理,随时更改,时人称之为“口中雌黄”,是清谈误国的典型。
作者在这一条中还写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并批判清谈之人不学无术,即“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在《日知录》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中,作者直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心性之学,说古有“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