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胆碱能系统在神经调节中的作用神经调节是指利用神经系统对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和调整,使之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下,达到生命活动的平衡状态。
胆碱能系统在神经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讨论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神经调节中的作用。
一、胆碱能系统的功能胆碱能系统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协调和调节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其中包括心率、血压、消化、运动、行为等。
胆碱能系统主要由两种胆碱能神经元组成: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和肌肉型胆碱能神经元。
前者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后者则分布在脊髓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二、1.控制心率在心脏较深的位置,有一组胆碱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活性会释放出乙酰胆碱,影响心脏硬膜和房室结的肌细胞,从而使心率减慢,这是由于乙酰胆碱促使心脏在走慢的缓慢状态下工作。
2.控制血管张力胆碱能神经系统通过血管系统控制血管张力,从而影响血压。
乙酰胆碱作为多巴酰能神经元的神经远程介质,通过与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受体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与松弛,改变其通透性,并且在内皮细胞中释放出一系列的代谢活性物质,从而影响小动脉和静脉的张力和阻力,从而维持血压和血流的平衡状态。
3.调节消化道功能在消化道胆碱能神经元的活性释放乙酰胆碱,主要作用是调节胃肠道运动,增加胃肠蠕动和体液分泌,使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从而加速消化和吸收过程,同时,也能够增加胃酸分泌的活性,从而刺激消化道内细胞们释放出胃动力素,不仅促进胃肠道运动,而且增加肠道中液体的分泌量,从而保持消化道的运动,防止消化道功能紊乱。
4.影响肌肉收缩胆碱能系统所释放的乙酰胆碱被称为肌肉型胆碱能神经元,通常只在神经末梢突触处释放,起到锁定和激活肌肉收缩的作用。
它是一种神经肌肉非直接作用的途径,即肌肉型胆碱能神经元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传导到肌肉神经末梢,与肌肉神经末梢上的肌纤维接触,并在这里使肌肉产生收缩。
总之,胆碱能系统在神经调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调节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状态。
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自主神经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后,都要进入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所支配的效应器,因此自主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
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中途不更换神经元,直接到达效应器。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1.乙酰胆碱(ACh)胆碱能神经末梢存在的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NE, NA)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进行。
酪氨酸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基本原料,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巴(dopa),再经多巴脱羧酶作用合成多巴胺(dopamine,DA),后者进入囊泡中,由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进一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并与A TP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中。
二、传出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灭活1、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其合成部位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合成原料为胆碱(choline)和乙酰辅酶A(acetyl coenzyme A,AcCoA),参与合成的酶为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此酶在细胞体形成,并随轴浆转运至末梢。
乙酰辅酶A在末梢线粒体内形成,但它不能穿透线粒体膜,需在线粒体内先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枸橼酸盐,才能穿过线粒体膜进入胞质液,在枸橼酸裂解酶催化下重新形成乙酰辅酶A。
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转移酶催化下,合成ACh。
ACh合成后,即转运进入囊泡内与A TP和囊泡蛋白共存。
在上述合成过程中,胆碱可从细胞外由钠依赖性载体主动摄入胞质液中,此摄取过程为ACh 合成的限速因素,这一转运过程可被密胆碱(hemicholinium)所抑制。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以胞裂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并产生效应。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 神经元由哪两部分构成?突起又分为哪两部分?(提示:神经元主要由什么结构组成?产生动作电位部位、传导动作电位的部位、释放神经递质的部位、接受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部位是什么?)2. 神经元有哪些主要功能?3. 神经纤维有哪些功能?其主要功能是什么?4. 神经纤维有哪些分类方法?各分为哪些类型?5.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影响?(提示:从直径、髓鞘、温度方面考虑)。
6. 什么叫轴浆运输?神经纤维轴浆运输分为哪几类?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各主要用于运输什么物质?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通过哪种运输而影响机体健康的?7. 什么叫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为什么容易引起肌肉萎缩的?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有哪些特征?9. 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 什么叫突触?突触分为哪两大类?2.经典突触由哪三部分构成?经典突触主要有哪几种类型?3. 什么叫突触传递?什么叫突触后电位?4. 叙述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
(参见第二章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5.突触后电位分为哪两类?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哪类型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提高后膜对哪些离子的通透性,以哪种为主?引起后膜产生去极化还是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又如何?7.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消除的因素、影响受体的因素分别是哪些?三、神经递质和受体1. 什么叫神经递质?什么叫神经调质?什么叫递质共存?2.神经递质应符合哪几个条件?3. 什么叫受体、配体、激动剂和阻断剂?4. 叙述受体的分类法及其类型。
5. 什么叫胆碱能纤维?哪些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6. 什么叫胆碱能受体?包括哪两类?M受体和N受体分别分布于哪些部位?7.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后产生哪些效应?什么叫M样作用?M样作用包括哪些?8.M受体和N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什么?N1和N2受体的阻断剂呢?9.N受体分为哪两类?分别分布于哪些部位?与乙酰胆碱结合后分别产生哪些效应?10. 什么叫N样作用?N样作用包括哪些?11. 什么叫肾上腺素能纤维?哪些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12. 什么叫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哪两类?1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α1受体、β1、β2受体结合后分别产生哪些效应?14. α受体、β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什么?α1、α2受体,β1、β2受体的阻断剂呢?15.普萘洛尔能用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心绞痛患者吗?为什么?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及其作用如何?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1.什么叫无关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3.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什么叫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吗?5.条件反射有何生物学意义?6.什么叫第一信号?什么叫第二信号?什么叫第一信号系统?什么叫第二信号系统?7.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 第二信号系统是如何建立的?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哪几种?10.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有哪几个?11.什么叫做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比较这两种抑制的区别。
前言:学习医学的学生们经常弄混这些问题,所以我给大家提够一个详细的资料,希望大家自己以后注意点!1. M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
M受体家族可分为5种亚型,较为公认的是M1、M2、M3三种亚型。
2.N受体的分布:N受体根据分布不同,分为NM(nicotinic muscle, 或称N2受体)受体和NN(nicotinic neur, 或称N1受体)受体。
NM受体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细胞膜),NN受体分布于神经节。
N受体位于神经节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受体对烟碱较为敏感,故将之称为烟碱受体或者N 受体。
N受体胆碱亚型根据其分布部位不同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N受体,即NM受体(nicotinic muscle)受体(又称N2受体)及神经节N受体(又称N1受体)。
神经N受体与中枢N受体又称NN受体(nicotinic neuronal)受体M受体是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receptor)的简称,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
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地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 (血压下降、心率下降) ,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以及消化腺分泌增加等。
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覃碱结合,产生类似的效应。
近年发现M 受体有五种亚型,M1受体主要分布于交感节后神经和胃壁细胞,受体激动引起兴奋和胃酸分泌;M2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平滑肌,激动引起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降低;M3受体主要分布于腺体和血管平滑肌,引起平滑肌松弛和腺体分泌。
M4 和M5尚未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药理学分型。
M1、M2、M3这三种受体均有各自的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阿托品对这三种M受体均可阻断。
α受体又称“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之一。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脊休克: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断离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明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
&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暗处的物体的现象。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
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受性舒张: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简述消化道平滑肌曼波的特点和意义?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
它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基本电节律的幅度为10~15mV,持续时间为数秒至十几秒。
慢波的频率变动在每分钟3~12次,随所在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异,人胃为3次/min,{HYPERLINK "/view/39533.htm"|十二指肠为11~12次/min,末端为8~9次/min。
2兴奋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哪些?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1头期:头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药理名词解释1.突触间调节:胆碱能神经释放的Ach可作用于邻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M、N受体,反馈性调节NA的释放,此称突触间调节2.跨膜调节:由突触后膜效应器细胞产生的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脑啡肽等),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相应的受体,反馈性调节NA的释放,此称跨膜调节3.激动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能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如果产生与Ach或NA相似的作用,就称为胆碱药或拟肾上腺素药。
统称激动药4.拮抗药和阻滞药:如果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作用,但妨碍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抗胆碱药或抗肾上腺素药,统称拮抗药,相对于激动药而言则称为阻滞药5.拟胆碱药:是一类作用与Ach相似或者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的药物6.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抗N2受体的抗体,使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骨骼肌呈进行性收缩无力7.胆碱酯酶复活药:是一类能使已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的药物8.抗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阻滞药,是一类能与胆碱受体结合而本身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胆碱作用,但可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或拟胆碱药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胆碱作用的药物9.N1胆碱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滞药):能选择性地与神经节细胞的N1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滞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节的传递功能10.拟肾上腺素药(拟交感胺类):是一类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胺类药物,本类药物通过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或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而发挥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11.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和β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物β受体效应的药物1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肾上腺受体阻滞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还对Βs后踢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13.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滞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这两种作用都与其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故称为膜稳定作用14.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暂时、安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和传导的药物15.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导致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主要用于手术麻醉16.吸入麻醉药:是一类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17.静脉麻醉药:是将麻醉药直接输入血液循环内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18.麻醉前给药:是在使用麻醉药之前,为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或减轻麻醉药的不良反应如气道分泌物增加,或增强麻醉药的镇痛和肌松效果等目的而使用的药物19.镇静催眠药、镇静药、催眠药: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小剂量能轻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缓解或消除兴奋不安时,称为镇静药;较大剂量能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时则称为催眠药20.抗精神失常药:精神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情感、思维及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的精神活动障碍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